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老师,我不玩     
玩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我经常会利用一些小游戏来吸引幼儿,既愉悦了幼儿的心灵,又使他们从快乐中学到知识.但总有个别孩子,不怎么"配合"老师,无论多有趣的游戏,他都没兴趣.倘若要他参加,你得到的答案永远只有一个:"老师,我不玩." 我班的文玥就是这样一个孩子,记得有一次,我教孩子们玩"萝卜蹲"的游戏,我先把游戏的玩法和规则教给大家,然后找来几个幼儿做示范,等到大家熟悉了游戏过程后,我问谁愿意参加,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都把手举得老高,生怕老师看不见他.  相似文献   

2.
在音乐游戏中,教师带着小朋友们正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由一位幼儿扮演老鹰,一位幼儿扮演母鸡,其余孩子扮演小鸡.孩子们都玩得很起劲.老师为了发展游戏情节,说:"老鹰觉得很饿,想出来找食物吃.这时候正好遇见鸡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们到草地上来捉虫吃."  相似文献   

3.
<正>"幼儿期是游戏期"。老师精心地为孩子创设游戏环境,设立游戏情节,让幼儿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社会,是角色游戏较其他游戏的一个不同所在。在这样的自主性游戏活动中,"孩子是游戏中的主体",教师要在孩子的游戏过程中充分体现孩子的自主性,尊重孩子的游戏选择,尊重孩子的游戏情节,尊重孩子材料的选择等,让游戏变成孩子自己的游戏。一、教师与幼儿共同创造游戏环境,引导幼儿自主选择《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  相似文献   

4.
朱静晶 《早期教育》2000,(12):37-37
娃娃家是小班幼儿最喜爱的游戏.但是以往在组织小班幼儿玩娃娃家游戏时,教师们却顾虑重重,认为孩子年龄小,经验不丰富,能力有限,于是就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幼儿布置起一个个精致美丽的"家".这样的游戏其实并不是孩子真正喜欢的游戏,它极大地压抑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我们根据自主游戏所提倡的自主精神,对小班的娃娃家游戏进行了改革.  相似文献   

5.
一天下午,见幼儿玩表演游戏<小猫钓鱼>时还缺几条小鱼,我便又剪了几条,涂上广告色后放在游戏角.我嘱咐孩子们说:"现在谁都不要去碰它,等颜色干了以后,再用它来做游戏."不一会,便听见幼儿的报告声:"徐老师,李启迪用手摸小鱼,把小鱼都弄脏了."果然,只见李启迪手上沾满了红的绿的广告色,正站在那儿不知所措.  相似文献   

6.
我们小班的幼儿最喜欢在沙池中玩做"馒头"的游戏.他们将沙子放在小碗中,用力压实,然后倒扣在地上,再轻轻将碗拿下,一个又圆又大的馒头就做好了.  相似文献   

7.
我是"左手"     
三岁时,女儿常常搂着父亲的脖子撒娇:"爸爸,我还要听,你再给我讲两个故事". 四岁时,女儿常常拖着母亲的手耍赖:"妈妈,我还想玩,你再陪我玩一次游戏."五岁时,女儿常常缠在父母腿边哭闹:"我,我还想看一会儿动画片."六岁时,父亲对女儿说:"爸爸为你请了一个辅导老师,你要学会弹钢琴."七岁时,妈妈对女儿说:"绘画最能陶冶人的气质,妈妈明天带你去少儿美术班报名."八岁时,父母对女儿说:"学习千万不能落后,周末浪费了可惜,明天你去上补习班".  相似文献   

8.
顾宏娟 《早期教育》2000,(10):21-21
愉快的角色游戏已近尾声,进入最后一个环节"自由讲评".第一个自告奋勇发言的是郭佳伟:"今天我没在‘幼儿园'捣乱,但‘老师'却把我卖给了‘图书馆'."我听了很奇怪,怎会发生这样的事?经过调查,才知道是在游戏中,扮演老师的孩子把郭佳伟带到"图书馆"对"管理员"说:"这孩子太顽皮了,卖给你们算了.""管理员"答道:"那太好了,正好炖汤喝."  相似文献   

9.
幼儿园日常音乐教育必须在遵循幼儿发展、学习规律的前提下,让孩子参与音乐活动,并从中获得快乐。如何把音乐融入到游戏中,发展适合幼儿的、富有创造性的音乐游戏,把音乐和游戏整合是我们近几年一直探索思考的问题。但目前深入到幼儿园音乐活动现场时,看到的是"教授音乐的教育"。怎样通过节奏朗诵、歌唱、拍手跺脚、舞蹈、绘画、演小剧、演奏音乐等多种形式,把语言、律动与音乐教育相结合来教授音乐。改变传统的幼儿音乐教育的方式,通过音乐游戏的方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给幼儿提供学习音乐的场景,在情感体验的同时,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将"教授音乐的教育"变成"通过音乐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玩色游戏"就是让孩子把颜料喷涂或拓印在各种物体或工具上进行游戏活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的玩色游戏借形想象,就是幼儿把在玩色游戏中产生的各种图案,进行想象添画变成新的图案。老师在活动过程中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玩色游戏材料,让幼儿运用各种美术形式主动探索,并鼓励幼儿进行想象表现,打破传统美术绘画技法的约束,让幼儿把绘画看作是表达思想、情感、想象和理想的手段,使每个孩子都能够在美术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相似文献   

11.
刘丹 《家长》2022,(2):177-179
陈鹤琴说:"儿童是喜欢游戏的.游戏是孩子的第二生命体.小孩子只喜欢两桩事,一桩是吃,一桩是玩,玩比吃还重要."新加坡竹子脚儿童发育中心"儿童学玩"计划引起我们的思考:孩子的玩还需要学习?从中看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儿童自身的游戏意识与能力的弱化.因此,要注重幼儿的基础发展,才能让幼儿有机会多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1.活动设计游戏化. "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要做的事变成一种游戏."游戏是幼儿的生存方式,能满足幼儿好奇好动、模仿和交往的需要,幼儿在游戏中自娱自乐模拟创造.充分利用游戏,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乐中学.现介绍幼儿英语学习中的几种简单实用的小游戏:  相似文献   

13.
唐娟 《教育导刊》2005,(11):45-46
幼儿评价表(也就是"家园手拉手")是家长和教师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很多家长都乐意接受老师每周给孩子的评价表,把它作为了解孩子这一周在园的表现,以及了解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渠道.小小的评价表,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家长对幼儿园、对老师实施的教育是否认同和支持.那么,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幼儿,真实地反映孩子在园的表现,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认为写好幼儿评价表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音乐游戏本应是幼儿所喜爱的音乐活动,但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幼儿学习音乐游戏的兴趣并不怎么高。我认为,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拘泥于传统的三段式造成的,即让幼儿反覆熟悉音乐游戏的歌曲或乐曲,学习游戏的动作;讲解玩法、规则.等这一切就序后,才开始游戏.这样的模式自然不易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我尝试着打破以上的程序,引导幼儿进行音乐活动,  相似文献   

15.
银蛋之谜     
今天,我们上了一节实验课(其实,就是习作课了).想知道吗?那就继续看下去吧! 这节实验课,老师说:"大家都听过点石成金吧?这是一个传说故事,说的是有一个人用法术,点了一下石头,这块石头就立马成了金子.我们今天是要把一个普通的鸡蛋变成一个银蛋."听完老师的话,我心想,一个普通的蛋怎么会变成一个银蛋呢? 老师拿出了一根蜡烛、一盆清水、一个鸡蛋、一个打火机.老师先把蜡烛点燃,再把鸡蛋放在火上烤.老师小心翼翼地烤着,随后,鸡蛋一点一点地变成了黑蛋.我想,不是要变成银蛋吗?怎么成黑蛋了呢?我疑惑不解.鸡蛋慢慢地全都成了黑色,一个碳一般的鸡蛋就这样被加工出来了.  相似文献   

16.
"现在的孩子一点都不听话,整天就知道闹。""有些孩子好像有多动症似的精力特旺盛,真拿他们没办法。"听着新老师的抱怨,想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也有同感。然而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让孩子有事可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比较有效的办法。记得我曾经带过的一个班里有个叫成成的孩子,他只要一闲下来就会有事发生,一会儿把自然角的豆苗掐断了,一会儿把图书角的  相似文献   

17.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珠海/何晓红小燕来到中班时,消瘦黄黯,个头偏矮,行为习惯差,攻击性强,喜怒无常。在一日生活中,她不是哭就是闹,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拉尿,还常常把尿撒在裤子上。上课坐不住,对老师的要求不理不睬,影响周围的小朋友。自主活动时,抢玩具、打同伴,抓破其他小朋友的脸。吃饭时,把不爱吃的菜扔进同桌幼儿的汤碗里,弄得汤水四溅,老师批评她,就嚎啕大哭,时而还把小朋友的食品偷偷吃掉。班上小朋友都讨厌她,谁也不愿跟她玩。小燕为什么是一个这样的孩子呢?通过多方面了解才得知:小燕父母离异,她…  相似文献   

18.
案例:开学不久,某园小班老师委屈地向园长反映,因班级开展区域活动,要求幼儿从家中带空方便面碗、果奶瓶盖、泡沫等废旧材料.哪知,一些家长不仅不带,还向老师发火,说什么"上幼儿园又不是没缴费,还要带这带那的".其他班级的老师也反映有这样的现象.园长和老师们分析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决定精心策划,开展一次全园性的半日游戏活动,邀请家长参与.活动那天,家长们兴致勃勃地过来了,丰富、逼真的游戏材料让家长们赞叹不已,一听介绍更是吃惊:白色的泡沫被切成长条状,经过染色变成薯条;汉堡包由两块圆泡沫夹棉花组成,孩子玩起麦当劳来兴趣盎然……家长们直接感受到游戏材料给孩子带来的快乐,纷纷表示,只要是孩子活动需要的,他们将全力支持.  相似文献   

19.
日前在幼儿园看了两个教育活动. 其一是"角色游戏".游戏一开始,教师分配一组孩子玩"娃娃家",另一组孩子玩积木,这时一个幼儿提反对意见,说不想玩"娃娃家",要玩"理发店",老师说"现在没有理发工具,还是听老师的,去玩娃娃家吧".孩子没生气,用手做成"剪刀",用一块积木当成"电吹风",欣喜地告诉老师"理发工具有了".但老师仍命令这个幼儿去玩"娃娃家",孩子很不情愿,游戏时不遵守规则.  相似文献   

20.
案例一:这段时间来"小吃部"游戏的幼儿越来越少了,基本就一两位性格比较内向的不好动的孩子愿意来玩。只见他们在那儿安静地坐着,撕折纸面条、米饭等食物,半天也没卖出去一碗。过了一会儿这两位小朋友也离开了,小吃部空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