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用饱蘸情愫的柔毫,描画出一幅神韵清绝、典雅质朴、极具个性的北国秋色图。一切景语皆情语。郁达夫笔下故都之秋的独特色彩、音响、风姿……无一不是作者丰富细腻、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的折射。具体表现在以下列四个方面:一、独特的故都情结开篇,作者就述说“不远千里”上北平,只是“想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饱尝”而不是浅尝辄止,可见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有独钟。为了表现这种深沉的向往、眷恋和赞美,作者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首先是对比烘托。“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  相似文献   

2.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骚人墨客对其吟咏歌颂。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郁达夫是颂秋,但他颂秋的角度又与众不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可谓秋有声;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可谓秋有形……郁达夫慧心独具,主要来品秋的“味”,正所谓“清净悲凉好个秋,慧心品得秋味足”。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用饱蘸情愫的柔笔,描画出一幅神韵清绝、典雅、质朴、极具个性的北国秋色图。他笔下的故都的秋的独特色彩、音响、风姿……无一不是作者丰富细腻、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的折射。他对北国之秋的热爱首先源于他独特的故都情结。文章…  相似文献   

3.
《故都的秋》的秋味品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写秋,现当代作家不乏名作,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的确可独推为上乘之精品.所以然何?就因为他的写秋,不只重在描状秋景秋物,而是刻意传染秋色秋味,摹写秋的深邃意境,尤其是笔墨里融进了太多只属于他个人的独特的审美感受.故都的秋,与其说是故都北平所独有,不如说是专属于郁达夫,只是郁达夫的秋.因此,我们当尽可能从中读出一个现代名士式的"秋士",领略一番他是如何品出秋的独特的意境和趣味.  相似文献   

4.
王闽红 《现代语文》2006,(11):24-25
《故都的秋》是一篇感情淳厚、质皆美的散名篇。作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和眷恋故都之秩的真情,也流露出忧郁的心境。细腻、独特的感受,忧郁而灵性的情怀,在郁达夫这篇散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透过郁达夫的字,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个旧时代知识分子对于社会、个人遭际的苦涩的品味,也可以把那份独特的情思在我们的内心中加以细细地体验,寻求一种其鸱。  相似文献   

5.
郁达夫的经典之作《故都的秋》是现代散史上的名篇。作以一个平民化的人姿态,怀着忧郁、优美的情怀观察、体验故都之秋,将北国故都的民宅内外、胡同两旁、槐树前后的秋姿秋态秋声秋色流于笔下,展现了故都秋天的独特神韵——清、静、悲凉。整篇散感情浓厚、意味隽永、辞优美。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的散文具有诗一般的气息,清新隽永的语言,不滞腻,不浓丽,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故都的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神韵清新,典雅质朴的北国秋景图。作者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用饱蘸浓情的笔调,呈现了"色彩浓,回味永"的独特的故都韵味,表达了对故都之秋的深深地眷恋和赞美之情,同时折射出"清、静、悲凉"的心境,丰富而又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孤独和悲凉。  相似文献   

7.
曹津源 《学语文》2003,(6):14-14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用饱蘸情愫的柔毫 ,描画出一幅神韵清绝、典雅质朴、极具个性的北国秋色图。一切景语皆情语。郁达夫笔下故都之秋的独特色彩、音响、风姿…… ,无一不是作者丰富细腻、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的折射。吟诵这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 ,我们必须通过鉴赏故都纷繁多姿的清秋景象 ,捕捉、感悟社会风云、个人遭际在作者心灵的投影 ,进入作者精心敷设的情景交融的意境。具体地说 ,这样的心灵投影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 :一、独特的故都情结。开篇 ,作者就述说“不远千里”上北平 ,只是“想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饱尝”而…  相似文献   

8.
郁达夫对北平的秋总是情有独钟,这故都的秋到底有多大的魅力让他一生都牵挂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对此,本文再现了《故都的秋》一课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9.
《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郁达夫在传统的秋文化中融入了个人独特的审美感受。笔者试着从情感、语言、文化三个角度解读《故都的秋》,分析文章所蕴含的真实情感,隽永语言,以及独特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0.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骚人墨客。从古至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然而郁达夫却以其散文精品《故都的秋》,独领30年代咏秋散文的风骚。文贵创新,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个性。郁达夫正是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使《故都的秋》有新意、有特色,为咏秋佳作增添了新篇章。  相似文献   

11.
《故都的秋》寄寓着郁达夫对故都深沉的热爱和对美的执著追求,体现了作者独特的个性和审美价值。因此,本文就这篇文章的美学意蕴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从而较全面地把握文章的美学价值,获得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2.
"秋",一般是作者在伤感的背影下写的,或是怀才不遇、对世俗的忧愤、零落的形象。郁达夫先生笔下的散文《故都的秋》,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感伤情调在里面,特别是忧郁、伤感的情调。本文则对这种《故都的秋》感伤情感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的经典之作《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作者以一个平民化的文人姿态,怀着忧郁、优美的情怀观察、体验故都之秋,将北国故都的民宅内外、胡同两旁、槐树前后的秋姿秋态秋声秋色流于笔下,展现了故都秋天的独特神韵——清、静、悲凉。整篇散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  相似文献   

14.
《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的名作,它像一幅水墨画,展示了故都的秋景。不仅如此,我们只有走进画中,才能理解郁达夫挥毫泼墨时的独特情愫。在这里,感性的色彩和理性的情愫达到完美的交融。让我们在作家独特的视角中,充满情趣的景物中,富有情味的人物中,去分享他的清静,感受他的苦闷。  相似文献   

15.
《故都的秋》与《江南的冬景》都是郁达夫的散文名篇,作者运用自己独特的文学语言和审美视角,从各个角度对故都的秋景和江南的冬景展开了描写,抒发了自己的切身感受,表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选了郁达夫先生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文章写的真是美,不仅使人感受到北国之秋的独特意蕴,也使人深刻体味到这位沉醉于故都之秋的作家率真而感伤之情怀。  相似文献   

17.
<正>在郁达夫1934年于北平写就的《故都的秋》中,北平的秋景、秋味、秋意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精神、独特的情感内涵和审美追求。该文自诞生以来一直倍受教育教学界的重视,不仅屡屡出现在人教版、鲁教版、苏教版及其他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而且获得了诸多的文本解读与形形色色的教学设计。众所周知,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选取了一系列独特的意象,建构出了一幅幅北平秋景图,抒发了他眷念故都、热爱祖国之情。  相似文献   

18.
抓住文眼。《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写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文章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我认为,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及难点。于是,我把“文眼”作为突破口,因为“文眼”的作用之一是奠定:作者写景抒情的基调。  相似文献   

19.
著名作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文情并茂的抒情散文。文中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秋的“清、静、悲凉”、与作家内心的主观感受——忧思、孤独、苦闷巧妙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可以说是一篇寓情于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早期作家,他的名作《故都的秋》自1934年诞生以后,就以其独特的魅力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它传达的是一个迷恋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