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百家姓》为什么“赵钱孙李”打头?《百家姓》是中国汉族姓氏总集,载有四百零八个单姓,七十六个复姓。为什么偏要把“赵钱孙李”放在前边呢?原来,《百家姓》是宋朝初年钱塘一个老儒编的。宋朝皇帝姓“赵”,“赵”姓便为国姓。钱塘属江浙,当时占据江浙一带的是吴越王钱俶,孙是他的正妃的姓。李是南唐后主的姓。于是,“赵钱孙李”便为头一句。后边的“周吴郑王,冯陈褚  相似文献   

2.
    
赵姓是《百家姓》的首姓。如果按赵姓人口的多少计算,赵姓只能排到《百家姓》的第七八位。但赵姓又何以排至《百家姓》之首呢?这是因为《百家姓》成书于宋代,而宋代的皇帝姓赵,皇帝的姓当然被认为是最尊贵的,所以赵姓就排在了《百家姓》的首位。  相似文献   

3.
《百家姓》过去是启蒙读本,在民间一直流传至今。然而,很少有人会想到《百家姓》中的前两句为什么按“赵钱孙李,周吴郑王”顺序来排列。其实,这八个姓的排列顺序还大有奥妙呢!民间有所谓“张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意思是姓“张、王、李、赵、刘”这五个姓的人最多。《百家姓》的开头却是“赵钱孙李”,显然不是按某一姓氏人数的多少为序排列的。《百家姓》的作者姓名虽然已经无从考证了,但已知他是五代十国的吴越钱氏的子民。吴越的开国皇帝是武肃王钱鎏,公元932年他临终时告诫子孙们说:“子孙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初。”意思是要子孙们…  相似文献   

4.
我国识字教学历史悠久,从周代的《史籀篇》到清末的《文字蒙求》,历时近3000年,创造了独特的识字方法,积累了丰富的识字经验。特别是南北朝时期的《千字文》与宋代的《三字经》、《百家姓》被宋朝官方定为通用蒙学识字课本以后,形成了传统的汉字教学方法,其特点是:  相似文献   

5.
人民网消息,前不久,湖南籍作家张一一新编的打破古代百家姓四言格式的“三字经”《百家姓》在网络上不胫而走悄然蹿红,全篇1024个中华大姓从头到尾通押“江阳韵”一韵到底,错落有致,琅琅上口,引发起社会各界和海内外华人网友热议。张一一表示,《新百家姓》并非完全按照每一个姓氏占当今全国人口的多寡排名,而是借鉴了成书于北宋初年古代百家姓的排名方法,譬如排在古代百家姓头一位的赵姓是宋朝的国姓、第二位钱姓是吴越国王的姓氏(古代《百家姓》作者  相似文献   

6.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一部宋朝书生撰写的《百家姓》,作为其后几百年间儿童的启蒙读物,告诉一代又一代人,姓氏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对中国人姓氏的统计古已有之,明朝有《千家姓》,清朝也有自己的《百家姓》。日前由中科院发布,用两年时间调查完成的《中国姓氏统计》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按照姓氏数量排序的“新百家姓”。  相似文献   

7.
杂字与“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我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两类并行的识字教材,在很大程度上两者相辅而成,它们不但在封建社会流传广泛,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也出现了许多改编、新编之作,为我国识字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主要探讨了杂字与“三百千”这两类识字教材在语言表达、内容重点、流传区域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一、多角度辨形 ,解剖识字解剖识字是把一个汉字根据其字形按照一定的角度分解成若干个学生能识别的简单汉字或简单组成部分 ,然后把各个汉字或部分组合回一个汉字的识字方法。识字教学在我国教学史上早已有所研究。汉代黄门令史游写了《急就篇》 ,首先提出了“以类相聚 ,连篇成韵”的集中识字法 ,南北朝有《千字文》、宋朝有《百家姓》、《三字经》等 ,都为我们的识字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汉字有独体的 ,有组合体的。儿童观察字形是从整体轮廓开始 ,然后才到个别部分 ,书写时容易漏掉字的细节笔画或把字的复杂部分换错。解剖训字是…  相似文献   

9.
徐晴 《黑河教育》2013,(8):10-10
一、导入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百家姓是历史沉积下来的文化遗产。在同学们入学时,就背过中国启蒙读物《弟子规》《百家姓》,谁能把自己知道的百家姓背给大家听听?你们想不想认识一下常见的姓呀?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识字二(1)》,共同认识我们常见的11个姓吧。二、新课认识11个姓。百家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瞧老师手里拿的这把扇子,也是在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时,咱东北人要扭秧歌庆祝节日必不可少的道具。瞧,我还会用它变魔  相似文献   

10.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在我国古代识字教材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由于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相辅相成,使得它们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可以相互配合,不仅取代了以往识字教材,也给后世识字教材的编写开创了先河。  相似文献   

11.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在我国古代识字教材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由于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相辅相成,使得它们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可以相互配合,不仅取代了以往识字教材,也给后世识字教材的编写开创了先河。  相似文献   

12.
我是谁?     
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姓氏的来源?而这并不是一本薄薄的《百家姓》可以告诉你的。奇怪的姓氏《千字文》、《三字经》和《百家姓》同为我国古代的启蒙读物,是古人孩童时期最初接触到的书。其实《百家姓》并不是只有一百个姓氏,它在宋朝以前就已经存在,收录了四百多个姓氏,后来增补到五百多个。但我国的姓氏远不止这些。据传说,姓的起源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有关。在当时,每一个  相似文献   

13.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是《百家姓》开头的两句,《百家姓》有一段时间在民间被当作儿童的识字读本,那上面一个个的字,就同阿拉伯数字一样,本身并无什么意思,至多只是告诉你有这样一些姓而已;然而倘若有人告诉你说,研究“赵钱孙李”,也能成为一门学问,你也许就要觉得有点奇怪了。 所谓研究赵钱孙李,自然不是指对《百家姓》这本书的研究,而是指对于姓氏的产生、发展,以及与姓氏有关的宗法、制度、门阀谱牒、地理人文、语言音韵等方面的研究,倒是确实构成一门集历史、民俗、文化于一炉的独特学问。  相似文献   

14.
张田若 《小学语文》2007,(10):39-41
张田若先生长期致力于识字教材与教学的研究。他曾受业于浙江大学法律系,早年参加革命,曾任第二野战军政治部秘书、中央扫盲委员会编审司教研组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师大教科所兼职研究员、集中识字教学研究会会长等。从1954年至今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工作,编有五套小学语文教材,主持“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教学实验,编有实验课本,经教育部审查批准供全国选用。著作有《当代中国汉字认读与书写》《小学集中识字教学》《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国际通用汉字读本》《小学文言文启蒙读本》《小学行书教材》等,为我国识字教材与教学作出了贡献。本期邀请张田若先生撰写有关识字教材与教学的文章,先生就识字教材与教学的重要性、识字教材编写应遵循的基本规律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言简意赅,发人深省。[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漫谈蒙学     
河边 《中国考试》2007,(2):53-57
关于“蒙学”,《辞海》的解释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封建道德教育。教材一般为《蒙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四书》等。没有固定年限。采用个别教学,注重背诵,练习。”现代汉语辞典对蒙学的解释是“蒙馆”。学术界所称的  相似文献   

16.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我国古代经典的识字教材,三者在形式、内容和思想上具有鲜明的特色。从"三百千"的使用与发展中,可以窥探古今识字教育的不同特点以及传统识字方法的一些缺陷。  相似文献   

17.
陶有宏 《现代语文》2008,(11):13-14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视蒙学教育的传统。我国古代对8—15岁儿童的教育叫“蒙养”教育。如果说“四书”“五经”是中国经学教材典范的话,那么我国古代也不乏以识字为主的蒙学教材。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则莫过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习称三、百、千)。中国蒙学教材的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尤其是“三、百、千”在我国古代语文启蒙教育中曾赢得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18.
一、蒙学教材在识字教学中的经验 提起蒙学教材,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下简称“三、百、千”)影响最大。它们编写的方式是:将所有的句子编成三字句、四字句,对称、押韵,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用字重复率极低。据统计,“三、百、千”的用宇,总字数为2708个。  相似文献   

19.
王有英 《教育史研究》2003,(3):20-22,26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我国古代社会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识字教材。它之所以能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经久不哀,除其识字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其社会教化功能。本文旨在通过对“三、百、千”的重新解读,分析其与社会教化的密切关系,从而帮助人们观古鉴今,更好地反思当代教育。  相似文献   

20.
阿Q的姓,不用说,自然是“赵”了,虽然他没有姓成。然而,要是问一句: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让阿Q姓赵而不让他姓别的,而且又让他姓不成呢? 读读《呐喊》《徬徨》两本集子,很有趣。里面有不少人物都姓“赵”。《阿Q正传》中的那个未庄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赵太爷和他的“真正的本家”赵司晨、赵白眼:《狂人日记》中的那个“青面獠牙”的赵贵翁,还有一条狗也是“赵家的”,《风波》中那个又矮又胖的地方一霸赵七爷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