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关于学校教育的一个譬喻笔者深有感触!他从哲学和美学角度,把学校和花园作了比较后指出,学校不是别的,只是个“人园”,和花园有相似的意义。他指出:理想的教学,应当使“人园”里面的人都能各得其所,现出各人本来之美,以构成整体之美。新的音乐课程目标也已摒弃了以往把音乐知识技能作为音乐课程首要目标的做法,而是强调兴趣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音乐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发展的效果呢?现结合课堂教学现象谈几点自己的感想。镜头一:  相似文献   

2.
就像人们对于美学有“美感”,音乐有“乐感”,语文、英语有“语感”一样.每个人对于数和数学也有一定的“数感”。  相似文献   

3.
把课文拆拼给学生,是知识对知识的语文:把课文再创作,是人与人(师生)的语文。如果说刚走上讲坛的语文教师首先要解决“教什么”的话,那么“解读文本”比编写教案流程更重要。  相似文献   

4.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雨果也说:“开启人类知识宝库的钥匙有三把,即数学、文学和音乐。”音乐是奇妙的,无论是雄壮激越,还是婉转缠绵,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音乐有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功效。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渗透音乐,能发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奋点,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以下就是本人在这方面的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5.
陈志璇 《科学教育》2007,13(2):32-33
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和深入推广课程改革的趋势下,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唱歌和音乐知识”已不再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如何在新课程音乐教学中把片面强调“通过教育学习音乐”的指导思想转变为“通过音乐进行教育”。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音乐教学的育人目标音乐教学目标的关注点是“教育人”而不是“教音乐”。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培养文化人,音乐教学也不例外,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学不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与技能,而是通过教学传承民族美德、完善教育、发展个体,推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做好…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少人提出语文教学不讲或少讲语文知识,牵动亿万国人的中考和高考也基本上倾向于不把语法、修辞、逻辑和文体知识列考试范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同时取消了在原来教学大纲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基础知识”的专门条目。语文教师和有关研究人员回避甚至排斥语文知识,传授语文知识、考察语文知识成了观念落后,抱守残缺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7.
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是容易理解的,把知识分为现象知识、概念知识和原理知识也是容易理解的,因为这两种分类是根据一定的标准,而且根据分类的标准,这些知识无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在形式方面确实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可以作为不同的知识类别而存在。但是把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或者无意识的知识和言述性的知识就很“玄妙”了。正是这种“玄妙”引起了语文教学理论界,对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更为深刻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创造美的成功的教学,一方面要遵循教学规律,另一方面也必须合乎美学的规律。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刘国正说过:“语文教学既要有严谨的科学性,又要有感人的艺术性。”“感人的艺术性”源自哪里?源自美的挖掘与创造。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心理素质,凭借教材,挖掘美学的因素,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创造美的意境,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9.
近十几年来.淡化语文知识在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中渐成一种倾向。然在语文教学理论界.不少人则认为,不能一概否定语言知识的价值.语文知识中“陈述性知识对语文教学的意义是有限的”.可“程序性知识对语文教学的意义是巨大的”。本文拟探讨陈述性语文知识中语言知识对于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价值。[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李玲 《考试周刊》2010,(36):226-227
柏拉图说:"音乐教育除了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外,还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求,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音乐教育是通过唱歌、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欣赏等富于情感的音乐形象对学生进行的美学教育,  相似文献   

11.
周敏 《湖南教育》2006,(1):11-12
从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双基目标”到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三维目标”,目标理念的变化必然赋予语文教学的课堂新质。不论是“双基目标”还是“三维目标”。语文知识教学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题中之义。现有的语文知识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体系?我们头脑中的语文知识观有没有问题?什么样的语文知识最有价值?语文知识教学的应然状态该是怎样的?本期我们讨论的话题是——[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高志大 《教师》2008,(24):73-73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与他的语文知识积累有直接的关系,这种积累包括知识、思想、情感与审美体验等,而“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直接影响他语文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提出:要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还必须有语文学习生活,使学生在社会这个大的语文环境中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教音乐特长生语文课的过程中,笔者找到了流行歌曲这个强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进行的语文教改活动内涵丰富,他的“语文知识树”尤为引人瞩目,自问世以来,影响巨大。那么,究竟什么是“语文知识树”呢?过去,人们一般从语言学、文学和文章学的角度予以解释。这种解释只能使我们明白“语文知识”的意义及其内在关系,而不能使人明确“知识树”在学生大脑中是如何表征以及是怎样被学生习得的,因此,不利于指导语文教学。而现代图式理论不仅为我们揭示了知识的本质、结构,还科学地揭示了知识在个体大脑中的表征及其习得过程与条件。用这一理论来审视魏书生的“语文知识树”,我们会得到新的启示。现代图式理论认为,个体所获得的知识是一种有组织的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即图式,包含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具有综合性、层次性、推理性、迁移性等认知特点。而“语文知识树’即为一种有组织的知识结构。下面将以图式理论对其进行解剖分析。  相似文献   

15.
当前初中音乐课“音乐含量”比较低,突出表现为把音乐课当作一般知识课、唱歌课和音乐技能课,严重影响了学生音乐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音乐教学必须在渗透必要的音乐知识、强化音乐情感体验、优化音乐的感受力和欣赏力等三个方面增加音乐课的“音乐含量”以真正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许不少人与我有同感,就是觉得学生无论在课堂回答还是课后练习中,往往难以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正确把握解题要领,随意性很大,回答不到“点子”上。然后教师不得不把那些知识再分析讲解,做许多反反复复的工作。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是否可以“举一反三”,加快学习的速度并提高准确率呢?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育内容长期以来就在“文”与“道”、“工具”与“思想”的争议中左右摇摆,忽而偏向语文知识与能力,忽而偏向思想道德教育。只不过是在每个阶段的“思想”教育内容有不同的内涵而已。古代语文教育阶段体现为对“礼”与“道”的重视;现代语文教育重视民族感情的培养;当代语文教育重视价值观的教育。我们把伦理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的教育统称为“德性”教育。  相似文献   

18.
语文知识受到语文界普遍关注是在语文新课标提出之后。“不必苛求语文知识的完整和系统”,一时间激起了语文界关于语文知识讨论的千层之浪。讨论的焦点是语文知识到底摆在语文教育什么位置,表现为新课标体现的对语文知识的“淡化”倾向与语文教学以“语文知识为中心”教学思想的交锋。对此,我以为应作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说,新课标提出的所谓“淡化”语文知识的思想是有其客观历史背景的,这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在语文知识方面追求得过多,讲解得过细,不仅直接影响到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而且导致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  相似文献   

19.
王建 《教学与管理》2009,(10):64-65
在世纪之交的新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知识化”越来越“边缘化”。原因很简单,一是人们借口现代理性固有的“科学性”,反对把具有人文特性的语文课程完全知识化、系统化,这有其合理的一面;另一方面,新课程标准代表的语文教育新思潮,主要也表达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一时间,语文教学陷入了一种观念上的迷茫,语文教学还要不要教语文知识?  相似文献   

20.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所以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定为教学目的之一。因此,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进行美学知识的渗透,就是中学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自觉地通过对教材中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他们去发现美、感知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美学素养,以造就具有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个性、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