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春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郑晓华指出,解决青少年的网瘾问题不能因噎废食。一味禁止孩子接触网络,会引发他们的逆反心理,不妨多借鉴虚拟世界中的“有利原则”,来引导孩子正确地使用网络。  相似文献   

2.
一、中专生逆反心理的表现1.超限逆反指教师或家长提出的要求超出了中专生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如某些家长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其他问题,却不给予理解或帮助;个别教育者不分中专生的能力高低,一概过高要求、批评指责,这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即主体执意表现与施教者要  相似文献   

3.
吴青  王喜勃 《成才之路》2013,(11):21-21
到了一定年龄,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听不进老师和家长的话,甚至和老师家长对着干。我们通常觉得孩子一般要到初中进入青春期才开始有逆反心理,可事实证明,从三年级开始有的学生就产生逆反心理了,只是程度比较轻,不会出现激烈的反应,怎样引导早期出现逆反心理的学生,关乎到他们未来能否成才,这也是摆在我们班主  相似文献   

4.
杜孝勤 《顽皮娃娃》2006,(3):I0004-I0005
逆反心理存在于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孩子独立性发展的一个标志。孩子可以在成人的引导下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但如果成人以自己的“权威”来简单处理,就会迫使孩子在行为上屈服于成人,同时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障碍。  相似文献   

5.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浙江师大季诚钧一些父母常常抱怨孩子不听话、爱顶牛。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在许多时候,孩子的不听话与逆反心理有关。逆反心理是指孩子产生与事物发展常理背道而驰的一种心理状态,从而做出"逆反"举动: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家长了解和认...  相似文献   

6.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逆反心理和行为表现较为明显,令家长头疼。本文细致分析了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阐述了逆反心理的危害以及家长针对孩子逆反心理和行为所应采取的办法,旨在帮助家长正确地对待青春期孩子的逆反。  相似文献   

7.
有些父母认为,查看孩子日记能够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殊不知,这种极端的方式,只会加大父母与孩子的情感距离,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在孩子的人格发展中制造障碍。  相似文献   

8.
蔡飞 《文学教育(上)》2011,(18):148-148
心理学家认为12—15岁的孩子处于一个特殊时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智力开发的提高,这一时期有提前到来的趋向,很多孩子在小学五六年级即10岁以后就开始出现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9.
赵尚松 《巢湖学院学报》2003,5(1):113-114,117
儿童在父母离异的打击下会形成一系列不良心理,如恐惧心理、内浆心理、自卑心理、补偿心理、逆反心理等等,其消极作用十分明显。为了解决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必须要求离异夫妻双方都不能放弃对儿童的抚养与教育,并且提高离异父母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幼儿园教育更要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促使孩子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一提逆反心理,教师和家长会异口同声地说"就是孩子不听话,你让他往东他偏往西".其实,逆反心理不光孩子有,就是成人有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因此对待孩子的"不听话",作为教育者不能着急,更不能简单粗暴地处理,要冷静地分析并进行适当的疏导.  相似文献   

11.
不要抱有成见预想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情绪的父母实际上是在挑起这种情绪.父母不要一看到孩子有独立意识的迹象便极力压制,担心稍有让步,就会导致孩子走上歧途.  相似文献   

12.
我们班的俊源小朋友是个很特别的孩子,喜欢跟老师“对着干”,你说东他偏向西,喜欢跟同伴争吵,逆反心理很强。但有时你会发觉他其实是个可爱的孩子,有礼貌,讲道理,爱劳动,没有半点“逆反”现象。通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有两个因素会引发他的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3.
单亲家庭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与其他孩子有着明显的差别,大致可以分为自我封闭型、追求异性型、消极散漫型、极度消费型、综合型。这些孩子的逆反心理都很强,做事很少考虑后果,容易受外界诱惑,法律观念淡漠,成绩多数很差。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之所以会有以上那些表现,绝非偶然。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家长利用就餐的时间教育孩子似乎是他们选择的最佳时机。其实不然,须知进餐时教育孩子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如果是和风细雨式的循循善诱,倒也无妨,暴风骤雨式的过分训斥,甚至拍案大骂,会使孩子惊恐不安,精神紧张,有的孩子对家长的粗暴言行产生逆反心理。无论是紧张情绪还是逆反心理,都是一种不建康的恶劣心态。这种恶劣心态通过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反射地抑制消化液的分泌,食欲随之降低甚至消失。纵然勉强逼着孩子进食,食物的消化率不会很高,这样会导致孩子身体得不到充足的热能和营养素,长此以往,会形成营养不良。有的孩子边  相似文献   

15.
一、中专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1.超限逆反 指教师或家长提出的要求超出了中专生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如某些家长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其他问题,却不给予理解或帮助;个别教育者不分中专生的能力高低,一概过高要求、批评指责,这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即主体执意表现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让他东、他偏西,叫他打狗他骂鸡."  相似文献   

16.
荣荣刚刚6岁,是个颇有点儿知名度的犟孩子,无论在学前班还是在家里,常常跟老师与父母对着干,叫她上东她偏往西,大人说不能干的事她偏要去试试。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据心理学家分析,这主要源于孩子的逆反心理,而存在逆反心理又是大多数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另外,父母不科学的教养方  相似文献   

17.
王跃强 《河南教育》2005,(12):36-37
对待学生的隐私,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千万不能伤及孩子的自尊心,以免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使小错铸成大错。  相似文献   

18.
有些父母必须记住:唠叨不是教育孩子,多半是父母亲为自己的辛苦找平衡。孩子稍大一些,就会看不起经常唠叨的母亲,这是做母亲的失败。经常挨揍的孩子,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因为怕挨揍而成为驯服的羔羊,变成没有个性只有奴性的奴才;另一种是激发了他们的逆反心理,变成了桀骜不驯,破坏性很强的人。漫画教育格言·洛克系列@李波  相似文献   

19.
东海 《家长》2011,(8):62-63
不能重复地批评孩子,而应该换一个角度或换一种方式。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20.
旅游对孩子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了解社会、提高能力、熟悉地理、知晓历史、亲近自然……几乎一举一动一点一滴都可成为“教育”。平日里家长口头说教容易让孩子心生厌烦,产生逆反心理。在旅游中,家长心情相对放松,更容易发现孩子的具体兴奋点,然后抓住良机适时教育,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