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应大力提倡受众中心论(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谁是新闻传播活动的中心?自从大众传播学成为一门科学以来,这个问题就成为众多学者研究和讨论的焦点之一。早期的传播学者从宣传的角度出发,先后提出了“枪弹论”“强效果论”等理论,其实质就是把受众看作是被动的信息的接受者,很明显,在这些理论中,传播者是居于中心地位的。随着研究的发展,传播学者们发现受众并不是单纯的、被动的接受者,也不是同质的,不同的受众对于同一传播信息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开始受到重视。60年代以来,西方传播学界开始把主要目光集中到受众研究上来,先后提出了“使用──满足…  相似文献   

2.
1时至今日,没有人会相信西方早期传播理论中的“魔弹论”了,即认为新闻传播威力无比,传媒发表的新闻和文章犹如“子弹”,受众犹如“靶子”,“子弹”击向“靶子”,受众就会应声而倒,传播效果直接明显。在今天信息传播高度现代化、全球化的环境中,受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面对新闻媒介众多信息的“轰炸”,依然可以从容地进行选择,或重视、或忽视、或接受、或放弃。因此,对传播者来说,了解、重视和满足受众的要求,使新闻传播与受众需求更好地相吻合,就是舆论引导的非常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是美国《纽约时报加成市版主编傅加特提出来的新闻定义。这一说法在众多的新闻定义中可谓独树一帜,集中代表了西方新闻界对新闻超常性、趣味性的追求。目前,国内新闻界对这一定义一般持否定态度。但其实,这一定义在新闻理论发展的历史上有其特殊意义,因为它将受者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西方早期的传播理论中,有所谓的“子弹论”,认为新闻对人们的作用就像枪弹射向靶子一样,只要对准靶子射击,靶子就会倒下。“子弹论”风行了几十年,但研究成果和事实都证明该理论是完全站不住脚的。R…  相似文献   

4.
传者和受众的关系,是认识新闻传播过程、实施新闻传播行为的一个基本问题。综观新闻传播的历史演进过程,因人们对传者与受众关系的认识不同、处理态度不同,传播实践经历了几个阶段,即灌输论阶段、迎合论阶段、解释论阶段。有专家指出,下一步还将向接受论阶段演进。  相似文献   

5.
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对于新闻媒体而言,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就要调整眼光,不断强化“以受众为本”的理念。美国心理学家鲍尔在《固执的受众》一文中指出:“以往的问题是信息如何作用于受众”。而现在的问题是“受众如何使用信息”,这种强调受众在新闻传播中占主导地位的理论就是“受众本位论”。确立“受众本位”,  相似文献   

6.
受众是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接受者,也是整个传播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对受众的不同认识和态度,直接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模式和效果,更会影响到媒体的生存与发展。我国的媒体长期以来存在着忽视受众的情况。从80年代起,人们逐渐认识到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受众是从西方传播学中翻译过来的一个概念。它包括文字传播对象的读者,音响传播对象的听众,画面传播对象的观众及人际传播的受传者。为什么说受众是新闻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呢?这是总结新闻事业和新闻学发展的状况得出的结论,又是受众在新闻活动及新闻学中的地位决定的。要用“受众”取代“读者”由于新闻事业本身的历史原因,我们一直用“读者”这个概念来表达新闻的接受者,来统称通过三种  相似文献   

8.
互动--节目主持的“亮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锡初 《现代传播》2003,(6):111-112
“互动”是传播者在增强受众意识 ,尊重受众自主选择 ,自主接受的心理习惯基础上 ,与受传者之间信息往返的流动 ,是传受双方平等的沟通交流。互动意识是主持人实现互动传播的前提 ,是节目互动主持构成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互动意识是传播理念的变革与发展且不说互动意识是对“枪弹论”之终结 ,对“使用和满足论”和“说服论”之否定 ,同时也是对“交易论”的超越。从传播角度去认识 ,节目主持的互动意识内涵丰富 ,意义深远。1 传受双重角色的互换 ,体现了传受双方的平等关系是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双向交流传播 ,是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互…  相似文献   

9.
王钧  刘琴 《新闻爱好者》2008,(11):33-34
本世纪传播学从“枪弹论”——“有限效果论”——“受众中心论”衍变的实质表明:“从传播对大众或受众集合体具有的直接的普遍的影响之理论,转向承认人际交往在传递和证实由媒介产生的信息和观念中扮演了中介角色。”哄践证明,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结合,不仅是利用人际传播来补充、强化大众媒介的传播,而且也有利用大众传媒来辅助、扩大个人传播,以检验个人传播和媒介传播的共同效果。这其中,“广播”形态的人际传播在与其他媒质形态下的人际传播相比较的过程中,因其媒质本身的差异而使其具有了更为显著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受众中心”论的演进
  时下,技术与观念的双重革新正解构与重塑着大众传媒,新闻传播载体与模式变化惊人,“自媒体生产和社交化传播改变着新闻的内涵和外延”。①大众传播活动中关于“谁”是中心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经历了从“传者中心”到“受众中心”的演变;这主要是基于信息资源状况和传播效果的实际变化而形成的。受众从百发百中的“靶子”到变得“顽固”,最终由于大众传播的累积性、普遍性、类似性被影响和改变。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将受众作为主体的研究层出不穷,“受众中心”论得到推崇,尤其是“使用与满足”理论将受众满足程度当做测量传播效果的重要标准,即使有“沉默的螺旋”存在,受众在舆论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1.
三、新闻悻论产生的原因在了解了新闻悻论的诸多表现后,有必要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为什么新闻报道的各个领域会出现悻论,为什么新闻悻论的现象由来已久并能延续至今,为什么在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指导下仍会出现新闻悻论,报道者积极的初衷常常得不到积极的效果?下面将从报道者、报道内容以及受众的角度全面分析造成新闻悻论的主客观原因。思维逻辑的原因吕叔湘、朱德熙先生指出:“要把我们的意思正确地表达出来,第一件事情是要讲逻辑。”工逻辑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规律。列宁说,“逻辑是对世界的认识的历史的总计、总和、…  相似文献   

12.
从语源、语义论“宣传”、“传播”和“新闻”的异同赵心树“宣传”、“传播”、“新闻”恐怕是当代新闻传播学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三个概念。50年代以前,在东方和西方,人们都以“新闻学”来指称研究新闻媒介的学科。50年代以来,“传播”一词在西方流行,并传至资本...  相似文献   

13.
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人们对传播体系中的主体概念加强了研究。但是对主体的认识不尽相同,有人认为主体是传者,有人认为主体是受众。总之,在他们看来,主体只有一个。这种看法不能解释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大众传播体系是由传者和受众共同构建的。没有传者,就没有受众;没有受众,传者的存在毫无意义,最终也会不复存在。节目传播环流是靠传者传播的内容和受众的接受、反应共同完成的。在节目传播环流初始阶段,传者是创作主体,决定传播内容的取舍,是传播主体,而当节目内容“及于受众”,受众则会对内容进行“选择”,还会将对内容的意…  相似文献   

14.
李华  李娅 《传媒观察》2003,(10):48-49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新闻都是一个严肃的东西。所以,当“聊新闻”在电视荧屏上出现后,人们对它褒贬不一。不过笔者认为,“聊新闻”现象的出现,给了“新闻”一个亲切的面孔,是可以提倡的。因为媒体作为信息的发布中心,只有新闻被受众接受,其传播的最终目的才达到。亲切的面孔无疑能使受众更加关注新闻。但需要注意的是,所谓“聊”,并不是说我们以平时“聊天”的心态来对待新闻,而是指处理新闻的一种方式。笔者认为,《湖南晚间新闻》就是“聊新闻”的一个典范。本文即以它为研究对象,探讨一下“聊新闻”节目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新闻传播的对象,受众对媒介的认可度决定了新闻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当前,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已深入传媒人的心中,新闻信息是否受到大众的认可与赞同,是检验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标准。因此,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准确把握受众的心理走向,遵循新闻传播的受众心理规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当前,新闻界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新闻传播目的论。一种理论认为,新闻传播的目的是“说话”。另一种理论认为,新闻传播的目的是“报告事实”。他们都是单一新闻传播目的论者。作者认为,新闻传播的目的实际上是双重的;一是“报告事实”,即传播“新近发生的事实”;二是“说话”,即通过新闻传播记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新闻传播观念,就是新闻传播关系和实践活动的反映,它通过从抽象到具体、认识到实践的规律性运动.不断提高观念性的认识,能动地指导和支配新闻传播实践。”受众第一”观念的形成,同样有其日起科学合理的理论前提和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从前者来看,“受众第一”观念融汇借鉴了传播学使用满足理论中“受众本位论”的基本观点,又吸收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的思想内涵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群众性的重要经验。就后者而言,‘’受众第一”观念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增强活力、加快发展的迫切要求,这是其基本的…  相似文献   

18.
新闻传播的对象是人,传播效果最终是要通过人的心理接受进而转化成行动才能实现的。但现在的新闻界面临着一个很大的现实困境,那就是新闻媒介奉上的“佳肴”受众不那么喜欢了,有时甚至和媒介“对着干”,新闻传播的效果无法实现。实际上,这是受众的逆反心理在作祟,而这种逆反心  相似文献   

19.
新闻的审美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过去人们并未提出"新闻的审美传播",但在实事上,新闻传播的根本动力就是审美;而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今天,自觉认识和把握新闻传播与审美能量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这会涉及到:一、从审美高度认识新闻传播。新闻传播无疑是人类在精神层面把握物质世界和超越人自身的一种方式。作为人类精神与实践活动的一部分,人们自觉自由的新闻传播活动显然也要遵循"美的规律"。二、新闻的审美构成及其有效传播。这表现在:以审美的眼光发现和捕捉新闻素材;以尊重受众的审美诉求进行新闻采编;以"人是目的"的人文关切作为题材展开的阐释立场。三、思想的力量与审美的传播。新闻的"引起受众的心灵共鸣",新闻的"令人感动",会通过新闻作品所展现出的思想的力量来实现的,是某种能够打动人的思想在人的情感维度上的审美反应。四、审美关切是新闻传播的深层意识。这表现在:一方面,对新闻的接受者而言,是报道与当下人生的真诚亲近,是报道对受众的心灵呵护;另一方面,对新闻的传播者而言,对新闻的审美关切必须成为其自身的自觉追求。为此我们不能认为乃至期望新闻活动外在于审美化的日常生活。相反,我们更愿意看到,人们尤其是新闻业者对新闻传播拥有一种审美的自觉。  相似文献   

20.
报纸以往的传播多是由传播主体对传播对象也即受众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单向传播,以致产生了传播学上的靶子理论,认为传播主体的传播对其对象是一打就通,就像枪弹射向靶子一样,一枪射出,靶子就会应声倒下。但随着传播实践的深入开展,传播主体的自信消退了许多,不再认为自己是所向披靡的射手,开始学着与其对象进行互动和交流,开始重视反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