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生资助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上学生资助主要由政府以助学金、奖学金和贷款方式提供,用于支付学生求学的学习与生活费用,维护教育机会均等;各国间存在政策差别,资助效果也不同。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在改革奖贷制度基础上,逐渐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以贷款为主,奖学金和助学金为辅,包括勤工助学等方式在内的混合型学生资助体系。  相似文献   

2.
国外高校学生资助模式的形成及其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战以来,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尤其是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和公平民权运动的发展,世界各国加大了高等学校学生资助的力度,其中又以不需要偿还的助学金、奖学金等为最主要的资助形式。80年代在美国开始形成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摊理论提出个人是高等教育的最大受益者,个人应当分担更大比例的高教成本,这一理论迅速为因经济衰退而造成公共财政资源紧张的各国所接受,个人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呼声增强,在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无偿性资助向需要偿还的学生贷款方向发展。就世界范围看,目前高等教育学生资助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助学金型模式原…  相似文献   

3.
英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演进与启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过去20多年中,英国改变了"免费上大学加助学金"的政策,分三步走,建构起"先上学,后付费"的"学生贷款与助学金混合资助"体系.它的内涵是:所有大学生都可以贷款付学费,毕业就业后"按收入比例还贷",由"税务部门回收贷款".特别困难的学生还可以申请生活费贷款和助学金.政府还对师范生等给予专业津贴,吸引出身贫寒但学业优秀的学生学习社会急需的专业.英国的改革进程和资助政策体系都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4.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具体内容 中等职业教育实行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校内奖学金、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学校减免学费等为辅的资助政策体系.国家鼓励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团体设立中等职业学校助学金、奖学金,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助学贷款.  相似文献   

5.
何牧 《教育探索》2008,(11):141-143
英国实施的免费加助学金模式以及美国实施的混合资助模式,对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改革和制度建构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要发挥政府主体和主导作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二要继续改革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构建和完善助学贷款体系;三要动员社会力量,吸引各界资助;四要增加新项目的开发,扩大资助受助面。  相似文献   

6.
英国政府通过多种渠道为成人教育学生提供资助,资助政策较为完善:为学生提供贷款、奖学金和助学金,资助学习成本和育儿费用,部分课程还可以免费学习。  相似文献   

7.
目前,中职学生助学金发放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地方,主要问题有:组织机构不健全,影响了资助工作的顺利进行;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宣传不够规范,给学生和家长造成了一些误导;落实助学政策时效性较差,难以按规定将助学金在受助学生入学一个月内发放到其手中;尚未进行全面的资金清算工作;等等.  相似文献   

8.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上学问题关系到国家发展、民族未来.当前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导致部分贫困学生不能得到及时资助而引发一系列高校贫困生问题.新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从国家奖学金制度、助学金制度、助学贷款政策以及工作要求等方面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对我们切实做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央财政大力资助贫困生,体现党和国家对贫困大学生成长的关怀.新资助政策的突出特点是助学金额、范围空前加大,这一政策的实施,引发部分学生的心理失衡等相关问题,同时对学校有关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挑战.文章认为,只有适当控制国家助学金发放力度,加大贷款助学金额和范围,建立助学金享受者长期公示和跟踪监督体系等,才能处理好因助学金额较大引发的负面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收费政策的纷纷出台,学生贷款制已成为学生资助的主要形式,世界各国对高校学生的贷款政策略有不同.文章主要从各国高校贷款的对象、贷款的方式、贷款的管理与申请、贷款的用途与规模及贷款的偿还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求为我国学生贷款制度的发展提供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1.
中职国家助学金政策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职国家助学金政策是推进教育公平的有力措施,是中职教育发展的里程碑。了解与分析当前中职国家助学金政策实施情况,有利于政策进一步完善。本报告通过分析东中西部调研情况,认为助学金政策中促进教育公平的目标基本实现,但是中职助学金不是影响学生选择读中职主要因素。同时,助学金政策在管理、实施效果和监管上存在一些问题,建议将助学金政策逐步过渡到中职免费政策;分区分类指导,向贫弱群体倾斜;建立多元资助体系和投入模式;实行灵活管理和有效的监督。  相似文献   

12.
2007年5月,国务院下发文件,出台一系列资助举措,开始实施国家新资助政策。5年来,我国已建立起从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全覆盖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实行了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助学贷款、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校内奖学金、校内无息借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减免学费以及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的"绿色通道"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资助政策。新资助政策体系实施后,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发展历程的分析,总结资助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具体问题,分别从全方位实施助学贷款,将还款划分到法律程序;合理调整助学金比重,促进帮困和助学的统一;科学分配助学各岗位,避免"等靠"思想意识出现;强化贫困生政治引导,体现资助政策育人作用等方面,提出了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路径,以期健全助学贷款体制,提高贫困生资助政策的育人实效性,真正解决广大贫困生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国家助学金评定工作只有以国家资助政策为指导,始终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评定原则,才能体现激励和资助作用.精准资助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主要目标,但是在国家助学金政策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分配操作困难、评定标准模糊等现象和不公平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助学金评定的效果.应当增强国家助学金助人的精准程度,提高学生对国家助学金评审工作的满意度,使资助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5.
●完善国家奖学金制度●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完善贫困学生资助措施本刊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精神,切实解决家  相似文献   

16.
考察建国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资助制度的发展历史可知,中职资助制度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52年至1982年,人民助学金制度时期;1983年至20世纪80年代末,人民助学金逐步退出,以奖学金为主的资助制度建立;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职资助体系建立.目前,我国中职资助政策的范围逐步扩大、标准有所提高,形成了以国家助学金、免学费为主,以校内奖学金、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学校减免学费等为辅的资助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高校学生中所占比例不断攀升。我国政府及各高校一直致力制定和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和措施,现在已经建立起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的学生贷款制度,以国家奖学金、助学金为主的奖助学金制度,勤工助...  相似文献   

18.
信息     
《天津教育》2012,(7):21
全国我国已建立从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全覆盖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2007年5月,国务院下发文件,出台一系列资助举措,开始实施国家新资助政策。5年来,我国已建立起从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全覆盖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实行了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助学贷款、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校内奖学金、校内无息借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减免学费以及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的"绿色通道"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资助政策。新资助政策体系实施后,每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的资助经费达上百亿  相似文献   

19.
笔者采用自尊量表、中职吸引力问卷和中职贫困生资助方式偏好问卷,对分层抽取的560名广西河池市中职贫困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河池市中职贫困生的资助方式偏好均在喜欢以上;资助方式偏好从高到低依次为助学金偏好、奖学金偏好、顶岗实习偏好、缓缴费用偏好、减免费用偏好、勤工助学偏好和助学贷款偏好;二、三年级学生的顶岗实习偏好和勤工助学偏好显著高于一年级学生;二年级学生的助学贷款偏好显著高于一年级学生;男生的助学金偏好、勤工助学偏好和助学贷款偏好显著高于女生;城市和乡镇学生的顶岗实习偏好显著高于农村学生。此外,自尊能够正向预测助学金偏好、勤工助学偏好和奖学金偏好;中职吸引力能够正向预测奖学金偏好。  相似文献   

20.
英国师范生资助政策作为英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大体上划分为免费加补助时期、贷款加补助时期和贷款、补助加额外助学金时期三个主要阶段。英国师范生资助政策具有资助目的适时调整、资助力度因人而异、资助方式灵活多样等特点。深入研究英国师范生资助政策,对完善我国师范生资助政策,提高师范教育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