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新时期以来的女性文学批评,性别意识一以贯之。之初,作为对特定历史时期“男女都一样”的性别观点的反拔,批评话语侧重女性立场的强调,女性意识的阐发。90年代以来,批评话语渐渐转向“社会性别”,研究中更倾向于男性权力的批判和性别差异的解构。近年来,“性别诗学”理论渐渐浮现,强调性别属性的阐释与其他范畴的结合,并谋求双性差异中的和谐,这意味着学界对性别介入文学的问题有了更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角度考虑,对中国现代文学传统进行性别意识的反思,将有利于当代文化的精神建构。从中国现代文学自身的现代性要求考虑,反思其男性中心意识符合“历史观点”这文学批评标准。倡导男女两性主体性平等,在主体性平等的前提下尊重性别和个体的差异性这一价值立场,包含着对封建性别等级文化的批判,也包含着对以平等为名义用政治化的男性类特性压抑性别差异性、压抑个体生命差异性这一历史的反思。这一种性别立场是对男权文化传统的本体性否定,而不是男女轮回式的反叛。  相似文献   

3.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初期的英国文学家,她在作品中用女权主义视角审视了父权制社会里妇女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批判了男性文化霸权和男性政治,开创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以文化诗学语境为切入点,以伍尔夫的女性主义观点为依据分析其代表作《到灯塔去》,可以看出20世纪初英国男性文化的霸权地位和女性自我缺失的社会现实。作品体现了作者希冀超越性别、实现两性融合的美好愿望。伍尔夫独特的女性思想对人类和谐发展,对争取"人"的解放,促进两性携手同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刮起的一股文学思潮或革命。生态女性主义批评从“环境”和“性别”的双重视角进行文学批评,把文学批评放在生态危机和性别歧视的语境下,研究文学、自然、女性、文化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批评质疑、解构“人类中心主义”,研究自然和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再现,揭露和批判物种歧视和性别歧视,重新阐释文学作品,挖掘其中的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女性意识,在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和女性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建构生态女性主义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5.
分析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现状,反思中国女性文学批评中批评视角缺失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建构基于两性和谐的既区别于西方女性主义又更贴合中国现实的具有整合意义的女性文学批评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海明威、劳伦斯、简.奥斯丁、艾丽斯.沃克笔下几位女性人物的特点,对比了男女作家创造的女性形象的不同,揭示了文学作品中体现的男女两性地位的不平等——男性企图占据主体地位,支配控制女性,而女性逐渐觉醒,竭力改变被支配、被控制的客体地位,试图找到一种能够消除男女霸权中心意识,使两性相互融合、和谐发展的办法。  相似文献   

7.
在中西女性主义文论中都一直存在两种主要的倾向:人性女性主义和女性女性主义。前者试图从本质上模糊两性差异,强调两性的共性和平等,更倾向于发展人性;后者则强调两性差异,认为女性应在保持和发扬自己的特性中前进,更倾向于发展其女性。由于中西文化语境殊异,作为意识形态之一的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引进中国后在表达内容和表现方式等诸多方面出现不同,促使女性主义批评带上鲜明的本民族的色彩。  相似文献   

8.
"空间批评"是以新的空间观念为前提,实现文学研究批判功能的一种新型批评形态。其强调对文学空间的文化解读,关注现代性所造成的空间与文化政治的融合,其从文化身份角度阐述了文学批评的多维属性,并进一步丰富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角度和领域。  相似文献   

9.
中国曾经是历史长久的封建父权社会,男性拥有极端的上层性别阶级的权利。中国文学历来也是男性的文学,女性意识在文学领域被深深的掩埋在男性对女性的辖制性想象之下。作为父系社会建立伊始的性别霸权阶级,男性的文学便是性别文学史上那个单一的声音。即使抛开丝毫没有女性或者根本不意表现女性的文学作品,剩下的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绝大多数也在男性意识的压抑规整之下缺失了自身的主体意识。女性形象大都依附着男性世界对女性的想象而诞生和发展,较少有生动丰富而真实的有自我主体意识的人物。但时至近代,这种男性社会对于女性的想象却渐渐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而这种改变又恰好较为完整的贯穿于近代狭邪小说本身的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10.
生态批评是在全球性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和日益深化的生态危机的语境下、在目前风起云涌的绿色运动的感召下,在文学批评领域掀起的一股“绿色”批评浪潮。其目的在于通过文学批评来重新审视文化,进行文化反思、文化批判,颠覆、挑战、揭露和批判导致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人类中心主义,唤醒人类的生态保护意识。生态批评的理论内涵是:重新阐释文学作品,挖掘生态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批判渗透着人类中心主义的反生态文学作品,重新建构文学经典,促成生态文学的繁荣,重新铸就一种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态人文精神.并担负起引领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历史重任。从而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种平等、生态平衡的社会.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对新世纪文学批评的批判存在着严重的错位,具体表现在将对文学创作的不满情绪移植于文学批评,将文学生产机制的不完善单方面问责于文学批评,将非理性的怀旧作为对现实的漠视与拒绝的依据。这种错位的批判不仅无益于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相反遮蔽了问题存在的本真。新世纪文学批评的根本弊病在于对传统的盲目性追忆和对现代的非理性执迷,个体性的过度关注与文学史观念的淡薄,以及学院式批评的霸权与草根批评狂的欢化。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破解当前文学批评困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六十年代末欧美兴起的新女性主义中的一部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文学规则的影响比任一个批评流派更为深刻.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婚姻的故事>灵巧地运用女性主义文学的批评原则,以其女性的意识,女性独有的眼光,通过一系列各式各样的婚姻的故事,描写了新旧时代交替中被婚姻牺牲的女性,写出她们在婚姻问题上的种种不幸和忍受与反抗.  相似文献   

13.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六十年代末欧美兴起的新女性主义中的一部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文学规则的影响比任一个批评流派更为深刻.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婚姻的故事>灵巧地运用女性主义文学的批评原则,以其女性的意识,女性独有的眼光,通过一系列各式各样的婚姻的故事,描写了新旧时代交替中被婚姻牺牲的女性,写出她们在婚姻问题上的种种不幸和忍受与反抗.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兴起于国门洞开、西方各种思潮纷涌而至的80年代。西方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传入更促进了中国女作家的女性意识的觉醒,使她们更自觉地从女性视角观察现实人生、审视女性命运。然而,由于民族、文化和心理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女作家对女性境遇的揭示和女性意识的表现具有不同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的民族特色。她们注重从广阔的历史背景中探寻女性历史地位的变迁,把批判的触须不仅指向现实中的男人,而更多地指向传统文化观念对女性的压抑以及女性自身的心理缺陷,开辟了一个女性自我审视的依域,使女性文学走出了男女两性单一的性别对抗。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以女性意识的觉醒和确立为基础,弘扬一种永恒的女性美德,确立新的女性人格。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的主题之一.男女两性的性别和谐又是其重要内涵之一.无论是生活还是文学都在呼唤两性和谐的构建.两性和谐是社会理想,同样也是文学理想、写作理想.本文以性别为视角,试在分析女性文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性别和谐与和谐社会的关系.进而阐明女性文学未来发展应该坚持的两方面.  相似文献   

16.
生态女性主义以生态批评为基础,把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运用到对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意识、社会平等公正、人与自然、两性关系等问题的探讨与研究上。英国小说家D·H·劳伦斯具有超前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他的代表作《虹》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揭示了女性与自然、女性与男性的密切关系,提出了一个重要主题,即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模式,实现两性平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7.
性别正义追求男女两性尤其是女性根据自身特点获得平等机会与和谐发展的社会正义价值。文章尝试将社会性别纳入和谐社会视角,在全面理解性别正义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意义的前提下,充分认识和谐社会建设中面临的性别正义缺失问题,并就推进性别正义的现实途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8.
"两性战争"是现代女性文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词,然而也是一个被女性主义者所夸大了的命题.这一命题发源并植根于西方文化话语,中国文化的特质决定了两性关系建基于独特的家庭关系之上,总体态势是平等、和谐的.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女性处于被动和妥协,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也说明中国古典形态的两性关系中女性地位的低下,现代形态中两性之间的争战不是根源于人性,而是中国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决定的.建构现代形态的两性美学对于最终消除两性战争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理论重读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的新动向。从人类中心主义种族和两性冲突、二元制思维模式下女人和自然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崛起三个方面对托尼·莫里森的《爱》进行生态女性主义解读。通过从新的视角解读文学经典来渗透莫里森的政治思想:促进种族、性别和自然的全方面和谐发展,让爱起到作用,从根本上改变女性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主义批评是以性别为标记、以女性为主体、以性别话语为特征而区别于其他批评流派的批评方法。经历了平等、差异、双性共体等三个阶段,并形成了自身的方法论原则,而“双性共体”是女性主义批评解决文学中两性关系、人类未来形象等问题的最终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