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福全  杨勇  刘艳 《内江科技》2011,32(8):110-110,60
本文从油藏地球化学角度出发,根据原油的色谱指纹等指标,对夏502块的连通性进行了研究。根据原油组成的相似程度高低,将油层横向连通性划分为四个等级,对开发井网部署和提高油藏注水开发效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戴鑫 《内江科技》2014,(5):71-72
<正>碳酸盐岩油气藏得非均质性极强,因此准确划分碳酸盐岩储层的缝洞单元对油气藏的生产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邻井的连通性判断为缝洞单元划分的基础,但常规的连通性判断方法耗资大、时间长且精度低,难以多井进行连通性判断。因此提出利用气相色谱指纹技术判断井间连通性,不仅耗时短且能较准确的判断多井间的连通性,可成为油田进行连通性判断的主要手段之一,为缝洞单元的划分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董燕  周超  甘永刚  王金秀 《内江科技》2007,28(9):114-114
本文以孤东七区西63 4单元厚油层为研究对象,以厚油层内各韵律段之间的薄隔档层为边界,结合沉积的等时性和相控砂体分布原则,将厚油层细分流动单元,研究流动单元间夹层特征、展布情况及对流体运动和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在此基础上,采用新井、取心、监测、动态、数模等资料综合分析各流动单元剩余油分布规律,采用水平井有效挖掘厚油层剩余油潜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F区块长2■小层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发育厚层砂体,为低孔低渗岩性油藏,其储层地质研究薄弱。通过密井网测井资料和生产动态资料,对井间砂体连通性进行了详细研究,并以水井井组为单位,对静态的研究成果进行验证和应用。研究表明:F区块长2■小层砂体发育,类型以心滩砂体和河道砂体为主,顺物源方向砂体规模大、延续性好;连通性可划分为3个级别:Ⅰ级连通、Ⅱ级连通和Ⅲ级连通,Ⅰ级连通的井位于同一单砂体内,Ⅱ级连通的井位于不同微相类型的的单砂体内,Ⅲ级连通的井位于相互孤立的单砂体内;砂体间的连通关系主要受沉积作用控制,其次为隔夹层和隐性界面;在此基础上,以F18-6水井井组为例,进行连通性和注采响应分析,同时验证了静态分析成果的可靠性,最后综合动静态资料,对全区油水井间连通性进行了判别,为该区动态分析和措施调整提供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张素梅 《内江科技》2006,27(9):134-134
孤东油田七区西54-6注聚区于2002年11月转入后续水驱,综合应用注聚剖面和吸水剖面资料,通过分析注水井各层2的吸水状况、油水井连通关系、油井受效和油层水淹状况,指导了油水井配产配注、调剖、补孔等调整措施,保证了区块转水驱期间产量的稳定。  相似文献   

6.
原油色谱指纹技术是根据单层原油的指纹差异及混合原油的指纹变化特征确定分层产能。与传统方法相比较,利用色谱指纹技术确定单层产能贡献具有费用低、周期短、重现性与可靠性高,无需关井停产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陈孝芝 《内江科技》2011,32(12):144-144
孤东六区31-53单元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平面上储量动用程度高、水淹严重,后期措施效果逐步变差。由于单元停产停注井、事故井较多,造成单元注采对应率低、储量控制程度低。针对单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油砂体储量动用程度的主要方法,在调整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曹晓静  刘华  曹修恒 《内江科技》2011,32(8):134-134
通过储层连通性及油水分布关系研究,搞清地层对比关系,建立该区地层层序标准对比剖面和油水层连通图,结合精细三维地震解释,在断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理清构造格局,通过沉积微相研究弄清储层展布规律。通过油水层井间对应关系研究情况部署部分调整井,利用新、老井建立合理有效的注采井网,完善研究区注采关系,提高研究区储量动用程度,增加可采储量,改善区块开发效果,提高开发水平。对油田稳产增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蕾 《内江科技》2010,31(11):129-130
本文利用生物标志物特征分析了高斜73井区块的原油特征,确定了高斜73井所在区块的油源为博兴凹陷沙四段生油岩。包裹体分析表明该区的油藏注入期次只有一次。采用薄层色谱-火焰离子检测(TIC-FID)技术对高斜73井ES3、ES4段储层进行了地球化学描述,认为本井储层有机质丰度低于油层门限值,少数虽有机质含量较高,但非烃和沥青质含量也较高,主要为不可动油,为古油藏破坏的残余油,揭示了录井显示较好但原油无法采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井间三维对比等新技术为依托,结合传统建模方法,从储层构型和沉积相分析入手,对杜84块兴隆台油层一注多采试验区进行了精细构型建模研究,并与生产动态结合,对一注多采初期井组受效情况进行了分析。井震结合,量化了实验井组间的连通性,对一注多采井组产量进行了预测,估算了其长期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吴平 《内江科技》2013,(12):81-81,80
胜利油田孤东红柳地区主要含油层段为新近系馆陶组,具有典型的网毯式成藏特点。馆陶组下段块状砂岩层厚度大、分布广、物性和连通性好,即所称的"毯"。孤东红柳地区是孤南洼陷油气向垦东凸起运移的必经之路,长期活动的垦东断层连通了古近系烃源岩和"毯"是油气运移的网。本文运用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孤东油田红柳地区馆陶组成藏条件,为老区挖潜提供了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前言中国各油气田近几年在大力开发水平井、鱼骨水平井,每年有大量井新井投产。某油田太古界花岗岩裂缝潜山油藏,钻井时漏失严重,靶点测深5000米,垂深3700米,固井段长度超过1000米,最多可达1800米,井底温度在110℃~135℃之间。采用选择性完井工艺,油层所受的伤害小;油层和井筒间具有尽可能大的渗流面积,原油入井的阻  相似文献   

13.
袁德雨  周晔  杨琪 《内江科技》2008,29(5):49-50
张店油田属高凝油油藏,原油含蜡量及凝固点高,且储层物性差,注水困难。本文针对张店油田欠注井层从油层物性、毛细管力、油层润湿性、注水温度等方面进行了欠注影响因素研究分析,找出了张店油田主要影响注水因素,储层岩石润湿性、高含蜡原油的结蜡及胶质沥青质沉积与毛细管力共同作用形成了张店油田注水难的现象,为油田增注及注水过程油层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S区块莲花油层不同热采开发阶段系统取心,为分阶段储层参数对比提供基础资料。1998年在主体部位17-028井组东部部署了检1取心井,2006年分别在检1井附近和先导试验区9-26井组东南部部署了观41和J2两口取心井。以石油开发地质方法论为指导,从宏观到微观分不同层次描述,通过不同开发阶段系统取心资料对比,分析开发规律与储层变化、宏观与微观的内在联系,对于同类型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锦45-7-14块构造上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上台阶的东北末端。含有面积0.7Km2,1995年上报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05×104吨。其油层发育特点是油层单层厚度小,平面上起伏较大,连通性较差。随着开发的深入,开发矛盾越来越大,开发效果逐年变差,为了提高储量动用程度,提高采收率,我们开展了以油藏精细描述为手段的地质特征再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调整井部署工作,从而对整个区块实施规模化挖潜,见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为了实现孤东油田开发中后期产量相对稳定,提质提效挖掘剩余油,需要重新加深对孤东七区馆陶组油藏的地质认识,对油水关系矛盾井重新进行地层对比,理清砂体之间断与连的关系,指导井位部署和挖潜。  相似文献   

17.
闫威 《内江科技》2011,32(2):53-53
油井检泵是孤东油田作业施工的主要工作,特别是最近几年在管杆资金投入相对紧张,原油含水持续上升的情况下,由于油管因素造成的简单工作量逐年增加。本文以分析了油管丝扣漏失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一些建议,对孤东区域此类井的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苏海芳 《内江科技》2010,31(11):54-55
国外油田大量利用水平井开采低渗透油田,对其进行大规模压裂增产提高原油采收率。国外大量采用多分支水平井与油层的最大接触面来减小钻井数,提高产能指数,降低成本,增加总产油量。利用大位移井可以实现海油陆采,保护环境,节省投资,便于管理。  相似文献   

19.
碳酸盐岩油藏在大港油田占有较大的比重,该类油藏在钻开油层时通常存在泥浆漏失、机杂堵塞等现象。由于该类储层原生晶间孔、溶蚀孔和微裂缝间的不连通性,大多数采油井不具备正常投产的条件。以往采用酸化解堵工艺及酸液体系种类繁多,措施效果差别巨大。本文从酸蚀蚓孔滤失机理、酸液滤失控制方法、酸化工艺、残酸返排工艺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投入现场实验,见到了好的效果,形成了整套适合大港油田碳酸盐岩酸化综合配套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20.
李明金 《内江科技》2015,36(6):46-47
锦25-32-26块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欢喜岭油田西部,区块于楼油层原油粘度大且油层薄,利用直井开发油汽比低,无法实现经济有效开发,区块自2004年至今一直处于低效开发状态,目前开井只有2口,日产油5 t,采油速度只有0.55%,区块处于基本停产状态。针对区块存在的问题,通过油藏精细描述、油藏工程等方法,在精细构造研究及精确储层预测的基础上,对锦25-32-26块薄层稠油利用水平井开发的可行性进行研究,确认该块适宜采用水平井开发,共部署完钻水平井2口,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提高了区块的储量动用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