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历来认为《石钟山记》的主旨是提倡探索真理、亲身实践精神,但却忽视了它深层的影射含义。实际上苏轼写《石钟山记》的真实意图是直指"乌台诗案"的。《石钟山记》是苏轼遭贬后的含蓄反抗。"乌台诗案"中,苏轼因别人主观臆断其诗而蒙罪,《石钟山记》正是苏轼对主观臆断者的嘲讽。  相似文献   

2.
《石钟山记》是苏轼散文中的名篇。笔者觉得该文有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现提出来加以讨论。一、选择的考察时间不妥《石钟山记》开篇写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观点,并提出疑问和反驳。接下来文章第二段就记叙作者自己的一次有惊无险的考察。作者考察石钟山选择的具体时间是“至暮夜月明”,笔者认为,选择“暮夜”这一时间考察石钟山是不恰当的。因为夜晚能见度不高,  相似文献   

3.
喜爱山水和旅游的我,一讲《小石潭记》、《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这些课文就会特别投入。我对学生说,古人是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  相似文献   

4.
尝试比较阅读的方法,以《游褒禅山记》与《石钟山记》为例,从结构安排和景物描写等方面进行比较,并指出引进比较教学法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学飞 《学语文》2010,(2):14-15
自从苏轼的《石钟山记》问世以来,“形说”和“声说”就成了石钟山命名的争论话题。游历过石钟山的人都知道,从外形上看,石钟山并不像“钟”。至于“山中空,形如钟”之说,则更站不住脚。山之有钟形溶洞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相似文献   

6.
亲历石钟山     
《石钟山记》是宋代文豪苏轼写的流芳千古的名篇。石钟山到底因何得名?是水石相击,还是山石有声?逢到教学此文,我总是疑云难解,何时能亲自去看看石钟山?  相似文献   

7.
古代游记散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石钟山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相似文献   

8.
《石钟山记》是苏轼写的带有考察性质的游记,在这篇游记中,对于石钟山的命名,苏轼主张“风水如钟”说,而反对“石声如钟”说。  相似文献   

9.
刘春 《文教资料》2011,(13):6-7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与苏轼的《石钟山记》,作为北宋游记散文的代表,两文都是通过记游以说理的上乘之作。文章通过"同中求异"、"辨异求同"的比较研读,指出了两篇游记在实践作者的文学主张、表达方式、主旨阐发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各有旨趣和特色,在古代游记散文中各树一帜。  相似文献   

10.
正苏迈,苏轼的长子。在《石钟山记》一文中只提到过三次,而且每次都是一笔带过,并无多言。但是,通过仔细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出苏迈的形象。一、俊逸潇洒苏轼关于山水的诗词文章较多,人们从中可领略苏子的俊逸潇洒。但是,从《石钟山记》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子苏迈也应有其父之风范,他对山水诗文的喜欢丝毫不输其父。石钟山乃名胜之地,不少文人墨客都曾游览此地。苏氏父子可能对石钟山名称的由来有着不同的意见。有故事  相似文献   

11.
高红敏 《语文知识》2014,(11):71-72
近几年来,高中语文课本选人了不少的文言游记散文,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教好古代游记散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务必抓牢抓实。《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游黄山记》有许多共同的特点,我们不妨抓其要领,认真梳理。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把《石钟山记》作为一篇学术论文来理解,因为文中提出了一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有无。的命题。正因为认识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所以,关于石钟山的命名问题一直让人纠缠不休。其实,这不是一篇考古文献,也不是一篇地理学说,而是一篇游记散文。《石钟山记》最大的阅读价值还是它的文学性。文中五彩缤纷的声音描写,正是其文学性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3.
曹瑛 《现代语文》2008,(3):49-49
余近日新教苏轼之《石钟山记》一文,对此文产生许多疑问,姑陈述如下,以就正于同行。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6,(97):15-16
《石钟山记》千古名篇,传统认识认为此文重在因事说理,但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此文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相似文献   

15.
苏轼的《石钟山记》是一篇文理并茂的散文,它既有其鲜明的个性,又有宋代诗文所特有的共性,即“理甚于辞”,也就是因事见理,理是归宿,记为议服务;加之教材又将其列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之后,这就更给教学避开共性而另辟蹊径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我教《石钟山记》时,采用了以“笑陋”为契机,侧重说写训练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议论文写作能力,收到了显著效果。这篇课文,我用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检查预习情况,在讲解文句的基础上设置三个问题,通过讨论,梳理了文章思路:关于石钟山的命名缘由,作者对前人…  相似文献   

16.
《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两篇文章出自北宋时期的两大文豪之手。王安石和苏东坡都是文章魁首.他们二人同时并列在“唐宋八大家”之内。他们在当时留下的这两篇不朽杰作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两颗闪亮的明珠。  相似文献   

17.
《石钟山记》中,苏轼在简介郦道元之说后写道:“是说也,人常疑之。”此中“人”,是否也包括作者苏轼在内呢?也就是说,苏轼在实地考察石钟山之前,是否也怀疑郦道元之说?这个问题,与文章关联甚大,似值得一辨。  相似文献   

18.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两篇游记作品和我们常见的一般游记的写法不同,它们名为“游记”,实际上并不是记游,而是通过记叙来阐发作者的见解。将两篇文章作比较阅读,既有利于把握两篇文章各自的特点,也能加深我们对这种“变体”游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吴惠芳 《学语文》2007,(3):5-16
在从小学至高中的课本中,学生接触过的苏轼的作品不算少,有《题西林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惠州一绝》、《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但并不系统,且教师限于授课课时,对作家作品的介绍常常语焉不详,点到为止,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在教完《石钟山记》之后,我总觉得对苏轼这一伟大文学  相似文献   

20.
读苏轼的《石钟山记》,总是这样想。关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至少有三种说法,一曰“风水声如钟”,二曰“石声如钟”,三曰“山形如钟”,这些观点各自有一番道理,后来又有“声形如钟”说。照这样看来,不同意苏轼“风水声如钟”观点的人岂不也可以讥之“简”“陋”?同时,许多山水的得名由来,诸如《山海经》的一些记载及“不周山”、“峨眉山”之类,本身就无从考证。绝世聪明的苏轼是应该明白这一点的。看来,苏轼先生创作《石钟山记》的目的可能不在于考证,而是在苦心孤诣地教导儿子苏迈的为官之道。可以说这是一篇“送子登仕途序”。不妨设想一下苏轼父子泛舟石钟山的情形。一叶扁舟逐着一弯新月,偶尔惊飞栖息的水鸟。鄱阳湖面,水波不兴,倒映着隐隐的青山。天性喜欢山水的苏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