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英 《上海教育》2011,(18):70-71
我们现在的学生活动很多,但真正做得好的、做得精致的、让学生印象深刻的活动又有多少呢?他们震撼了吗?他们自豪了吗?  相似文献   

2.
褚皓瑾 《教师》2010,(33):101-101
体育课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去观察、去思考、去交流、去活动,已成为共识。但在我们的现实教学中,往往不知不觉又让教师自己变成了教学的主体,那么应该怎样尽可能地还时间于学生,把教师为主的“讲”变为学生为主的“学”呢?  相似文献   

3.
一提考试,立刻让人觉得严肃、沉重。如果在试卷上做点文章,让考试充满“情”“趣”,吸引学生“乐此不疲”,岂不妙哉?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给他们一份“美丽”,会让师生都得到一份“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相似文献   

4.
林慧 《江苏教育》2007,(19):53-53
有一位教育家说:“不想当教学艺术家的教师不是好教师”,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认真体会其中“艺术”二字。我们现在的班集体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管理的对象都是些有思维、爱活动、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优化环境中学习、成长呢?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中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杨其友 《现代语文》2006,(11):50-51
语教学容易犯一个错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忙个不停地记,甚至一部分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根本就无动于衷,“身在曹营心在汉”。那么,谁才是课堂教学的真正主角呢?应该是学生。我们不应当压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是为“学”服务,“学”又是为“用”服务。因此,我们应该把本该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教学中的真正主角。  相似文献   

6.
巴慧利 《考试周刊》2011,(60):129-129
在教学中,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学英语,什么原因呢?正所谓:“Interesting is the best teacher.”教学就是要善于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热情,让学生们充满灵气的大脑和充满创造性的双手充分地活动起来。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兴趣中学习,变厌学为乐学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上下一番工夫了。我在这里谈谈自己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7.
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总想把所有的知识传给学生,恨不得让学生一口吃出个“胖子”来,因而,他们把课堂中教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根本没有学生思考的余地。其实,课堂教学中留出点“空白”来,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或预习复习,或归纳演绎,这样做的效果会好得多。那么,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好“空白”艺术呢?  相似文献   

8.
胡静炜 《教师》2011,(13):44-45
做英语教师以来,每届都会遇到一定数量的英语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也就是“学困生”。在英语教学中,他们是如何出现的呢?教师又该怎样带领他们走出学习英语的困境呢?  相似文献   

9.
戎曙光 《河北教育》2006,(11):36-39
小学数学中“商不变性质”,传统的教法是“已知性质”,再用实例来验证性质,一般都是教师先提出:商有没有不变的性质呢?之后,通过让学生将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发现商不变的性质。在这一过程中,从问题的提出到结论的得出毫无疑问都是十分顺畅的。但学生对教师是怎么想到“商不变性质”,以及为什么被除数与除数要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一无所知,他们只是在听从教师的指令,所谓探究也只是在教师指令下的机械操作。显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未完全发挥,数学思维和能力又怎能提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学习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为此,笔者尝试改变传统的课堂引入策略,在建立猜想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探究。  相似文献   

10.
课堂因教师的“无为”而精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艳 《辽宁教育》2010,(10):48-48
新课程倡导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实践这一理念呢?笔者认为,教学中教师应学会适度放手、适当隐退、适时装傻,以教师的“无为”换来学生的“有为”。  相似文献   

11.
在目前大多数教师的作文批改中,往往是大多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对学生的习作字斟旬酌,精批细改;然而真正的“主角”——学生,一般只能是“听众”或“看客”。因此他们对老师批改的作文似乎比较“冷漠”,很少“有”动于衷。结果是收效甚微。那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呢?让学生成为作文学习真正的主人呢?通过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这样去进行。  相似文献   

12.
在大多数学生的心里,都认为数学是门极其枯燥的学科,如何才能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趣味和奥妙所在呢?这正是我们数学课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刚学数数的小孩子不觉得它枯燥,是因为老师在教他们的时候,都是用的现实中的例子,他们能现学现用。因此据我了解,学生厌倦数学课的主要原因有几点:第一,学生看不到它的用处所在,觉得它离我们的生活太远;第二,学生参与的机会(既包括课堂上,也包括课外)太少,他们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出来。第三,过份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很难主动地学习、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主动性受到压抑,进而影响学生智能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要让学生彻底改变对数学课的认识,真正实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动”起来,还得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13.
刘长发 《福建教育》2005,(11A):35-35
一、变教师提问为学生质疑.教给学习方法 1.从课题入手质疑。如《将相和》“将”指谁?“相”又指谁?“将相和”的意思是什么?将相原来为什么不和?是什么促使他们和好的呢?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质疑,促使学生探究。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倡导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实践这一理念呢?笔者认为,教学中教师应学会适度放手、适当隐退、适时装傻,以教师的“无为”换来学生的“有为”。  相似文献   

15.
谢永强 《考试周刊》2010,(3):142-142
一次参加校外的教研活动,我在与几名学生交谈英语学习的情况时,听到好几个学生都这样说:“英语学起来真是太枯燥、太乏味了,单词难背,语法难掌握,费时费力,成绩提高又慢,我都不想学了。”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步人英语学习的大门,怎么就有了这样的想法呢?我想,这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上没有认真发掘和引导的原因,才会让学生发出这样的感叹。其实,只要英语教师多想办法,有效组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感受到“英语之乐”,学生就会越来越喜欢这门学科了。  相似文献   

16.
梁雪颖 《黑河教育》2012,(11):21-21
学生热爱学习是他们不断提高学习质量的内驱力。如何才能让学生爱上学习呢?一、让每一个学生充满自信,这是“让学生热爱学习”的“指挥棒”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一般来说就意味着,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了,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了。而“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最强有力的“催化剂”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充满自信”。  相似文献   

17.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遇到“学生插嘴”的现象.对于这一现象,我认为教师自身要跳出传统的教学观念,并不断更新思想、转变观念.事实上,课堂上的学生“插嘴”足以证明了他们已全身心地参与课堂活动,投入了积极思维,这比那些瞪着眼睛看老师,张着嘴巴等知识的学生要好得多.教师要真正把课堂上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8.
“学以致用”是所有教师都希望的事情。我们教师把知识传授给了学生,理所当然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并且能够运用学到的那些知识。为了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我们更多会用练习来检测学生,所以练习应运而生。在巩固练习这方面,数学和英语做得比较好。在学习了新的知识以后,这些学科都会用比较多的时间进行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就把当天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那语文应该怎样做呢?  相似文献   

19.
建构“让学课堂”不是让教师“无为”,而是要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赋予学生。在建构“让学课堂”的过程中,只有教师“让”得巧妙,学生才能“学”得深刻。“让学课堂”是一种开放性、主动性、深刻性的课堂。建构“让学课堂”,要求教师打开“学”的动力源,打通“学”的障碍点,打破“学”的边界线。构建“让学课堂”是对学生学习权利、学习时空、学习能量等的多维度赋予。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需要我们为学生提供他们感兴趣的、基于他们学习和生活经验的鲜活的数学素材.让课堂气氛活起来,让学生思维活起来。那如何创造“活”的数学课堂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