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月4日人民日报一版《凡人新事》专栏,发了一篇饶有趣味的小通讯《姊妹易嫁》。讲的是姐姐应苏凤,曾爱上一个“敦厚诚实的小伙子”陈乾南。后来她“世面见得多了,觉得  相似文献   

2.
去年8月份,我作为一名新闻写作爱好者,在领略了多次投出的稿件都泥牛入海的滋味后,终于在《通信战士》杂志上刊登出一篇“豆腐块”.当我拿给姐姐看时,她竟比我还兴奋.她一边看一边念,还决定给我买个剪报本,当时,我并不在意.认为一篇小稿件,又不是文物,有多重要,值得吗?  相似文献   

3.
国际媒介     
《青年记者》2005,(1):62-62
年逾百岁的《华尔街日报》以其几十年不变的面孔饱受受众的褒或贬。《华尔街日报》应该知道,精致的版面设计会更具视觉吸引力,而且以其实力,实现版面的变革并非难事,又缘何知其可为而不为?  相似文献   

4.
读新近出版的《梁衡散文选》(东方出版社),忽然想到创作界的另一面现象:一曰“小女人散文”,一曰“小男人文学”。冒昧揣想,前者大概是出版者(书商?)苦心孤诣想出的一种促销策略,也就是时下流行的说法“炒作”。其意图无非是以贬为褒或贬或褒贬褒并行。以这种模棱两可模糊朦胧的“商标”系列招徕读者。令人费解的是,这些被誉为“小女人”的作者有的竞受之泰然,有的还趋之若鹜,是为自己的“小”青春“小”视野“小”情怀“小”胸襟,还是为别的什么难以表述不愿言说的“小”?不得而知:“小男人文学”则是批评家提醒人们注意的  相似文献   

5.
苏州报《读者中来》每周三期,每期四百字左右,一般容纳四篇来信,是个集纳性来信小专栏。虽说版面不大,但它反映读者呼声,有贬有褒,态度鲜明,是报纸为读者设置的一个窗口,有助于报纸联系群众,实践证明它很受读者欢迎。《读者中来》所占版面小,每则信稿文字很短,平均只有  相似文献   

6.
发表在今年9月10日《人民日报》上的通讯《怎样治理城市交通阻塞症——武汉市交通改革、整顿纪实》,是篇既有思想深度,又有“立体感”的好作品。这篇通讯具有哪些特色呢? 首先,作者善于  相似文献   

7.
我们执笔的新闻评论《“香花风波”说明了什么》,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新闻奖一等奖和中国广播奖一等奖。从作者写作初衷来说,这篇评论的成功,除了“机遇”因素之外,主要是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敢抓“难点”,二是善取“类型”。新闻评论是新闻报道的旗帜,既要有所感而发,又要有所为而评,既要有新闻性,更要有指导性。只有抓住人所关心、众所牵心的普遍性问题,敢于就国计民生、大政方针方面选题立论,评论才能高屋建瓴,片言立要。但重大问题往往既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又是新闻报道的“难点”。从此立论,具有显著性,但也容易缺乏新闻性,流于老生常谈。所以,许多一题一论或一事一议的评论,喜欢避其“难”而取其“易”,小角度,小题材,敲边鼓,绕圈子,其结果往往得之“新巧”,失之“厚重”。《“香花风波”说明了什么》(以下简称《香》文)却挑  相似文献   

8.
“小秦写的稿子见报啦!”兴化县荻埠乡郜家村的干部群众在争相传阅一篇新闻:《做“嫁娘”不宜早学技艺要争先——罗晓芹、秦立静用手头的嫁妆钱办起了缝纫店》。这是今年3月7日《中国计划生育报》头版头条的新闻。该报同时发了  相似文献   

9.
微音,这是《羊城晚报》读者熟悉的名字。因为这家晚报经常刊登他的《街谈巷议》。他的文风泼辣,观点鲜明;或褒或贬,有抑有扬,切中时弊。微音的多少文章说到老百姓的心里去了,人们争相阅读之余,不禁问起:“微音是谁?”微音,是《羊城晚报》原总编辑许实的笔名,去年初,因年纪大了,退居二线。他在近几年里,撰写了上千篇杂文式的新闻评论《街谈巷议》,虽曰“微音”,实乃警世醒人的暮鼓晨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许实如鱼得水,笔酣墨饱,  相似文献   

10.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成名的记者不是好记者”——这是笔者的一位同仁压在玻璃板下的座右铭。对此,编辑部内议论纷纷,褒贬不一。褒者认为,这是一种奋发向上的雄心大志,难能可贵;贬者认为,初出茅庐就想成名成家,不想想如何为人民服务?!其实,这有何妨?成名之路千万条。关键在于走哪条。曾以《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  相似文献   

11.
作为记者,谁不想多写出几篇能反映“大事”的报道?作为作者,又有谁不想自己的文章能广搏“小民”的青睐?然而,见诸于报端的这二者的和谐统一却往往是未尽人意的。如果说前年底我在《光明日报》发表的《“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关于国土问题的通讯》一文能使读者在给报社的投书  相似文献   

12.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3年8月9日头版上的通讯《这是在宣扬一种什么文化?——走进“京西灵水第二届举人金榜文化节”》,在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从写作上来看,这篇获奖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疑问式标题,极具吸引力。这篇通讯的大、小标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 多年来,《孝感报》政文版在版面安排上十分注意处理好严肃和活泼的辩证关系,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故事化的方针。故事化就离不开通讯体裁,尤其是人物通讯。政文版平时编发了大量通讯,起到了一定的典型引路的作用。然而,以往的典型人物通讯多数偏长,这是由于作者和编者在思想观念上把人物通讯和“人物传记”划等号,把“典型报道”和“大型报道”划等号;一提笔写典型人物通讯就追求“高大全”。当编者开始探索典型人物通讯微型化时,经常遇到来自作者的种种责难:“一个先进人物是十天半月能成长起来的吗?”“一个典型人物能靠一两件事立起来吗?”等等。面对诸多责难,我们坚持考虑以下实际情况:一、我们是一张地区小报,周期长、版面挤;二、我们报道的人物就出在一个地区的  相似文献   

14.
通讯的主题,即通讯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文以意为主。”衡量一篇通讯写得好坏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主题是否正确,是否深刻。因此,提炼和深化通讯主题是写好通讯的一项基本功。怎样提炼主题?首先要追求“高”与“阔”的认识境界。“高”即立意高远,“阔”即思路开阔。即要把采访来的材料,放在特定的形势下,站在时代、全局的高度,找出它们在此时此地所显示的特征,进而挖掘出事物本身所蕴含的最有现实意义的思想。穆青同志写的《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就是一篇主题深刻、针对性很强的优秀通讯。这篇通讯通过77岁的老共产党员潘从正长年累月坚持植  相似文献   

15.
新华日报改版,我奉调从工商处到二版编辑室工作。那是1989年初。到编辑室头一件事就是清理存稿。“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仅人物通讯就有数十篇、近百万字。这些人物通讯,绝大多数2000字左右,有新闻性,但往往被冗长的叙述、过多的描写所淹没。如果“排排坐,吃果果”,一天用一篇,需两三个月才能登完,岂不新闻变旧闻,“鲜鱼”变“死鱼”了吗? 怎么办?我思索了一两个星期。后来想起了《人民日报》的“凡人新事”。它一人一事,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很受欢迎,以至后来应读者要求,汇集成册,出书发行。我又想起前几年工商处开辟“四化闯将录”专栏的经验:新闻要写  相似文献   

16.
近来,报纸上溢美之词渐渐多起来了。一位知识青年,不恋安闲舒适的生活,宁愿报名当清洁工,竟被称为“垃圾千金”。这四个大字赫然出现在大报的头版。请问,这能引起读者什么反响呢?“垃圾”二字总不会唤起人们的美感吧!而“千金”二字,是褒是贬? 一位农村技术人员,脚踏实地地在生产队里钻研技术,见了成效,在报上表扬一下是完全应该的。但报道人员却封他一个“博士”,登在大报头版。读者哑然!博士是要经过有关部门考试,发给证书才算数的。这里却是一篇报道就可以封一个。谁曾见过天使?报纸告诉我们,确有天使在人间。不信,请看人民日报某日八版的一篇  相似文献   

17.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成名的记者不是好记者”——这是笔者的一位同仁压在玻璃板下的座右铭。对此,编辑部内议论纷纷,褒贬不一。褒者认为,这是一种奋发向上的雄心大志,难能可贵;贬者认为,初出茅庐就想成名成家,不想想如何为人民服务?! 其实,这有何妨?成名之路千万条。关键在于走哪条。曾以《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新闻名篇饮誉国内外的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就  相似文献   

18.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出版后,曾有读者问:真有吴姐姐这么一个人吗?是不是一个群体或组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产生,我想一是因为这套书洋洋二十本,竟出自一个小女子之手,令人难以置信;第二恐怕是因力吴姐姐“出书多年,羞怯依然,永远没有外出宣传的勇气”,始终不肯做秀(不上电视,不登照片,又不签名售书)的缘故。其实,吴姐姐不仅是真真实实的一个人,而且是一个既漂亮又能干的人。吴姐姐大名吴涵碧,祖籍湖南,现在是台湾《中华日报》的主笔兼艺文中心主任。从她自述《吴姐姐讲历史故事》缘起的文字中,可见其不同一般的个性。她说,“我是生长在台湾的中国人,就像唐朝时代生长在长安的中国人,此时此刻刚刚在黑  相似文献   

19.
6年前,也是在《青年记者》专栏的最后一页,我写了篇短文《做自己的“匠”,让别人“帅”去吧》。国人对“匠人”打心底里瞧不起,都不愿做“胸无大志”的“匠人”,连“匠才”都被用来贬人,即便“巨匠”也不如“大师”好听。人人都想当“帅才”,可是,光“帅”又有什么用呢?  相似文献   

20.
郑健 《军事记者》2003,(5):32-33
以影响力作为新闻作用的主要评判标准已逐渐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新闻重要类别的人物通讯怎样增强影响力呢?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法宝就是写出真情、深情,以情感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战友报》一年多以前开办了一个“真情实录”专栏,至今已刊登近30篇人物通讯。马年腊月二十八的头一天,这个专栏又刊登了一篇题为《大爱无泪》的通讯。没想到春节长假期间,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