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俚语作为一个客观存在,被许多人使用,已成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常常给人留下庸俗、无聊的印象。但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美国人逐渐接受俚语这种语言沟通方式。现代美国俚语是一种非书面语言的革新,是历史和文化的结晶。美国俚语发展迅速,它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载体。没有相关的文化知识,很难翻译成准确的目标语言,因此只有对两种文化进行对比,才有可能实现语言的等值翻译。本文首先介绍了美国俚语的起源、发展、含义、特征及功能,接下来着重从文化和翻译两个角度对美国俚语进行了分析。作为外语学习者,我们在翻译时,应尽量将目标语言中所隐藏的文化信息表达出来,尤其是俚语的翻译。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文化专有项"的定义和特点出发,结合中西方关于文化翻译的理论研究,运用韦努蒂的归化与异化理论,研究了美国新闻期刊翻译中国文化专有项所采用的翻译方法,提出异化是翻译文化专有项的主要策略。读者群、新闻目的和意识形态这三大因素造成了美国新闻期刊采用"异化"策略来处理中国文化专有项。  相似文献   

3.
基于诗歌是"词语打造的机器"这一基本认识,美国译者托尼·巴恩斯通在其中诗英译中使用了聚焦"声响"的翻译策略,借以在英语语境中再现汉语原诗作为词语机器的艺术审美功能。此外,聚焦"声响"的翻译策略顺应了当下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时代需求,与逐步崛起的诗歌"超文本"系统相辅相成。同时,在了解异民族的本质文化内涵以及揭露语言和人的本质方面,聚焦诗歌"声响"效果的翻译策略,更能行之有效地规避民族文化偏见,使中国诗歌更好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4.
达姆罗什认为,世界文学是民族文学的椭圆折射、翻译书写与超然阅读的结果。本文追溯了王维诗歌在英美世界的世界文学地位以及椭圆折射与翻译历程。我们认为,在20世纪50年代,王诗英译文趋于口语化,迎合了美国诗学革新的需求。而后在60—70年代,其诗歌中的道禅意蕴在美国"逆文化运动"中得到放大和挖掘,同时汉学界笺注性翻译也助推了翻译充分性的实现。当下,译者从荒野哲学和深层生态主义的角度,挖掘并阐发了王诗中的荒野宇宙观,体现了中西生态智慧的会通。这一译介历程表明,王诗自身的艺术文化精神与美国诗学和文化需求,共同对王诗的跨文化传播进行折射并由此产生了种种创译,这使得其诗歌艺术性和文化意蕴得到不断的阐释、辐射与接受,从而成就了其世界文学性翻译诗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美国《新闻周刊》最近对小沈阳的报道"The Dirtiest Man in China",特别是这个题目本身,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缺省案例,反映了英汉语文化在媒体与隐私关系上的一个重要观念差异。而对于dirtiest这个词的理解与翻译障碍,属于多元文化向一元文化阐释与翻译过程中一个典型障碍。它向我们提示了一个也许值得进一步探究的翻译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赵珊  张小波 《海外英语》2020,(6):75-76,88
巴斯奈特文化翻译理论指出,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实质上是复杂的文化交流.该理论对探讨国家级非遗名称"人龙舞"的英译有所启发.一直以来,"人龙舞"没有恰当的英译名,影响了对外宣传的效果以及在国外的知名度.该文以湛江"人龙舞"为例,根据文化翻译理论并运用有关翻译技巧对"人龙舞"这一龙文化负载词进行英译,旨在更好地诠释其文化内涵并借此向外界宣传"人龙舞".  相似文献   

7.
王静雯 《海外英语》2016,(15):130-131
该文主要是对美国著名翻译家克利福德·E·兰德斯的"文学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只是翻译词,更多的是对文化的处理"这一论断进行阐述,同时结合例子分析。文章首先解释了文化和翻译之间紧密的联系,其次对双语能力和双文化能力进行解读,最后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文化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8.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词在美国翻译传播的过程中凸显了众多特殊的女性形象——"醉妇""荡妇""怨妇",这是被美国文化过滤、构建之后重新塑造的形象。因此,我们应该再度思考与重新定位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形象塑造与译者模式。反思该案例可以看出,"走出去"的中国文化塑形应该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与中外翻译家合作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美国人奈达提出的对等翻译理论目前是现代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20世纪末,随着文化研究大潮的冲击,翻译理论及翻译理论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对于翻译对等理论及其文化转向,包括这一转向在我国传统的翻译教学与现今的翻译教学中起到的转换作用,以及对这一转换的辩证思考及其意义,笔者在文中进行了论述及探讨。  相似文献   

10.
随着美国华裔文学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其进行翻译,而且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整体上说美国华裔文学翻译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翻译中对文化因素考察不足就是一个突出问题。本文拟从文化角度,以几个知名美国华裔作家的作品为剖析文本,对其翻译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翻译研究领域逐渐出现了"文化转向",对翻译的研究被置于更广泛的文化视域中。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大大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翻译被放置在了宏观的历史和文化的视域中加以考察,为我们研究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对译者翻译抉择过程的影响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在这一理论的启发下,本文将主要从清末民初的翻译现象考察社会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和在这一特定时期译者操纵原文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2.
英文政论文,即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由于用词比较正式,句型比较复杂,很多人都觉得翻译起来特别难。在过去几年的摸索中,纪老师整理出了一套针对政论文的"三步法"翻译,在此为广大英语爱好者介绍,供翻译学习者参考。为了更生动说明"三步法"翻译,我们从实例出发,摘一小段来自美国海军学院亚太研究教授Dr.Jonathan D.Pollack发表的题  相似文献   

13.
美国学者阿皮亚在20世纪90年代发表的翻译作品《厚重翻译》中提出了"全面翻译"这一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翻译应与文化,语言学,文学及教育等其他领域相联系."全面翻译"这一理论给翻译界带来了一股新鲜气息.吸引了翻译界业内人士的目光.本文主要围绕阿皮亚的作品《厚重翻译》来阐述他的"全面翻译"理论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4.
尤金.奈达与苏珊.巴斯奈特都是西方翻译史上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家。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理论而巴斯奈特提出了"文化等值"的概念。奈达和巴斯奈特虽然在各自的翻译理论中都强调了"对等"或"等值"的概念,但理论内容却大相径庭。本文试图从两人翻译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对各自翻译观的解读入手,来对两人的翻译理论的不同点和相通性进行初步对比分析梳理,从而达到对两人翻译理论更深理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文是翻译的一个重要标准和追求。《道德经》的英译本多达上百种,这些翻译中,翻译水平参差不齐,没有特别突出的所谓权威版本。在美国的翻译版本中,斯蒂芬·米切尔的译本算得上是比较流行的一种。所谓"流行",指的是其在翻译文学接受过程中受到大量普通翻译文学爱好者的欢迎。米切尔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对原著的忠实度并不高,且有相当程度的意译、改译、错译情况存在。他的最重要的翻译手法是将《道德经》通俗化和简化处理,这种翻译方法体现的是美国文化环境中的读者对中国这种东方"异域文化"的想象理解和自主阐释的尝试,在本民族、本土文化语境中对他者经典的重构。这一翻译作品为重新认识跨文化交流和典籍翻译,以及由此反观中国本土文化及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经验,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依据西方解释学,当理解成为人的存在方式,人们对特定的外部世界的理解就发生了基本的改变,从而转向了对人存在的本体性思考.翻译中,理解的形成,意义的发生,就是作者的"视域"和译者的"视域"得以"融合"的结果.然而,翻译中的历史文化阻隔,使得意义的传输变得困难重重.对同一原著不同译者(译本)的多种解读,使我们对原文意义的理解具有建设性的重要作用.同一原著多种译本的互补性关系体现了翻译标准多元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在现代的多元文化社会中,实行文学翻译标准的多元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7.
邢驰鸿 《英语辅导》2008,(2):129-131
从比较法律文化与法律翻译的关系进行研究是翻译领域的一个新视野。本文从法律文化的概念及分类入手,着重探讨了中西法律文化的"功能对应物"与法律翻译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中西法律文化的"重叠对应"、"零对应"和"间接对应"对法律翻译的影响,最后呼吁更多人加入这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杨洁篪委员在日前中美战略对话上的一句话"我们不吃这一套"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国内网民的热议,他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翻译方案。本文共收集到40种不同的英语译法,进行了分类和浅析,且提出了我们的参考译文。笔者据此发表三点感想:(1)跨语言翻译只能传递原文的部分意义,可用"翻译的隐转喻观"作出合理解释;(2)反思"读者反应论",因为不管这句话如何翻译,外国人都不会产生像中国人一样的反应;(3)外语能力也是国民素质的一部分,国人如此关心这一汉句的英译,说明英语教育在中国的普及和成功,而美国人对汉语了解的普及程度显得相形见绌。  相似文献   

19.
翻译研究经历了由"文本独自"到"译者独自"再到目前"文化独白"的转向.译者虽然由原语文化可以自由穿透的玻璃球变成了译语文化可以自由穿越的玻璃球,但译者认知过程中的个体体验在翻译研究中依然缺席,译者依然仅仅是一个没有躯体体验的主体.美国译论家罗宾逊把翻译中既是载体又是感性存在的译者"躯体"引入翻译研究中,不仅为较为空泛、抽象的译者主体提供了实质性的基础,也为后现代语境下颠覆原文同一性的行为找到草根性的发轫点.  相似文献   

20.
"陌生化"是小说家运用于文学创作的常用手段,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译者为了使译文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思想和精神、增强译文的艺术美感和表现力,也经常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再现原著作者的"陌生化"手法。在原著陌生化文学特质的保留方面,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堪称典范,在其译作《生死疲劳》中葛浩文成功地再现了原著作者莫言"陌生化"的创作理念,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作的文化特质,使目标语读者透过语言层面更进一步地感受到了"原汁原味"的中国异域文化风情。葛浩文成功地实现了保持原著精神实质和译文可读性之间的平衡,其翻译思想对中国本土文学译者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培养更多的翻译人才提供必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