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林浩 《军事记者》2006,(11):66-66
顾名思义,“编后”是编辑“编稿之后”写的,与稿件的作者何干?通讯员给自己的新闻稿写类似“短评”、“编后”这样的评论,是不是越俎代庖?是不是狂妄之举?笔者从新闻写作的实践中体会到,这种做法对报道员来说是有益的。给自己的稿件写评论,可以从历史渊源中找到根据。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在《史记》一些篇章的末尾附有“太史公曰”,这是司马迁对所记叙的人和事写下的评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短评”、“编后”之类的文字。《史记》之后的史籍也多有类似评论,诸如《汉书》的“赞曰”、《三国志》的“评曰”、《魏书》的“史臣曰”、《资治通鉴…  相似文献   

2.
编后,又称编后语、编后记、编余、编后小议等,是编者按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编者对新闻稿件由感而发的一点抒情、联想和议论性文字。它依附新闻稿件,目的在于深化稿件的主题或报道思想,使得稿件红花添叶,分外宜人。编者按语常见的有冠于文首的文前按语和插入文中的文中按语。编后一般落于文后,或在播送新闻稿件之后,故此得名。编后与文前和文中按语究竟有什么区别? 它又有哪些写作特点和要求呢? 探讨一下这些问题对学习和运用编后这种评论文体,也许不无好处。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语共有三种形式,文前按语、文中按语和编后。编后,又称编后话、编余、编后小议等,它作为编者按语的一种常用形式,是编辑经常应用的一种微型短论。那么,跟文前和文中按语比较,编后有哪些特点?应该怎样加以应用呢?下面不妨结合实际作些初步的分析和探讨。编后的特点编后的任务、作用和写作要求,跟文前按语、文中按语基本上是一致的。自然,它们之间也存在  相似文献   

4.
编后是编者对稿件编辑加工后所产生的联想、议论及感受等的一种表达形式,目的是深化稿件的主题,指导读者的阅读方向。从形式上看,编后是稿件的延伸;从内容上看,它是稿件所要表达的思想价值的升华。笔者结合十几年的编辑工作实践,谈谈自己对编后写作的粗浅看法。 选好角度 角度是文章的切入点,写编后同样也需要选准角度,这是写好编后的关键。编者从哪个角度入手,选择什么样的主题,才能使文章的思想价值得到升华,这是编后写作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角度选好了,主题也就自然产生了。编者可以抓住稿件中的实质性问题,直截了当地阐明编…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语是一种依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的新闻评论。在现代各种新闻传播媒介中,按语这种形式的使用已很普遍,凡是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工具对新闻稿件所加的评介、批注、建议或说明性文字,都可可归入编者按语的范畴。按语的渊源可以追溯很远。读过《史记》的人,无不对其中的“太史公曰”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司马迁仿《左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与古典文学渊源很深。司马迁和司马光是中国新闻的祖师爷。我国老一辈的新闻家和新闻评论家,都从唐诗宋词、笔记小说、古代散文中学到精炼的笔法与论断的方法。《史记》中的“太史公曰”和《资治通鉴》中的“臣光曰”是当今报刊上的“文前按语”与“编后”的滥觞;从金圣叹评点《水浒》、《西厢记》和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到今天的文中按语,可以找到相通的轨迹。王韬是我国最早的报刊政论家,是从桐城派的“清真雅洁”走到“经世致用”的第一人,他把孟子以后中国传统的政论文章,用在评论时事政治问题上。梁启超在长期的办报活动中形成了一种政  相似文献   

7.
报纸上经常可见一些一二百字的楷体文字段落,内容是评说热点新闻,如编辑点评、编者按语,位置则紧紧挨着新闻报道,可前,曰编前;可中,曰插评;亦可后,曰编后。因为其小,常无题,也不署名,是编辑手中的轻武器。也有一些小言论文字略长一点,有三四百字,有题并署名,如依傍在新闻报道旁边起点评作用的编余短论,和一些不依赖报道独立成篇的小言论,类似《人民日报》头版专栏“今日谈”上的文章。以上这些可以统称新闻短论。  相似文献   

8.
编后话是新闻言论中的“轻骑兵”,它要言不繁,点到即止,因而短小精干,倍受受众青睐。编后话可谓百“话”齐放。编缉点评、编后小议、编后絮语、编后随笔、编余漫笔、编者寄语……尽管说法不一,然万变不离其宗:给稿件  相似文献   

9.
编后,是编辑人员经常用到的一种精炼短小的评论性文体。恰当地给稿件配发编后,不仅能深化稿件的主题思想,给读者以启迪,而且还能够活跃报道形式,增强受众的阅读兴趣,达到扩大新闻效果目的。如果把新闻报道比作“画龙”的话,那么给新闻稿件配发编后就是给龙“点睛”。写好编后,是每个编辑人员应该掌握的基本功之一。  相似文献   

10.
电视新闻编后是指在新闻报道之后依托于新闻报道进行评说、引发思考的简短评论,具有新闻性、针对性、贴近性、指导性、短小性等基本特征,它既依托报道又超脱报道,起深化主题、强调重点的作用,给人以深思的余地。笔者结合近十年的编辑工作实践,谈谈自己对电视新闻编后的重要性、特征及写作要求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1.
报刊常发表代表编辑部观点的言论,如社论(社评)、编辑部文章、观察家文章、评论员文章等。“短评”也是“言论”的一种,只是内容比较单一,集中就某一问题、事件作扼要的分析,篇幅较短,长近千字,短的仅二三百字。短评可以就某一问题、事件单独发表;也可配合有关新闻报道,与新闻同时发表;还可以“编后”形式出现,仅对某问题作简洁明了的发挥和引申。海外报刊流行署名短评。“按语”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古已有之,中国古代称为“案语”,是作者、编者对有关文章、词句所作的说明、提示或考证。“编者按”是编者对所发表的新闻、文章所加的说明或批注。主要是针对稿件中的观点或材料直接提出编者的看法、意见、评述等。编者按的内容十分广泛,有的是着重指出稿件的中心思  相似文献   

12.
说“论赞”     
“论赞”,是中国历代书籍和文章中的一种定型化的文字体式。包括史书中的论赞以及这种论赞的衍生物——其他作品继承和仿照史书的论赞体所作的论赞。 史书中的论赞,指史书纪传篇之末所附的评语。其名目很多,《左传》称“君子曰”、“君子谓”或“孔子曰”;《史记》称“太史公曰”;《汉书》、《后汉书》。《明史》等皆称“赞曰”;汉荀悦《前汉纪》《宋史》、《清史稿》等皆称“论曰”;《三国志》称“评曰”;常璩《华阳国志》称“撰曰”;《旧唐书》称“史臣曰”;《资治通鉴》称“臣光曰”。其他还有称为“议”“诠”“序”  相似文献   

13.
文中按语,也称文间按语、编者插话,是相对文前按语而言的又一种编者按语的形式。它的特点表现在既不同于文前按语置诸文前片言居要,也有别于编后落于文后就实论虚,而是置于文章字里行间夹以旁批、评点、注释的面目出现的一种别具一格的按语文体。在运用时,文中按语常依附于并插入新闻报道或文稿的某句话、某段文字的中间或后面,打个括弧,标上“按”字,变换字体或字号,有感即发,有疑即注,有错即批,三言两语直接表达编者对某一问题、某一观点或某一提法的意见和态度。旨在增强新闻报道或文稿的明确性、思想性和准确性,避免稿件本身可能会产生的片面性或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编者按是编者针对新闻或文章的观点所加的说明或批注,是编者对新闻或文章观点的看法、强调、建议或补充。编者按可以加在新闻或文章之前,也可加在其后或加在其中,是编者以简洁、朴实的文笔生发观点,并以此画龙点睛完善或升华主题。编者按见报的形式依附于新闻或文章之外。这和体裁大都出自编辑之手,是一种言简意赅的评论位裁。诸如“编者按语”、“编者按”、“编者的话”,或在@折号后面加上“编者”二字,也有只标以“按”字的,均后此类。编者按的写作应掌握“四性”:依附性也叫引发性。编者按是依附于一篇或一组新闻的事实材料,…  相似文献   

15.
按语,是简捷地表达编者观点、加强新闻传播强势的有效方法。它轻便灵活,有其他评论形式无法与之比拟的独到优势。可以冠于文前,名之为“编者按”、“编者的话”;也可插入文中,名之为“按”、“编者说”;还可以按在文后,名之为“编后”。字数少的是一句话,多的几百字。从按语对新闻、文章或评或说的角度、深度,以及侧重点的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  相似文献   

16.
刘征 《视听界》2006,(1):96-97
“出镜记者”是电视新闻界的一个新鲜名词。在“出镜记者”出现以前,媒体发布新闻主要是以“编者”的身份,通过演播室主持人的口播、编前、编后以及记者做成的节目来完成的。随着新闻报道渐渐回归新闻的本体,主持人平民化倾向的出现,一批记者手持话筒站到了镜头前,一批主持人走  相似文献   

17.
创刊于1907年的《黔报》,是我省第一张日报。报纸有一显著特点,就是在本省消息后面,常常加一段记者曰,对这则新闻进行简短的评论,如同现在报上的编者按、编后一样,但它用得频繁,几乎每天报上都有几则。笔者见到的《黔报》中,记者曰登得最多的是清宣统三年(1911年)8月13日,报上用了13则记者曰。  相似文献   

18.
第一讲所谈评论写作的基本要求,是各种形式的新闻评论写作中的共同要求,这很重要,但还不够。因为,不同形式的评论在写作中还有不同的要求,只有认识了这种特殊要求,才能在具体的评论写作中做到得心应手,写出精品。新闻评论是客观情况的反映,是写给受众视、听的,而客观情况和受众兴趣处在变化之中,因而新闻评论的种类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发展、变化当中。以报纸为例,由100多年前只有“报道社论”这一种形式.逐步发展到今天的社论、评论、述评、短评、编者按、编后话、署名评论等多种形式。而我们写作的时候,一般是一次一篇,一…  相似文献   

19.
汪帆 《视听界》2013,(3):116-117
主题性报道是电视、广播、报纸经常采用的一种重要报道方式,除了精心策划、组织,还要见人、见事、见情、见理,才会好听、好看。“见人”是指报道通过叙述人物的切身经历与感受来印证主题;“见事”是采用新闻故事化的手法,寓报道主题于事件叙述中;“见情”是记者在写作中带有情感;“见理”是报道要有思考,融深刻性、思辨性于报道中。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语不是独立的文体,而是一种依附于新闻报道和文稿的微型评论。它是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工具的编者有感而发,对所编的新闻稿件附加的评析、批注、建议或说明性文字。可以说,编者正是把按语当作跟读者(包括作者)直接对话和思想交流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窗口。当然,不必也不可能要求为所有的新闻报道或文稿配写按语(包括编后)。一般说来,大凡新闻稿件如果反映了具有方向性的新人物、新事物、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