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上图是“太阳直射点位移简图” ,虽然很简单 ,但包含了太阳直射点位置、纬度、时间等信息 ,还可以从中推出太阳高度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可以运用于各种相关综合题的分析 ,现举例如下 :一、判断太阳直射点位置例 :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时 ,太阳光在地球表面直射点的位置是 :A .在北回归线以南 ,并向北移动B .在北回归线上C .在北回归线以南 ,并向南移动D .在北回归线以北 ,并向北移动分析 :当地球位于远日点时 ,时间是 7月初。如下图 ,太阳直射点在P点位置 ,从而可选出答案C。二、判断昼夜长短变化1 判断相同地点不同时间…  相似文献   

2.
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这种移动会导致全球昼夜长短变化。昼夜长短的状况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位置密切相关,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有一定的关联性。那么,这种关联性是否可以通过我们熟知的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图表示出来?通过查阅文献,笔者发现,目前研究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图的文章虽然不少,但是大多都集中于太阳直射点位置移动所造成的影响。其中包括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极夜的范围互求,南北极圈极昼极夜的变化趋势,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南北半球等温线的凹凸状况。[1]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导致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的讨论也仅仅停留在文字分析方面。[2]关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问题有用数学分析和推导的,也有利用黄经推导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δ=arcsin(039.7775sinλ),λ是黄经度。并有分时间段利用日期推导太阳直射点纬度,如在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到秋分日(9月23日前后)这个时间段,δ=arcsin{0.39775×sin[×n]},n 为从春分日开始太阳运行的天数,n沂[0,186];在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到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这个时间段,δ=-arcsin[0.39775×sin(n-186)o],n为从春分日开始太阳运行的天数,n沂[186,276];在冬至日到次年春分日这个时间段,δ=-arcsin{0.39775×cos[×(n-276)]},n为从春分日开始太阳运行的天数,n沂[276,365]。[3]但对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图,至今未发现有人利用函数研究地球昼夜长短情况以及昼夜变化。本文拟对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变化图进行函数分析,从中找出其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邱涛 《地理教育》2003,(4):41-42
一、难点突破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直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难点.各类考试中,又常常出现与公转有关的一些问题,如昼夜长短问题、正午太阳高度问题、季节问题等.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直射点的移动过程.因为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四季的产生都是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邓先武 《教学月刊》2015,(Z1):107-109
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这种移动会导致全球昼夜长短变化。昼夜长短的状况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位置密切相关,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有一定的关联性。那么,这种关联性是否可以通过我们熟知的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图表示出来?通过查阅文献,笔者发现,目前研究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图的文章虽然不少,但是大多都集中于太阳直射点位置移动所造成的影响。其中包括各地正午太阳高  相似文献   

5.
金剑 《地理教育》2014,(7):49-55
一、考点扫描 二、知能构建1.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的赤道平面与公转的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由于黄赤交角(23.5°)的存在,加之地球自转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规律地往返运动,从而引起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使得太阳辐射在地表有规律地季节变化(形成四季)和纬度变化(形成五带).具体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6.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上稳定 ,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 ,产生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使得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随纬度、时间而发生变化。一、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同一天 ,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而有规律地变化。如图 1:图 1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示意图a.夏至日 ;b .太阳直射 15°N纬线时 ;c.二分日 ;d .冬至日从图 1可以看出 ,同一天 ,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以北回归线为中…  相似文献   

7.
黄赤交角决定着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使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在一年中有规律地变化.如果黄赤交角发生变化,则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也跟着相应地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8.
太阳视运动图是以观测点为中心,目视太阳在天球上运行所形成的轨迹图.能直观地反映出某地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也能反映某地全年日出日落方向的变化,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产生的地理现象.  相似文献   

9.
在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地球的运动"这一知识点不仅是高一学生地理学习的难点,也是高三学生复习的难点.能够顺利拿下这个知识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学生学习地理信心的提升.如何才能很好地掌握本部分内容呢?从太阳光照图尤其是光照图中的若干点分析人手应该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一、太阳直射点--确定太阳直射点位置和昼夜长短等 这里的重点是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和纬度.如下图,太阳直射点为经过地心的太阳光线和地球表面的交点Q,则可以得出太阳直射在经线NQS和纬线Q上.  相似文献   

10.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是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因为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极昼极夜的范围,以及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等一些重要气候类型的形成,都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移动密切相关。说它是难点,是因为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学生没有接触过立体几何知识,很难建立起立体模  相似文献   

11.
1 简易四季变化演示器的制作 四季的本质是由于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发生变化,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从而使地面上太阳热能也随之变化,出现季节变化.简易四季变化演示器制作方法和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12.
第一部分 选择题 (共 14 0分 )一、本卷共 3 5小题 ,每小题 4分 ,共计 1 4 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读右图 ,判断 1~ 2题 :1 .若阴影部分为夜半球 ,那么 (   )A .甲点地方时为0时B .太阳直射在乙处 ,区时为 1 2时C .长城站和北京昼夜等长D .渤海进入禁渔期2 .若阴影部分为西半球 ,那么 (   )A .甲、乙两地处于同一日期范围内B .若“北京时间”为 1 2时 ,乙地区时为 8时40分C .甲、乙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气温不同D .甲、乙两地昼夜长短相同 ,但分处昼夜不同半球读下面的两幅图 ,据图回答 3…  相似文献   

13.
"地球光照演示器"(以下简称演示器)能演示多种地理现象:①昼夜的形成、昼夜长短变化及其分布规律;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及极昼极夜范围大小变化;③一年中不同日期晨昏线与经纬线的相互关系;④五带的划分以及黄赤交角大小的变化与五带范围大小变化的关系;⑤一年中不同的季节,太阳出没的方向.它可把复杂抽象的地球运动理论变为直观形象的演示,在教学实践中,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将演示器的制作和利用作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14.
蒋洪力 《物理教师》2004,25(2):49-51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由于太阳光线的传播 ,向阳的半球是明亮的 ,形成了白昼 ;背阳的半球是暗黑的 ,形成了黑夜 .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 ,公转的平面 (黄道平面 )与自转平面 (赤道平面 )约有 2 3 .5°(或 2 3°2 6′)的交角 (黄赤交角 ) ,且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 ,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使太阳直射点以一个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不同纬度的昼长也随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 .在分析和研究光的传播与地球昼长的数量关系时 ,将太阳视为点光源 ,或视为面光源 ,地球的昼长将有所不同 ,同时…  相似文献   

15.
地球自转是产生昼夜的唯一原因吗?事实上,无论地球自转与否,地球上都会产生昼夜更替。在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其自转周期若与公转周期相等,则地球上对着太阳或背着太阳的点将会永远保持这一姿态,也就是说,是正午的永远是正午,是子夜的永远是子夜,从而没有昼夜的变化。这不就说明在地球自转时,也有无昼夜变化的时候。请看图1:图中地球在绕太阳公转时也在自转,但它的自转角速度与公转角速度相等,地球在位置A时,参照点的地方时为午时,地球从位置A公转到B时,公转了90度,同时地球自己也自转了90度,参照点的地方时还是午时;同理…  相似文献   

16.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范围,使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在一年中有规律的变化。如果黄赤交角发生变化,则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也跟着相应的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7.
我在教学“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前认真地分析了学生的学情状况,如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智力水平等;也研究了教材,认为一节课的容量只能学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和规律,变化的结果即四季和五带可放到下一节课去学,并进行练习巩固。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和规律。2.根据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纬度、不同日期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这里我从几何的角度来分析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我们知道:太阳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5″N)和南回归线(23.5″S)之间来回移动.就形成了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运行轨迹。如图一.假如从北回归线(A)处开始,逐渐向南移动,到达赤道(B)后(约9月23日前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考点解析] 考点一 昼夜长短时空分布规律 1.基本规律 (1)纬度变化规律: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处于夏半年,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实际的昼长比理论昼长要长. (2)季节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向北(南)移,则北(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均为12小时.  相似文献   

20.
一、昼夜现象与昼夜交替现象昼夜现象是指由于太阳光线的照耀,地球面向太阳一面被照亮处于白昼状态,而另一部分由于自身的阻挡未被太阳光线照亮处于黑夜状态。因此,昼夜现象的形成与地球为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及日地距离(太阳光线能够到达地面)有关,而与地球是否自转无关,即假设地球不自转,也会存在昼夜现象。昼夜更替是指地球上某地从昼到夜再到昼的地理现象,它的形成首先要求地球上存在昼夜现象;要掌握昼夜交替的形成必须要理解晨昏线(圈)。晨昏线是太阳照射地表所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