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教师提问要善于抓住契机,设置矛盾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孔乙己》一文,应抓住“孔乙己是站在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来设问,这句话看似矛盾,实则交代了孔乙己的特俗身份,在社会中的特殊身份也就预示了他的悲惨命运。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相似文献   

2.
一、课题的确立《孔乙己》很适合进行研究性学习。其一,鲁迅作品在中学阶段占有重要一席,《孔乙己》与鲁迅的其他小说(包括选入教材的与未选入教材的)有一定的联系。其二,《孔乙己》篇幅较短,却是一篇艺术成熟的小说,其与古今中外的小说有一定的承传关系。学生也有探究的兴趣。其三,相关资料较多且容易查找。教学目标可确定为四点:一是学习确定角度,赏析小说,二是学习查寻资料,三是学习联系相关资料、相关篇目进行思考,四是学习运用材料写作逻辑严密的论文或进行再创作。二、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孔乙己》的研究性学习,可间隔使用四五星期时…  相似文献   

3.
我在《孔乙己》的教学中 ,发现鲁迅先生反反复复写到人们对孔乙己的笑 ,孔乙己在人们的嘲笑中出现 ,又在人们的笑声中默默地离去 ,人们对他的笑贯穿了他的一生。因此 ,这个笑也贯穿了全文 ,难道这不是这篇课文的“主旋律”吗 ?鲁迅说 ,写《孔乙己》是要写出“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而文中的“苦人”孔乙己 ,人们对他的“凉薄”是通过人们对他的笑来实现的。课文也正是通过这样的主旋律 ,通过这样的一条主线来揭示主题的。基于这样的思考 ,我在教学中做了下面三点 :一、让学生找出《孔乙己》中的“主旋律”点…  相似文献   

4.
对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一句,教学参考书作如是说:“这一句在课文中反复出现四次,极其鲜明地刻画了掌柜的自私冷酷的卑劣嘴脸,同时也暗示孔乙己穷得再也过不下去了。”“让人想见孔乙己再没有钱路了。”此说分析固然准确,可如果把句中的“十九个钱”改为九个钱或五个钱,不更能“暗示孔乙己穷得再也过不下去了”“再没现钱”,“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你最记得孔乙己的什么?”“《孔乙己》中的其他人最记得孔乙已的什么?”“《孔乙己》中的其他人真的记住孔乙己了吗?”三个层面,在三“记”之间探究“忘”与“看”的深刻内涵,一步一步真实再现了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孔乙己是残喘在‘忘’与‘记’之间的苦人”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6.
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抓住三个"记":"你们最‘记得’孔乙己的什么";"小说中的其他人最能‘记住’孔乙己的又是什么";"这些人是真的记住孔乙己了吗",帮助学生从情节的表层走向逻辑的内里,对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文本价值进行形象的感悟和智慧的思考,也使得课堂教学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读《孔乙己》,恰如欣赏一部充满笑声的悲剧;教《孔乙己》,却像品尝一盘略带苦涩的茴香豆。“笑”犹如调料,“笑”出了世俗的冷漠,“笑”出了“我”对孔乙己的喜爱,“笑”出了孔乙己的可笑,“笑”出了科举制度的毒害,“笑”出了作品所揭示的社会问题。我从“笑”字人手,设计了问题链,进行教学预设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张思乾  李洪荣 《师道》2006,(7):35-37
《孔乙己》是鲁迅短篇小说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文中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艺术典型,这也是该小说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如果目光只局限于这一点还远远不够,文章对孔乙己之外的人物的刻画也同样精彩,甚至可以说是更胜一筹,但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一同为来酒店喝酒的酒客,短衣帮与孔乙己都处于社会的最底层,都受着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他们之间本应当互相同情,互相帮助,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些短衣帮在穷极无聊中拿不幸者的痛苦作笑料来寻求一时的快乐:“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文章以九年级语文课程中《孔乙己》一课为例,对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运用进行了研究。教学实践证明,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完成知识建构的同时,自身的个性、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都得到了充分发展,对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合作学习,教师应善于设计富有思考性、创新性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合作才有方向、有目标,思维才能得到锻炼。如教学《孔乙己》时,在分析完孔乙己可怜、可笑、可悲的性格特征后,教师可设计这样一道思考题:“孔乙己爬出咸亨酒店后……”,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想像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夏为汉 《学语文》2004,(4):14-14
教授《孔乙己》这篇小说,关键要使学生理解:无情的科举制度扭曲了那一代人的灵魂。否则,孔乙己形象对于那些缺乏对那个时代了解的当今学生来说,留下的只能是一种迂腐而又清高的印象罢了,这样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授课时,对“排”与“摸”不能光从字面上来解释,而要结合文章的主题和创作动机,来阐述其更深层次的含义。《孔乙己》是一把刺向封建科举制度的利剑,是唤醒民众的号角。在鲁迅的笔下,孔乙己是封建社会何等角色的人?小说第四自然段开头便点明了:“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  相似文献   

12.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这两篇课文在人教版义教实验教材中,虽同是九年级学习的两篇课文,却不在同一个学期当中教学,《范进中举》在上册第五单元中学习,《孔乙己》在下册第二单元中教学。但这两篇课文体裁同为小说,  相似文献   

13.
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恐怕都忘不了孔乙己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体会列孔己己似乎与“半”字有不解之缘,因此本文想从“半”字这个角度来谈谈孔乙己。  相似文献   

14.
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当分析到文中的主人公形象描写时,我要求大家结合一下文中的插图和课本的彩页图进行分析. 几分钟后,我让大家来说一说对孔乙己的印象,同学们基本上是按照课本上的文字描述说的,找的非常准确.于是我又问:"有没有有特别的感受的?"  相似文献   

15.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思维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实践,认为一些记人叙事的文章可以设计让学生替作品中的人物表白这一环节,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思维的积极性,又能进一步吃透文章的主题思想,往往会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本学期在指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著名短篇小说《孔乙己》时,我设计了让学生替孔乙己作内心表白的环节,学生们发言的积极性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下面介绍课内的一幕。师:“我们已初步学习了《孔乙己》,孔乙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引起人们的哄笑、嘲笑,孔乙己感到十分的伤心,觉得‘知己难寻’、‘难诉衷…  相似文献   

16.
全国中语会第五届中学语文教学观摩赛于 2 0 0 3年 3月 2 6日在扬州举行 ,笔者有幸观摩学习 ,感慨颇多 ,其中对郑州市第 2 3中学孙玲老师所教《孔乙己》印象尤为深刻。整堂课教师抓住“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 ,可是没有他 ,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过渡句 ,将在酒店中喝酒的孔乙己分为两个阶段分析 :平时在酒店里喝酒和被打断腿后在酒店里喝酒 ,继而总结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封建科举制度。孙老师的这堂课教学目的明确 ,重点突出 ,语言流畅 ,多媒体课件、电影画面运用娴熟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有效地调动起来 ,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教师引导…  相似文献   

17.
邓德贵 《湖南教育》2001,(16):50-50
直问即直接提问。这种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用得较多。如教《孔乙己》一文,分析描写孔乙己外貌的文字,就可直问:本节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了肖像描写?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节有趣的语文课,讲的是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说它有趣,不单指课堂气氛热闹、师生情感投入,更是指一节课大部分时间,师生都在忙着给孔乙己安排工作。  相似文献   

19.
【教学设计思路】 运用板块式教学结构教学《孔乙己》。整个教学分为三大板块,以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内容为切人点,帮助学生了解小说结构和孔乙己的形象;以品析小说中丰富有个性化和动作性的人物语言为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再次围绕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展开课堂辩论,探究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20.
一、引入新课 师:鲁迅的学生——孙伏园,曾经问鲁迅他最喜欢自己的哪一篇短篇小说,鲁迅的回答是——《孔乙己》,并认为这篇小说有大家风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 (一)教学活动一:整体感知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稍微了解一下情节.这篇文章的高潮是哪一部分?在哪一节?是哪个事件? 生:第10节和第11节,断腿后的孔乙己出现在咸亨酒店的情节是高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