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有这样一句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有的参考书将“青春”错误地解释为“春色”、“春光明媚”;有的虽然解释正确,将“青春”解释为“春天”,但并没有进一步说明为什么将“青春”解释为“春天”。  相似文献   

2.
高校惩戒权规定过于抽象,同时高校欠缺实施惩戒权的必要性知识,因而需要对惩戒权进行规范性解释。将待处理事项“嵌套”于惩戒规范之内时,需要高校自觉遵守法解释的基本准则。高校惩戒权的实施应建立在科学解释规则之上,采用客观解释、形式解释、严格解释与灵活解释相结合的路径阐释高校惩戒权,将“目的至上”作为高校惩戒权解释的最高准则。高校惩戒权的目的是“育人”,动辄“开除学籍”“不授予学位”是违背“育人”目的的惩戒,不具有正当性。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与人类的解释活动存在着密切联系,是教师通过解释文本帮助学生生成文本意义的解释活动。文本解释包括“背景解释”与“前景解释”两种模式,课堂教学是以“前景解释”模式为主导的文本解释活动。阐释学视域中的课堂教学具有解释内容的文本性、解释方式的多样性以及解释对象的差异性三种特征。课堂教学的文本解释特征对当前教师教育提出了三点启示:关注学生理解的“前结构”;运用多样性的教育学话语表达式解释文本意义;在传递知识与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之间保持张力。  相似文献   

4.
“解释”是科学探究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解释”应包括基于证据的描述、分析比较、推理论证、归纳结果等环节。目前“解释”教学存在过于重视应然结果的获得,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等问题,通过显化科学解释方法,营造自主解释的氛围,搭建脚手架,创设认知冲突等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解释”素养的提升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一、不能要求学生背词语解释很多老师要求学生一字不落的背词义解释。当学生把“花衣裳”的“花”解释为“衣服的颜色有很多种”时,老师认为是错误的,必须写成字典里的解释“颜色杂”。这背离了教材及“大纲”的精神。语文教材不要求背词的解释,“大纲”对词语的要求是...  相似文献   

6.
完成生物学中现象的解释,离不开“表征解释对象”“确定解释取向”“寻找解释依据”“进行逻辑推理”四个要素。用这些要素对试题中“原因是什么”这类问题剖析,可见生物学中现象解释的归因方式多样,试题中问题的设置应根据提问需要控制其开放程度。  相似文献   

7.
教学答疑     
1.“列国”应怎样解释?(南康方卫东)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古诗《前出塞》中有“列国自有疆”一句。“列国”,有的解释为“立国”,即“建立国家”之意。这是不妥当的。我们看看几部词典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列国”为“某一时期内并存的各国:列国相争《东周列国志》。”《辞海》解释为“列国.犹言各国。在春秋战国时代,指当时的诸侯之国,亦称诸侯之中较大者。”《辞源》解释为“古称诸侯国为列国。”不管是“各国”也好,“诸侯国”也好,“列国”都没有“立国”之意。根据诗句的意思,应解释为“各国、各个国家”。2.小学语文教学中,让低、中年级学生每篇课  相似文献   

8.
日前,听了几节同文异构课一《荆轲刺秦王》,几位教师对文中“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的“虽”字解释不一。有的解释为“虽然”,有的解释为“即使”,还有的认为两种解释均可。虽然《教师教学用书》解释为“虽然”,但是经过评课讨论,教师们还是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9.
“不可或缺”这个词组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很广,而且也不会用错,但是其中的“或”字是什么意思各种词典的解释却并不一致。有的将其解释为“稍微”,有的解释为“倘若”,作副词。  相似文献   

10.
《归园田居》(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有这么一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课本将“拙”解释为“愚拙”,“守拙”就是“守住愚拙,这里是谦虚的说法”。这种解释太笼统,没有解释出“拙”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11.
关于虚词“非”的一种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于判断句中的“非”字,一般认为是否定副词,个别认为是系词;词义一般认为应解释为“不是”,个别以为应解释为“不”;语译则一致为“不是”。本文从上古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结构形式入手分析,认为“非”字确属否定副词,但其词义只能解释为“不”;习惯解释为“不是”,是由于忽略了上古判断句基本结构形式体现出来的结构意义“是”、并把它强加给“非”字所致。  相似文献   

12.
本文补充解释了《金瓶梅词话》中“瞅”、“反乱”、“哈账、“行货子”、“拦拦济济”、“使心拄肝”、“战”等几则向来解释欠确或未曾解释过的词语。  相似文献   

13.
王磊 《文教资料》2007,(5):92-93
“正名”是孔子的重要主张,历来对它的解释可分为语言学解释与政治学解释两种,两种观点相互对立。本文认为语言与政治在孔子那里并不矛盾,孔子试图通过“正名”达成“真”与“善”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口技》一课对“会宾客大宴”中“会”字的解释是“集合”。笔者窃以为该解释欠妥。 解释成“集合”,文气上大大的不顺。课文首句“京中有善口技者”,起总领全篇的作用。下文“会宾客大宴  相似文献   

15.
中师语文课本《阅读和写作》第五册把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登东皋以舒啸”的“啸”解释为“高声叫”。笔者认为此解不妥,“啸”在此不应解释为”高声叫”,而应解释为“打唿哨”。许慎《说文解字》:“啸,吹声也,从口肃声。”《辞海》解释说:“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  相似文献   

16.
在对哲学“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理解中,很容易陷入一个又一个悖论之中,无法达到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真正理解。我们必须从哲学主题转换的角度去理解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把“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分别理解为近代哲学和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主题,才能够消除诸多有关“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悖论,也才能够更为鲜明地揭示马克思实践哲学“改变世界”的理论本性,深刻理解它对“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7.
从中学生未来的发展考虑,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阅读观、阅读意志、阅读情趣和阅读方法的指导。日本就根注重这些。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我国传统的阅读观基本相同,把阅读归结为“赋、诵、读”。战后,情况大变。西尾提出了“通读”、“精读”、“达读”的“三读法”。他认为“读”是“解释”的准备,“读”是“解释”的基础,不建立在“读”基础上的“解释”,不能成其为“解释”。六十年代,儿童语言研  相似文献   

18.
不少人在“踟蹰”与“踯躅”间划等号.其实二词有很大区别. 《现代汉语词典》对“踟蹰”的解释为:“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踟蹰不前。亦作踟躇。”对“踯躅”的解释为:“徘徊①。”“徘徊①”的解释为:“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17课《季氏将伐颛臾》中有一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教参和一般文言资料上都这样解释:冉有、子路拜见孔子。笔者认为将“见于”解释为“拜见”似有不妥,应该解释为“被召见”。我的理由是:1、《论语》中其它文章中没有将“见于”解释为“拜见”的,只有“见”解释为“拜见”。如《八佾》中“仪封人请见”、“从者见之”;《阳货》中“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等句中的“见”都解释为“拜见”。2、同样被选入高中课本的《庄暴见孟子》(《孟子》)一文有这样的句子:“庄暴见孟子”、“暴见于王”、“他日,见于…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雅”的解释之一是“高尚的;不庸俗的”,对“俗”的解释之一为“平庸;不高雅”。现代汉语中用表示此种解释的“雅”构成的词语有“文雅”、“高雅”、“典雅”、“幽雅”、“雅观”、“雅致”、“雅静”、“雅驯”、“雅正”、“雅气”、“雅士”、“雅人”、“雅趣”、“雅兴”、“雅号”、“雅言”、“雅意”等;用表示此种解释的“俗”构成的词语有“粗俗”、“庸俗”、“低俗”、“恶俗”、“俗气”、“俗人”、“俗套”等。由上述解释和词语可以看出,雅与俗是相互对立的,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高与低、褒与贬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