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案例】:《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正在顺畅地进行中,在声情并茂地朗读中,学生有如置身于如水的月色中,正随着苏轼“欣然起行”,并悠然漫步于承天寺静谧的庭院,此时“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选用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此文的末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此处"闲人"二字的注释是"清闲的人"(第198页)。"清闲"意为"清静闲暇"。苏轼自称"闲人"是说自己和张怀民都很清闲吗?联系全文及写作背景,即可知此处"闲人"绝非"清闲"之意。"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相似文献   

3.
知音世所稀     
前段日子温习了两篇古文,先说说《记承天寺夜游》,讲的是苏轼先生在月光朗照之下无心入睡,欣然去往承天寺寻故友共同赏月.两人漫步中庭,闲情逸致,好不快哉.“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再读文中最后一句,不免又生出许多感慨. 如果角色代换成自己,夜色之中,我赴承天寺的结局,应该是这样的:“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XX.XX己寝.”  相似文献   

4.
<正>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东坡志林》中的这八十四个字一直为讲中国古代散文者所称道,当代散文家林语堂认为这是苏轼最精彩的作品之一,可以与"赤壁词""赤壁赋"同膺光艳。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的游记散文,向来是以短小精炼、情景交融为其重要特征的。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其篇幅之短达到惊人的程度。全篇总共有八十三个字,作者以极简洁的文笔,把叙事、绘景、抒情巧妙地结合起来,勾勒出一幅优美动人的月夜客游图。且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这是苏轼与友人张怀民夜游承天寺的小记。张怀民,苏轼的朋友,名梦德。苏轼因反对王安  相似文献   

6.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  相似文献   

7.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小品文,全文言简意丰,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文言文教学要做到"言""文"并重,不仅要积累文言词句,还要"披文入情""披文入境","此心乐出是吾乡,一蓑烟雨任平生"。对此,本文再现了《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教学设计过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苏教版八上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一直为历代文人称道,也是各级考试命题者重点关注的语句。因为它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月光清澈透明的静谧之感和竹柏倒影清丽淡雅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苏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选用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此文的末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此处",闲人"二字的注释是"清闲的人"。"清闲"意为"清静闲暇",苏轼自称"闲人"是说自己和张怀民都很清闲吗?  相似文献   

10.
正【课例实录】一、检测预习,明确目标师: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同学们预习的效果如何,请大家进行自我检测。生1:我请大家跟我一起读准几个字音:怀民亦未寝(qǐn),藻荇(xìnɡ)交横(hénɡ)。(生齐读)生2:我想考考大家几个词义:月色入户;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生3:"户"就是门,这里指门窗。生4:"念"的意思是考虑,想到。生5:"遂",于是、就。  相似文献   

11.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工诗擅词,散文也冠绝一时,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他贬斥黄州时,于困苦境遇中撰写了《记承天寺夜游》,自言自语地袒露心迹,读起来静灵雅洁,新清天成;其浓郁的感情色彩,如品饮新春香茗,爽气怡神。此文精短,仅有八十余字,  相似文献   

12.
课堂回放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师:(出示ppt:苏轼《行香子·述怀》)苏轼叹道:"几时归去,做个闲人."他几次在诗文中自称"闲人",诗人笔下的"闲"到底包含了怎样的深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记承天寺夜游》. 师:初读课文,我们要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和停顿,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怀.(生按要求自读)请大家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语句的停顿有什么规律?  相似文献   

13.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其被贬黄州期间,文章虽短,却是随笔小品中的精品,历来被人们推崇欣赏。文章玲珑精致,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熔于一炉,浑然天成。其中的写景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精妙无比,韵味无穷。而教材将句中的"盖"字注释为"大概是",与事实不符,应解释为"原来是"才确切。  相似文献   

14.
《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教学中以质疑的态度探究"户"字古义,老师扎扎实实教,学生扎扎实实学,不仅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更关注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5.
李士稳 《语文天地》2011,(22):49-50
近日,心绪颇不宁静,户外,月华如水,捧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于烦躁中回归宁静,遂作此文以记所读所感。孤独而倔强的心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能写出这样豪放诗句的心灵,可能注定是孤独的。苏洵说大儿子仗义直言,从不掩饰自己正义的观点,犹如战车前面的横木,故名之轼。苏轼确有抱负,有主见,绝不肯随意附和别人。正是这种坚持己见、不随波逐流的  相似文献   

16.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似文献   

17.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他的散文创作,兼擅各体,为宋代散文的高峰。他的游记散文写得自由随便,涉笔成趣,姿态横生,似行云流水。《记承天寺夜游》写得最有特色,全文甚短,兹录于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到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相似文献   

18.
由"回回家言"附会的泉州"圣墓",为南宋隆兴元年(1163)后偷葬于承天寺祖师塔墓和蕃墓园东侧的无主坟茔,墓中人被安上了"三贤"、"四贤"称号.  相似文献   

19.
"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1]王雨冰老师执教的就是其中的《记承天寺夜游》。此设计最大的亮点在于教师带领学生"穿行于文字之间",品析情感,入心入肺。全课以"理游之事、赏游之景、悟游之心"三个环节来架构,采用言文合一、情境还原、材料助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文字的情味,并以朗读贯穿,达成了文本情感的内化与外显。  相似文献   

20.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积少阂人如吾弹入耳。【注释】①选自《东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