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6年2月7日,早春的寒气料峭凝重。一个悲壮精彩的人生故事在神州大地传颂着:《人民日报》头版显著位置刊登出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周原合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以下简称《焦裕禄》)。随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激越悲壮、充满感染力的播音,焦裕禄的事迹在千山万水间回响,在亿万人心中激荡。一个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共产党员的崇高形象矗立在天地之间,浩然之气回荡在莽莽乾坤。人们的心灵被深深震撼了。从人民日报社最先看到《焦裕禄》电稿清样的值班编辑,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这篇文稿的播音员;从工厂、…  相似文献   

2.
创广播精品     
一部优秀的广播作品如同一把开启人心菲的钥匙,她会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命运。就像60年代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齐越播送的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许多人至今仍然感到那声音、那文章震撼心灵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焦裕禄精神感天动地,穆青的通讯脍炙人口。但谁能想到,这篇令亿万人泪倾的通讯与当时的大环境并不相符,其发表竞由彭真签字……本文试图拨开历史的迷雾,寻觅焦裕禄宣传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钻进去”与“跳出来”——写好通讯的体会陶发君吴政从事新闻工作二十几年,我们实在算不上写通讯的高手。然而,由于偏爱通讯,尤其学生时代曾被焦裕禄那篇通讯感动得泣不成声,便特别看重、且经常学习和实践这一新闻体裁。久而久之,也就触摸到几许要旨,写过一些为人...  相似文献   

5.
勉力写周原     
周原同志是我心仪已久的新闻界前辈大家。 在我的脑海里,周原的名字和穆青、冯健的名字一样,是和焦裕禄联系在一起的。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他与穆青、冯健合写的长篇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随着焦裕禄的感人事迹在神州大地传诵,他们这三位老记者的名字也印入广大读者的心田。经过时光的检验,“焦裕禄”这篇人物通讯被越来越多的人奉为经典之作,选进各种各样的教材、讲义中,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新闻学子、新闻工作者和广大新闻爱好者。  相似文献   

6.
马苏 《视听界》2014,(3):117-118
1966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齐越播送了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以朴实、庄重、深厚的声音感染了亿万听众,从他的播音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焦裕禄人性的光芒、精神的力量。齐越的声音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他用昂扬的语调和独特的声音魅力鼓舞了一代人。在传媒多元化的今天,社会环境、工作条件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持人该发出怎样的声音,  相似文献   

7.
搭着时代的脉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用自己的笔,写出对社会有强烈启迪作用的新闻作品,这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根本职责。24年前,采写著名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三位老记者穆青、冯健、周原,最近又重访兰考,怀着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强烈责任感,怀着对人民的好儿子焦裕禄的无限思念,写出了又一篇新闻力作——《人民呼唤焦裕禄》。七月八日,新华社播发了这篇六千多字感人肺腑的长篇通讯后,首都各报和地方报纸纷纷在显著版面予以全文登载,有的报纸还为此配发了评论。中央有的领导同志几次称赞这篇通讯“写得很好”;许多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反复阅读这篇通讯,对照自己找差距。据了解,  相似文献   

8.
一、细节在人物通讯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人物通讯有了细节,可以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特征,使之成为一个独特的典型,使作者笔下的人物丰满、细腻、生动。如穆青同志写的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有这样一段:“那是个冬天的黄昏。北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焦裕禄听见风雪声,倚在门边望着风雪发呆。”记者抓住了这瞬间即逝的“发呆”的情态,深刻地反映出焦裕禄这位县委书记心中时刻装着人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  相似文献   

9.
著名学者穆青逝世前透露:“曾经 感动和激励过几亿人的焦裕禄事迹,差 一点不能发表,是彭真同志蒙难前夕巨 手拍板,才使人们读到《县委书记的榜 样——焦裕禄》这篇通讯。但是,彭真生 前不让我们说这事。”  相似文献   

10.
著名学者穆青逝世前透露:“曾经感动和激励过几亿人的焦裕禄事迹,差一点不能发表,是彭真蚓志蒙难前夕臣手拍板,才使人们读到《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通讯。但是,彭真生前不让我们说这事。”  相似文献   

11.
谈谈人物通讯采写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发表以后,许多读者和新闻界的朋友来信,热情地给以鼓励,同时希望我们联系过去写焦裕禄、吴吉昌等先进人物,谈谈采写这类人物通讯的体会。体会不能说没有,但想来想去总觉得大多是些老生常谈,没有多少新意。况且这几篇人物通讯都是集体写的,我个人的体会更有限。既然大家出了这样一个题目,那就姑妄言之,抛砖引玉,请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12.
细节描写被新闻界公认为是使报纸新闻形象化、生动化的一种较好的方法,一篇成功的通讯,必须具有震撼人心的细节描写,并通过细节播种感动,以细节描写来传事实之神韵,特别是人物通讯,细节描写是必不可少的。细节虽小,能量很大。《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那把焦裕禄为抑制肝区疼痛,而顶出一个窟窿的破藤椅;《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中孔繁森殉职后,身边只找到8元6角钱。细节是构成情节的最基本、最细小的单位。优秀的通讯,几乎每篇都有细节描写,通过细节描写能把发生新闻事实当时的场面、情景展现出来,刻画出人物和事物的特点,使整篇通讯散发出神韵。  相似文献   

13.
<正>兰考,曾是焦裕禄同志带领全县人民同内涝、风沙、盐碱等自然灾害作艰苦斗争的地方,也是穆青等同志的新闻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诞生地。随着焦裕禄的感人事迹传遍大江南北、震撼亿万心灵,这篇通讯也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不朽之作。“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如今,大半个世纪过去了,而焦裕禄精神却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教育、感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4.
真在坦诚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内兴起学雷锋新潮的同时,人们深情地呼唤着另一个名字——焦裕禄。于是,3位年过六旬当年采写焦裕禄事迹的老记者穆青、冯健和周原,重访河南兰考,发表了通讯《人民呼唤焦裕禄》。通讯的发表立刻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许多读者来信表示,他们是"流着眼泪读完了作品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作初步的内容分析,同时对1966-2012年期间《人民日报》上关于焦裕禄的新闻报道进行框架分析,总结关于焦裕禄这一典型人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转变,并解答发表于1966年2月7日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何以成为中文新闻名篇。  相似文献   

16.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的发表,给河南日报编辑部带来了一个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新高潮。这篇通讯在编辑部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报纸发行量直线上升。读者来稿来信过去的最高纪录是每天七八百件,现在达到了一千六七百件。在编辑部内部,学习焦裕禄,比思想、找差距,改造思想,改进工作,形成了高潮。为了适应这一新的情况,编委会重新调配了力量,集中全力抓学习焦裕禄的报道。组版工作也作了相应的改进,一、二、三版全部由总编室统一安排。  相似文献   

17.
在过去了的1991年,我国新闻界有一件大事,那就是评定“首届中国新闻奖”,而新华社老记者穆青、冯健、周原三人写的通讯《人民呼唤焦裕禄》(1990年7月8日新华社发)荣登榜首。《人民呼唤焦裕禄》为什么能够获得如此殊荣?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人民呼唤焦裕禄》之所以会获奖是由于——一、民心和“新闻良心”的投射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社会认知具有选择性和投射性,对于一定社会刺激的认知往往投射着认知主体的经验、生活方式、文化背景、需要、动机、态度等。人们对《人民呼唤焦裕禄》的认知也具有投射性。《人民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的老前辈穆青同志,曾因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和《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这两篇著名的长篇通讯里成功地塑造了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和原山西省的全国著名植棉模范吴吉昌朴实感人的形象而影响乃至感动了亿万读者与听众。如今,当又读到穆老和陈大斌同志共同采写的长篇通讯《老书记与北干渠的故事》(新华社1999年6月28日电)时,我也只能用“朴实”和“感人”这两个词来表述它。 正如《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所说,今年已 78岁高龄的郑永和虽然是又一位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是新时期老干部的楷模,但穆老与“老书记”郑永…  相似文献   

19.
到过河南兰考焦裕禄纪念馆的人会发现,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的照片少之又少。是当时的经济条件所限,没有照相设备?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当时的县委通讯干事刘俊生  相似文献   

20.
到过河南兰考焦裕禄纪念馆的人会发现,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的照片少之又少。是当时的经济条件所限,没有照相设备?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当时的县委通讯干事刘俊生随焦裕禄下乡时,焦裕禄都会交代一句:“带着你的照相机。”但是,每当要给他照相时,他却不干了,还说咱拍照片有啥用,言下之意,应该把镜头对准劳动群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