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伏笔是一常用写作技巧。在《逾矩的罪人》中劳伦斯用物品、色彩、形容词作伏笔 ,用自然界的景、物做伏笔 ;此外 ,人物的对话、行为甚至下意识都被他用作伏笔。劳伦斯的伏笔强化了主题、加深了人物性格的刻划 ,更为小说人物的悲剧结局增添了色彩。  相似文献   

2.
谢仁敏 《柳州师专学报》2004,19(2):19-20,37
《左传》中的伏笔大多以一些不大起眼的小事件为契机,揭示出大事件发生的根源或背景。其中预言、梦境、灾异、卜筮等都是伏笔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伏笔在结构文章、推进情节、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詹姆斯·乔伊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阿拉比》讲述了一个男孩一段特殊的成长经历。多丽丝·莱辛是20世纪杰出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屋顶丽人》也塑造了一个纯真男孩的形象,讲述他对愿望的一次试探。两部作品反映相同问题,具有较大可比性。通过分析两部作品情节,平行对比两个男孩的经历,从人物自身特点着手,探知外界的冷漠,阐释内心纯真与精神"顿悟"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面纱》是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作品,讲述了一个贪慕虚荣的女子凯蒂在一段无爱的婚姻中,由出轨走向自我救赎的过程。本文将运用人物分析理论,以人格结构为角度对《面纱》中主要中国女性进行分析,来挖掘毛姆的中国女性观。  相似文献   

5.
唐明皇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母题,先后进入了诸如诗歌、小说、戏剧等各种类型的文学体裁之中。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分别是诗歌《长恨歌》、杂剧《梧桐雨》以及传奇《长生殿》。这些体裁虽然均以李杨故事作为中心,但对这个故事情节的选择及讲述方式却呈现出很大的不同。本文拟从各种体裁文体特点的角度来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符号矩阵中现实和理想的碰撞——阐释《阿拉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柏林人》是乔伊斯有关都柏林生活作品的第一部,它向人们展示了“可爱而肮脏的都柏林”,并以此来激励麻木的爱尔兰人。其中的《阿拉比》讲述了一个男孩子童年的故事,本文试图以结构主义叙事学中的符号矩阵理论来展示出其中的深层结构,并以此来揭示作者写作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芳华》以叙述人萧穗子的口吻,讲述了男主人公刘峰从光辉到平凡的一生,这一生里有他的善良、谦和,也有他可悲的爱情和悲惨的命运。本文从分析刘峰形象入手,来叙述一个真正的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8.
《万紫千红总是春》《街上流行红裙子》和《闺蜜》分别是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和当下的三部书写女性情谊的电影。它们在讲述女性故事时所采用的相似而有区别的讲述方式,表达了左右女性之间微妙情感的主题,以及这种主题是如何与女性特质、时代情感及国家政治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9.
这篇讲述亲情故事的文章篇幅不长,情节却很吸引人,这和作者巧妙的构思是分不开的。她开篇即说自己非常想得到一本属于自己的《现代汉语词典》.但由于父母收入不高,这个心愿便成了奢望,为后文埋下了伏笔。试想,如果“我”不是那么渴望得到《现代汉语词典》,或者买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对家里来说并不算难事,那么后面“两本《现代汉语词典》”的故事便无法展开,文章要表现的亲情也就不会那么感人了。  相似文献   

10.
《教书匠》一书的作者是普利策奖得主弗兰克.迈考特继《安琪拉的灰烬》后的最新力作,以不动声色、辛辣诙谐的文字,讲述了一个伟大的教书匠从教30年的苦涩与甘甜。  相似文献   

11.
《活着》展示了一幅幅死亡全景图。余华根据他儿时的生活经历以及对现实的理解,讲述了一个个死亡的事件。《活着》死亡的背后,超越了作者以暴力、血腥、恐惧渲染死亡的怪圈,寄托了作者对中国几千年来农民苦难命运的关注与思考。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精神原型给予人们面对死亡的勇气与信心。  相似文献   

12.
茨威格的《里昂的婚礼》选取法国革命史册中血腥的一页——里昂暴动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从死神嘴边夺得的奇特的新婚之夜的故事,以对比手法来讴歌了普通市民的人性美,读后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13.
用音乐说话     
最近推出全新单曲《伏笔》的薛之谦,他的很多情歌都感动了大家。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中的伏笔与众不同,颇具特色,是其艺术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角度,这些伏笔又可分为预示、预铺、预设。《红楼梦》之第五回用《红楼梦》曲、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画像及判词对小说主要人物之命运遭际、小说故事情节及结局做了非常集中的预示;刘姥姥一进、二进大观园是其三进大观园见证贾府衰败的预先铺垫;贾芸、小红则是作者预先设置的八十回后的重要人物。这些伏笔各有特色,共同作用,与其他艺术手法一道,使《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煌煌之作。  相似文献   

15.
女性弱势一直是困扰整个社会思想进步与发展的绊脚石。《隐藏人物》以凯瑟琳·约翰逊等三位非裔黑人女性为核心,讲述了非裔女性在20世纪60年代为美国航天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故事。本文从女权主义视角探索这部隐藏在幕后却星光熠熠的《隐藏人物》。  相似文献   

16.
在战火中创刊的《七月》、《希望》是现代文学异彩纷呈的文学期刊中卓具个性的两支奇葩。两份刊物贯穿始终的编辑思想之一就是"同人"性质的定位。这种定位在当时的文学、文化环境之下显得不合时宜,同时又恰恰塑造了《七月》、《希望》的文学及思想的成就,却也为其刊物"同人"埋下了其后命运的伏笔。  相似文献   

17.
《论语》是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但不是研究孔子的唯一文献依据。孔子本人首先是一个礼学家,然后才是一个道德教育家,他的道德教育是为重建礼制秩序服务的。孔子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是重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伦理秩序,为此他开门授徒,对弟子讲述礼仪,阐述礼义,最终形成了以重建礼制秩序为核心内容、以礼乐刑政为施政纲领、以心性道德修养为立国基础、以畏天命远鬼神敬亡亲为宗教态度、以“中”“和”为思想方法、以优先发展教育为治国要务、以文献古籍为制礼依据的一套完整的礼学治国思想体系。现存的孔子研究文献主要有《论语》《礼记》《大戴礼记》《孝经》《仪礼》以及上博简中的七十子作品等等,这些都可以视为礼学文献,其中《仪礼》和大小戴《礼记》中那些记载礼仪的篇章居于主干地位,而《论语》《孝经》、大小戴《礼记》中讲述礼义的文献以及近年出土的孔子师徒文献都是礼学传记。从这个角度来看,《论语》只是孔子礼学的重要传记。《论语》所记载的主要是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仅凭一部《论语》来研究孔子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18.
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问题,属于思想史上的一个学术元命题。作为新文化元典的《新青年》杂志曾是引领一个时代现代性方向的思想重镇。尽管其作者群体在个人、社会与国家关系的认识上不尽一致,但是他们在走向现代性这一点上却殊途同归。他们打造的思想谱系为日后现代性空间的开拓埋下了伏笔。在个人、社会与国家之不同的倚重与张力之间,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三者在《新青年》杂志上的交织、转换以及“合力”营造对20世纪整个现代性的演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回到历史现场,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聆听到“新青年派”知识群体的总体舆论攻势为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生成与导向留下的空谷足音。  相似文献   

19.
徐訏的《鬼恋》讲述了一个在暗夜中前行不辍的女鬼的故事,用浪漫传奇的笔法构筑了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生命大厦;鲁迅的《过客》以象征的手法写了一个奋然前行而孤独的过客,来体现他在希望与失望间挣扎徘徊。"女鬼"与"过客"在生存与精神双重困境中呈现出了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及深刻的悲剧精神,反映了作家对人性的关注以及强烈的"反奴隶"意识。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人,她的小说无一不带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笔下的人物周身围绕着脱不去的苍凉底色.《半生缘》是张爱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动荡不安的旧上海为背景,讲述了以顾曼桢和沈世钧为代表的几对男女的爱情纠葛和他们悲欢离合的命运.本文旨在通过对《半生缘》苍凉感的来源探析,来探讨其中内含的属于张爱玲的苍凉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