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文学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只是我们无限接近的一个理想。不管是人物的自我透视,还是故事内异体叙述者的内心透视,都存在着主观性,只不过后者表面上较前者公正、客观一些。  相似文献   

2.
鲁迅小说的审美风格突出表现为悲喜交加。为实现这一追求,鲁迅尝试了多种叙事技巧。首先是多种叙事视角的有效选择与叙事方式的滑入。其次是让小说人物的声音与隐蔽的叙述者的声音构成反差,形成小说中复杂的双重声音。最后,在小说语言的选择上,有意打破日常语言规范,使用陌生化手段,产生冷峻幽默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3.
在张爱玲的华文家族小说中,叙述者主要从空间结构和空间意象两个方面,建构出独特的叙事空间,以此巧妙地展现了女性的伦理困境,并深刻地揭示出小说的伦理意蕴,从而影响到读者的伦理情境和伦理取向。这对于当下的小说创作而言,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一部享誉世界的经典小说。自19世纪问世以来,其译本语种多达数十种,发行量仅次于?圣经?。?小王子?中角色众多,情节离奇交错。作为故事主要叙述者的圣。埃克苏佩里,时而参与故事发展,时而跳出局外点墨评论。其文本动态多变的叙事视角极具代表性。本文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对?小王子?的叙事视角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5.
叙述视角是设立小说叙事空白的主要方式,其选择意味着话语范围的限制。内视角通过人物的意识叙述事件,有选择性地呈现人物意识范围内突显的信息,省略或隐含其他信息。外视角通过叙述者的意识展示场景、人物的言行等叙述故事,将人物的心理、事情的缘由设置为空白。零视角通过选取部分情节或场景以部分表征整体的方式叙述故事。不管采取哪种视角,小说叙事都是转喻式的,通过叙述视角的过滤、选择的细节可以充当认知参照点为故事整体的构建提供心理通道。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梅娘的水族系列小说作为分析对象,从叙事者的位置、叙述者的感知程度、叙述权威和叙述视点四个角度着手,对《蚌》《鱼》《蟹》的叙事话语与性别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认为梅娘的这三个小说的叙事话语有比较明显的女性倾向。  相似文献   

7.
大多数评论关注到的是余华小说中的死亡和暴力及其时传统主题的解构,其实余华的创作在叙事上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从叙事态度、叙事主题、叙事视角、叙事手法、叙事语言等五个方面讨论余华小说的叙事特点.  相似文献   

8.
王安忆《长恨歌》的零聚焦叙事对叙事内容有选择的"偏爱",以及叙述者对话语和结构进行的"控制情绪"的干预,使文本获得一种对女性生活描写的客观化效果,由此也获得了女性作家作品在主流社会的话语权,同时也为女性小说创作提出了一种可供借鉴的形式。  相似文献   

9.
纳撒尼尔·霍桑于1850年出版了长篇小说《红字》,许多评论家及作者对其进行了评论。多数作者评论这部作品时都是从孤独、悲惨的角度论述,本文从另一个角度——因果效应方面进行阐述,从故事的发展总是前因、后果相互照应这一现象出发,分析《红字》主要人物命运。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一反评论界惯常的评论角度,试图达开鲁迅头上的伟人光环,而更多的从一个普通思想者、一个凡人的角度去评述他的作品,评述他笔下的人物。  相似文献   

11.
将<红楼梦>与其它古典小说相比,<红楼梦>显示出了极大的叙事智慧及独特的叙事魅力.本文围绕作者如何与叙述者分离,如何巧妙运用全知视角、限知视角等多重叙述视角叙事这几个方面,从叙事学角度分析了<红楼梦>对中国古典小说叙述者及叙述视角的开拓创新.作者对叙述者及叙述视角进行了一系列的巧妙安排,小说叙述者的扑朔迷离,叙述视角的...  相似文献   

12.
《北迁的季节》是"阿拉伯小说天才"塔依卜·萨利赫的成名作。小说以叙述者为线索,描述了原是大英帝国统治下的一个苏丹乡村的无名少年穆斯塔法的"传奇"一生。本文将从弗莱圣经原型批评的角度对小说中水的意象进行解读,以揭示穆斯塔法对心灵救赎的追求和叙述者对再生的渴望。  相似文献   

13.
《留东外史》是平江不肖生的一部作品。主要是谴责日本学生道德不轨的行为。叙述者用两种不同的声音叙述了在《留东外史》中隐含的情节模式。通过这种模式的表露也体现了作者之后的主题是基于武侠创作为主的。作者转型的特点一是想要寻找市民趣味的武侠创作主题,而是因为作者强国保种的浓烈思想。《留东外史》是通过对风俗的描写来强化这一主题的。也使得作者拥有了极高的武侠小说地位。从另个一个侧面我们也可以看出,通俗文学也正被精英文化慢慢接受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不可靠叙述者的理论由韦恩·布思在其著作《小说修辞学》首次确立,一经提出便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然而对于如何界定叙述者的可靠与否,学界却始终存在很大分歧。在对众多观点的归纳中可以看出,界定不可靠叙述者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不会引起争议的参考系。这个参考系既不能完全由作者判定也不能完全由读者确定,而应该从作品本身去判断。  相似文献   

15.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气系统是文学语篇人际意义研究的新视角.基于《小王子》中的小王子话语和叙述者的话语语料,通过分析语气系统下主语和语气小句的选择,探讨微观层面小王子与角色间的互动以及宏观层面叙述者与读者的互动.从语言层面探讨《小王子》有助于更好地解读文学作品,从而发挥其对现实和精神世界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厘定吴组缃小说的艺术个性的基础之上 ,选择其 30年代的小说名篇《艹录 竹山房》进行细读 ,围绕小说的中心意象“被囚禁的女人” ,从叙述者的选择、叙事模式的建构、意象的营造、氛围的渲染诸方面来欣赏吴组缃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上海女孩》是新一代美国华裔女作家邝丽莎的力作,小说以主人公秦珍珠的口吻讲述了一对姐妹如何经历曲折最终在美国洛杉矶生活的故事.本文主要将福柯的空间理论和身份理论相结合,分析叙述者在空间的位移下对身份和文化认同的变化过程.在权利与规训的融合下,通过构建"异托邦",叙述者逐渐消除身份焦虑,重新获得了家园意识.  相似文献   

18.
有限全知视角的特征之一是叙述者自限眼光聚焦于人物进行叙述,从而导致叙述声音和叙事眼光分离,又因二者分属于文本时间中的叙述者和故事时间中的人物而造成两种时间关系并置交错。这种从时序、时距、频率等形态中体现出来的时间的拼贴并置成为有限全知视角的又一重要特征,对文本的叙述和阅读都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本文想通过对《围城》的分析来略加说明。  相似文献   

19.
文章站在叙事之外,深度解读澳大利亚作家亨利·劳森的代表作<赶牲畜人的妻子>,通过对叙述者在结构选择、事件评价以及人物塑造方面所表现出的偏好进行解剖分析,展现出读者的理解与叙述者的期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客观地说,金庸先生的小说在我国有着庞大的读者群,加上与小说同名的影视片的宣传作用,“金庸热”在较长时间内不会衰退。如何对待和评价它,这是个有趣的课题,值得认真研究。 一前年,一位学生完成文学硕士研究生学业后来看望我,并赠送了金庸的几部小说,建议“抽时间研究研究”。我不以为然。一次信手翻阅,竟被迷住,掉进了“金庸热”的漩涡,逐渐改变了原来的偏见,关心起小说的评论来。首次笔谈难免粗鄙,倘有唐突之处,祈望方家权且视若刍荛者之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