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联邦德国课程研究一瞥(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闵斯特学派及其结构格子模式 以H.布兰凯茨(Herwig Blamkertz)教授为首的闵斯特大学的教育学学者们在罗宾逊课程模式基础上提出了他们的课程论主张及结构格子模式,通常人们把他们称为闵斯特学派。  相似文献   

2.
批判理论与闵斯特学派课程理论(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闵斯特学派,通常指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斯州闵斯特(Munrster)大学教育科学研究团体,核心人物为赫尔维希·布兰凯尔茨(Herwing B1ank  相似文献   

3.
批判理论与批判教育学探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是当代西方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社会思潮之一.“批判教育学”(Critical Pedagogy)是在“批判理论”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被认为是“教育领域中最具活力且雄心勃勃的竞争者”①.本文首先探讨“批判理论”与“批判教育学”之间的渊源关系,进而探讨“批判教育学”的流变及其研究的不同层面,最后对“批判教育学”的未来发展作出展望.一、“批判教育学”的渊源:“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是由“法兰克福学派”(theFrankfort School)所创立的.该学派产生于三十年代的德国,因为源于美茵河畔法兰克福市的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而得名.该学  相似文献   

4.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在其代表作《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提出了闻名于世的"解放教育思想".解放教育思想对传统的主流教育思想和课程教学理论从教育哲学、教学论、课程论等角度进行了猛烈抨击,提出了著名的"对话式教学".这些理念对于我国当前开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数学新课程实施具有极大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鹏 《成人教育》2012,32(10):124-125
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的教育学》中提出著名的解放教育理论。解放教育是坚持人性化教育,鼓励形成批判性意识,主张对话式教学,提倡主题域课程论等著名论断。深入剖析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与启示。  相似文献   

6.
弗莱雷解放教育思想的职业教育学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在其代表作<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提出了闻名于世的"解放教育思想".解放教育思想对传统的主流教育思想和课程教学理论从教育哲学、教学论、课程论等角度进行了猛烈抨击,提出了著名的"对话式教学".这些理念对于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改革具有极大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交往教学论(KommunikativeDidaktik)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德国。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德国的K.沙勒和K.H.舍费尔提出了侧重研究师生间交往的教学论思想,并与其他一些教学论专家一起把这种思想系统化为交往教学论。该理论以“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这一观点为基础,着眼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关系,十分强调教学的教育性,把“解放”作为学生的最高目标,要求学校尽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交往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交往缺失与阻隔、学生非主体等状况提出来的,对传统教学模式价值取向带来冲击。作为一种富有…  相似文献   

8.
交往教学论(Kommunikative Didaktik)是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的K.沙勒与K.H.舍费尔首先提出的侧重探讨师生关系的教学论思想。该理论以“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这一观点为基础。着眼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关系,十分强调教学的教育性,把“解放”作为学生学习的最高目标,要求学校尽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个  相似文献   

9.
交往教学论(Kommunikative Didaktik)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联邦德国的K.沙勒与K.H.舍费尔首先提出的侧重探讨师生关系的教学论思想。该理论以“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这一观点为基础,着眼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关系,十分强调教学的教育性,把“解放”作为学生学习的最高目标,要求学校尽可能  相似文献   

10.
《被压迫者教育学》是著名的批判教育学家保罗·弗莱雷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主要阐释了弗莱雷的解放教育学思想,它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的教育著作之一。论著主要从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方面进行内在逻辑构建。人性化是弗莱雷解放教育学的终极价值诉求;意识化是弗莱雷解放教育学展开的前提和基础;提问式教育和对话行动理论是弗莱雷解放教育学实现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11.
交往教学论(Kommunikative Didaktik)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德国。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德国的K.沙勒和K.H.舍费尔提出了侧重研究师生间交往的教学论思想,并与其他一些教学论专家一起把这种思想系统化为交往教学论。该理论以“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这一观点为基础,着眼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关系,十分强调教学的教育性,把“解放”作为学生的最高目标,要求学校尽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交往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交往缺失与阻隔、学生非主体等状况提出来的,对传统教学模  相似文献   

12.
麦克莱伦的批判课程理论注重学生批判意识与能力的养成,并以学生的自由与解放为根本旨归。他以社会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弗莱雷和吉鲁的批判教育学等为理论来源,对课程价值、课程决策、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研究方法作了深刻的阐释,从而丰富了当代的课程研究话语,同时也为我国的课程改革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3.
协商课程强调教师与学生分享课程权力,它以师生的自由与解放为根本旨归。协商课程研究者以建构主义心理学、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人本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等为理论来源,对协商课程的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作了富有创意的阐释,从而丰富了后现代课程研究话语。  相似文献   

14.
特殊教学理论基础浅论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赵树铎特殊教育学校教学,因其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必然涉及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病理学以及方法论等方面诸多问题,这就构成了特殊教学论理论基础的多元性特点,本文只就其中的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方法论等方面进...  相似文献   

15.
一、联邦德国课程研究的发展进程 在联邦德国70至80年代课程研究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在精神科学教育学学派影响下进行的,后期也受到了柏林教学论学派的很大影响。在这一阶段中,精神科学教育学学派的代表人物韦尼格(Weniger)发表了许多关于教学大纲理  相似文献   

16.
交往教学在我国是一种新兴教学理论,在交往即教学本身、构成成分、背景条件等的综合理解观的观点下,交往教学是以教学生活世界为基础,以师生的互动、共享、共创过程为价值导向,用整体交往观来建构理想的教学交往活动的理论.交往教学的研究在我国教育界具有重要意义:它顺应我国教学论研究背景的变化趋势,促进现代教学论的发展,符合我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但同时,交往教学也有一些需要改进之处,交往教学须以生活世界为基础,加强方法论研究,交往教学中主体间应平等,同时交往教学的发展应适应我国的国情.  相似文献   

17.
批判的教育学流派是联邦德国的三大教育学流派之一.这个学派于70年代取代精神科学教育学和经验教育学流派,在联邦德国教育学领域中起主导作用,影响到了联邦德国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所有领域.本文在这里对这一学派仅作初步探讨,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批判的教育学流派的起由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当时学生运动的高涨以及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使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愈益扩大,并深入到了教育学领域,为一批教育学科学工作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8.
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提出了颇具世界影响的解放教育思想.在其代表作<被压迫者教育学>中,他关于解放教育的目的--"人性化"的观点,他对传统"银行储蓄式"教育的批判和对"对话式"教育的提倡,以及他的"原生主题论"的课程观.均体现了鲜明的民主教育思想.他的思想对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弗莱雷的解放教育思想,以培养批判意识、解放人性为目的,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教育思潮。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提出,践行解放教育要以人性化为核心价值,以文化行动理论为指导,通过“生成主题”调查的方法开发课程内容,以“提问式教育”开展课堂教学,着力构建人性化的对话式教育。基于弗莱雷的解放教育思想,当前教育改革应从课程、教学、学习、教师四个方面重新加以认识与革新,将沟通与对话贯穿课程开发与课堂教学全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批判与反思的深度学习,培养具有批判意识的教师。  相似文献   

20.
教育理论中的民主理念首先源自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其次则是来自美国20世纪关于教育民主的理论、信仰、原则和实践等领域.这些激进的理念与教育流行观点相悖,并明确地指向了对当前资本主义制度影响的批判.教育民主的理念试图把现代主义的解放观念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抗观念结合在一起,因此,教育民主理想就是这些激进的教育学家们的理论实践和梦想.所谓批判教育学的文本理论、教学或学习理论等则具体阐释了这种教育民主理想的实践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