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问:新修订的1983年春季始用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以下简称修订本)隋唐部分,在章节子目内容上有哪些主要的变动和增删?答:隋唐部分在章节的安排上,为了同《中国历史》第一、三册体例一致,也为了按照时代和内容的性质来归纳叙述,更便于课堂教学,就把原课本第二册第三章《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分为四章:第一章《隋的统一和隋末农民战争》,第二章《唐朝前期的繁盛》,第三章《唐朝的衰落和唐末农民战争》,第四章《隋唐时期的文化》.其中第二章《唐朝前期的繁盛》,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分为四节.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史从170万年前元谋人开始,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是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分为先秦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共6个单元进行。先秦时期(约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奴隶王朝和春秋战国时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史 (一 )  中国古代史从 1 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 1 840年鸦片战争前夕 ,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通常情况下 ,中国古代史分为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 (鸦片战争前 )六个时期。一、先秦 (1 70万年前至公元前 2 2 1年 ) ,祖国历史的开篇这是指中国大地上开始有了人类活动至秦统一前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 ,历经两次社会大变革 :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中国的原始社会经历了 1 0 0多万年。按生产力和考古学的划分 ,分为旧石器时代…  相似文献   

4.
《小学历史常识》课本的编写情况,总的情况已见本刊第三期我们写的文章。这里就下册的编写情况,作一些介绍和说明,以供小学历史教师备课时参考。一、教材处理中的若干问题《常识》(下册)共二十四课,包括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到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共一百零九年的历史。在这段的历史中,我们着重的是四个方面的问题。(一)中国近现代史部分涉及的时间问题1.一八四○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是科学的结论。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失败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就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5.
问:修订本《中国历史》第二册明清部分的章节子目和内容有哪些主要的改动?答:明清部分原来只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明、清(鸦片战争以前)》一章,现在把它作为明清部分的总标题,下分《明朝的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军入关》、《清朝前期的统治》、《明清时期的文化》四章.在章节子目和内容方面改动的有:增加了《瓦剌和鞑靼》的子目,瓦剌、鞑靼和明朝  相似文献   

6.
一般说来,中国古代史的范围,指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历史。它包括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三个依次更迭的社会阶段,包括了人与人的关系史和人与自然的斗争史。而其中的封建社会史,如果从西周算起(中国古史分期问题是一个至今聚讼未决的问题,众说纷纭,西周封建说只是其中之一种),至1840年鸦片战争止,绵延了近三千年,其间又经历了领主封建制和地主封建制两个发展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史中极为辉煌的发展时期,无论在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方面,都曾创造过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为了共同学习和了解这一段历史,现就下述诸问题谈一点看法。一、关于中国地主封建制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  相似文献   

7.
初中《中国历史》第 3册第 3 7页 :“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 8页鸦片战争 :“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相比较 ,初中教材的叙述更确切一些。但根据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史实 ,笔者认为在...  相似文献   

8.
黄进 《历史学习》2000,(7):33-33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封建社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封建社会历史最长的国家。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一个产生、确立、发展、繁荣、衰落的过程。明清时期就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怎样理解“衰落”呢?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9.
明清(鸦片战争以前)时代,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最后阶段,因此这一时期有许多为前几个历史时期所不具有的时代新特点。最突出地表现为一方面在旧的封建社会母体内逐渐孕育着新的生产关系的幼芽——资本主义萌芽至少在明代中期终于破土而出了,预示着封建社会的衰败与终将被取代的历史趋势;另一方面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又十分顽强,仍然到处施行着扼杀新生事物的淫威,特别是专制主义皇权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封建统治空前强化,这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延续、资本主义的难产,起着极其恶劣的作用。另外,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朝,是我国历史上第四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民族间的交往和联系得到空前未有的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从我  相似文献   

10.
历史教材的特点是头绪多、内容繁,学生常常感到对每节课的内容都学懂了,掌握了,但综合考查时总是张冠李戴、丢三落四。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理清线索,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没有系统化。历史教材是有基本线索可寻的,因此,“集中头绪,理清线索”,是上好历史课、解决学生不能系统掌握历史知识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如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悠久漫长,经历了2300多年,但大致可分为五个历史时期。(一)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历经战国、秦、汉);(二)封建社会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历经隋、唐);(四)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时期(历经五代、辽、宋、夏、金、元);(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的逐步衰落时期(经历明、清两个朝代)。通过这样“集中头绪”,学生可用时期记朝代,也可用朝代记时期。我在教学中采用“第一时期战秦汉,第二时期三两南,第三时期隋和唐,第四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第五时期明和清,封建历史线索明”的口诀,把历史教材的科学性和教学语言的趣味性融合为一体,寓乐于教,使学生牢固掌握了所学的内容。中国近代史...  相似文献   

11.
如何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知识的整体联系,多角度、全方位整理知识,把所学知识纳入特定的系统中,形成立体的知识体系,达到融汇贯通,能厚能薄,运用自如,是高三历史总复习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培养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几年来,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下面谈谈我的主要做法.一、利用课本目录,大事年表,熟记历史分期和篇、章、节要目,把握历史演进过程中前后知识宏观内在的有机联系,建立整体的知识框架.二、围绕各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组织知识,突破重点难点.例如:中国封建社会史从战国开始到鸦片战争前经历了以下五个各具特色的发展阶段:①战国、秦汉——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③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③隋唐——封建社会的繁盛;④五代、辽、宋、夏、金、元——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⑤明、清(鸦片战争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五个发展阶段的特征本身就概括了各阶段的重点和难点,据此来组织知识,展开论证,也就抓住了课本的要害,突破了重点和难点.三、理清基本历史线索,带动知识的演绎串联.例如,中国近代史有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三条基本线索,它贯穿着  相似文献   

12.
《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一课题,是中国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首先,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它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同时对明清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的某些变化、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出现,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次,本课教材理论性较强,学生难以理解.诸如:(1)在封建社会里怎么会萌发  相似文献   

13.
一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新教材《中国历史》第二册的内容,包括自581年隋朝建立到1644年明朝灭亡的历史。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特征来看,这1000多年的历史可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即隋唐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明朝时期。这三个阶段最重要的历史特点分别如下;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度繁荣的“盛世”。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封建经济和文化持续向前发展;从政治格局看,由辽宋金的并立和对峙,走向元朝的大统一;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民族的融合得到  相似文献   

14.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全集》第28卷,168——169页)这种最深厚的感情伴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逐步发展为民族意志和对祖国的爱。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是不完全相同的。在鸦片战争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阶段,爱国主义是同我国各民族的不断融合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5.
辽宋夏金元(公元906年——公元1368年)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有明显的特点,便是:北方的几个少数族(契丹、党项、女真、蒙古)在历史上崛起,表现得十分活跃,因而这一个时期既是民族矛盾扩大的时期,也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直到忽必烈灭亡南宋统一中国之前,长期处于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或对峙的局面。其中汉族先后建立的北宋、南宋王朝把封建经济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社会呈现出隋唐以及隋唐以前从未有过的新气象;各个少数族建立的政权对开发我国东北、北方和西北边疆地区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一些杰出领袖可堪称为中华民族的英雄人物,理当给予应得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6.
初中《中国历史》(修订本)第二册中的《辽宋关系和澶渊之盟》,是《辽、西夏和北宋的关系》一节教材的重点之一.这部分教材叙述了北宋初年的两次对辽用兵、澶渊之战、澶渊之盟以及澶渊之盟后辽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共四个自然段,第二、三两个自然段是这部分教材的重点.这部分教材与试用本相比,变动较大.试用本关于辽宋关系部分的标题是一个,即《辽的建立和辽宋关系》.修订本则把这部分变成了两个标题,第一个是《契丹的兴起》,第二个是《辽宋关系和澶渊之盟》.在第二个标题下面,新增加了北宋初年两次对辽用兵的内容.下面按课文顺序对教材作些分析并谈些体会.  相似文献   

17.
师:(多媒体展示《中国历史地图册》中《五代十国》和《辽、北宋时期疆域》图)请同学们看《五代十国》和《辽、北宋时期疆域》图,分别找到北宋的位置。从地图变化中我们能够得什么结论?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文学,就它的总体上说,是与封建社会的文学不同的、在性质上发生了变化的文学.作为中国近代早期即鸦片战争时期的文学,是否也同样发生了质的变化呢?有的同志着眼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和资本主义的意识特征,认为只有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改良维新的社会思潮开始形成的时期,中国文学才发生了与封建社会文学不同的性质上的变化.一九二九年出版的我国较早的一部中国近代文学史专著《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就是以康梁维新变法时期作为封建社会文学与近代文学的分野的.  相似文献   

19.
把握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把握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封建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土地问题.中国的封建社会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西周时期的领主制封建社会;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过渡性封建社会;三是秦汉至明清的地主制封建社会.从历史分析的角度来看,科学把握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关系,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研究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本文首先剖析了西周时期的封建领主私有制,批判了封建土地国有制,研究了西周宣王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关系的嬗变;其次考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土地兼并和双层土地所有制关系;然后考证了井田制的产生、发展和衰落;最后辨析了封建领主私有制和封建地主私有制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资本主义的萌芽是我国封建社会未期历史(从1368年明王朝的建立到1840年清朝鸦片战争前)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因此,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资本主义的萌芽》一章的教学很重要,它关系着学生对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全面理解,与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内容也有密切关系。对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说,这一章的内容比较深,不容易理解。在教材中,许多地方要涉及到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有关的基本理论知识。我们教师在教学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