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奋斗》让我们看到了新一代的曙光,《蜗居》却让已成为房奴或正准备成为房奴的年轻人彻底绝望;《2012》一来,大家都释然了,末日一到,再好的房子都会灰飞烟灭,买房还有什么用?!"寒冬岁末,网上流传的这个帖子,堪称今年最黑的幽默。  相似文献   

2.
在意识流短篇小说《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中,凯瑟琳.安.波特通过一系列光色影、人物以及主题的圣经原型的创造性运用,揭示了小说的宗教哲学主题:在宗教信仰动摇的西方现代社会,迷惘绝望的人用绝望后的自由行动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  相似文献   

3.
《野草》是鲁迅个体精神复杂性最典型的显露,光明和黑暗、绝望和希望、出世和入世,这样的二元对立在《野草》中全面展开,显示出鲁迅精神世界的多层面。从谱系学角度读解《影的告别》,可以看到鲁迅的四重主要的影,也就是四种有生命力的精神:儒家,道家,佛教,西方式个体精神;这四种大的文化多元共生,取长补短,共生生长出鲁迅的精神。鲁迅在《野草》中显示出这样的两面性:绝望的虚无感与反礼教精神;同时他对传统文化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4.
在鲁迅《野草》中的不少作品都有鲜明的“绝望的抗战”的色彩,如《复仇》、《复仇(其二)》、《颓败线的颤动》、《腊叶》、《死火》、《死后》、《这样的战士》、《影的告别》、《希望》、《雪》,等等。这“绝望的抗战”是《野草》中最具特色的思想之一。在几十年来的《野草》研究中,由于对这一思想只泛泛地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结果便产生了许多误解。如有的说《野草》“是苦闷的象征”,有的说《野  相似文献   

5.
愕然 《甘肃教育》2014,(19):79-79
正2012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第3版载文《莫言获奖名至实归》,文中如是写道:"这两部作品的译者叶戈罗夫接受《消息报》采访时表示,莫言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名至实归。"无独有偶。2014年5月8日《人民日报》第4版所载刘盛友先生文章《"杰出"的考量》中也用了"名至实归":"中年如夏花之灿烂,如日中天,一些人成就卓越,称‘杰出’名副其实;老年如秋叶之静美辉煌,一  相似文献   

6.
左宗棠认为:“天下圆顶方趾之民无数,要其归有二,曰:名也,利也。人率知之,能言之。集试察其志之所分,与其途之所自合,则亦曰利而己矣,乌有所谓名者哉!”这就是说,他大胆地把人们的活动都归之为求利,提出了名随利出的命题。 他把世上之名归纳为三种:“道德之名”、“文章之名”,“一艺一技之名”。他认为“君子”  相似文献   

7.
《野草》之于鲁迅,是一个特异的存在。与其说它是文本,不如说这是一次穿越精神绝望的生命行动。《野草》存在着一个自成系统的精神世界,鲁迅最丰富、最复杂的精神奥秘都隐藏在其中。《影的告别》和《求乞者》正式启动了死亡的过程,带领读者走向深渊,直至《颓败线的颤动:》书中第一次出现了强烈的生的召唤,作者走出绝望却又进入了新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8.
戛纳影后,这是29岁的克里斯滕·邓斯特继"蜘蛛侠女友"之后的又一个头衔。童星出身的克里斯滕早年以早熟著称,外貌或许算不上美艳,但却令她的粉丝感觉到"有思想",也有小女人的甜美。不过,这个"小妇人"却在新作《忧郁症》里展示出当末日来临时,人类在绝望中的坚强。她在片中平静迎接末日的降临,展现出无邪、天真的一面,被誉为该片后半段的最大亮点。  相似文献   

9.
2011首届途书盛典暨2010中国十大途书颁奖典礼日前在北京举行,评选出来的十大途书是:韩寒《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郭敬明《小时代2.0虚铜时代》、艾  相似文献   

10.
《空心人》继承了诗人《荒原》中对社会现实的悲观和绝望,但是,在《空心人》篇章中,艾略特则更加深入的给读者刻画了当时他眼中社会人的"空心"状态——精神、行为、情感、认知、希望的各种虚无,也呈现了当时社会人性在美的方向上的沉沦和淹没,同时也将诗人残存的一丝理想希望之光彻底的湮灭,整篇诗歌给读者的整体艺术感受无非是一种类似于末日的文明。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一个孩子在低年级学习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他今后的阅读和学习产生直接的影  相似文献   

12.
鲁迅《风筝》一文的主题是:反映了作者对亲情的淡漠乃至更广的人际关系的冷漠的绝望心理,反映了个体孤独的普遍性,作者由此表达出自己要在绝望和孤独中斗争的勇气。这一解读对理解鲁迅作品真实价值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听了《我们要做合格的小公民》这首歌,我觉得:争做一名合格的小公民,永远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奋斗目标,而良好习惯总是从小培养出来的。《我们要做合格的小公民》这首歌词写得非常有教育意义。我们中华民族在自己的  相似文献   

14.
站在世纪之交的转折点上,鲁迅成为再认识、再阐释的对象。《野草》中《影的告别》、《希望》、《墓碣文》三篇突出展现了鲁迅当时激烈痛苦的思想矛盾斗争,而就在这冲突中闪现了鲁迅绝望中迸出的希望之花,展现了一个精神界战士坚毅刚强的风采。当然,鲁迅“绝望的抗战”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原因,即其内蕴深厚的思想、顽强的个性、儒家积极入世精神的滋养、形上的人生意义的超越寻求等因素合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要讲究艺术性。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篇小说,课文很长,我们从中可能发现许多问题。但是最关键的问题还是:杜十娘为什么要怒沉百宝箱?学生很快就会想到:由于对社会对生活极度失望,准确的说,就是绝望。那么杜十娘为什么会对社会如此绝望呢?因为她如此爱  相似文献   

16.
执教《祝福》时,有学生指出:祥林嫂的一生饱含辛酸和血泪,可谓是人在窘途,在她执着而又愚昧地追问"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时,假如"我"能给祥林嫂一个明确的回答,祥林嫂是不是不会死去?在师生的深入讨论中,我们发现无论"我"怎样回答,祥林嫂的命运都是无法逆转的,她是非死不可的,以下就是我们探讨的成果。祥林嫂遭遇了窘途。回想祥林嫂的一生可谓是人在窘途。"立春之日,丈夫亡故;孟春之日,被卖改嫁;暮春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的视角对人的生存状况进行审美观照、审视和体验,以艺术形式进行形象的“显现”,马明奎的长篇小说《归》就是这样一种新的探索。《归》所反映的是我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前这一历史阶段中以乡村农民和城镇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生存状况、文化心态。“文学是人学”这一传统的命题站在世纪之交的今天重新审视。会有一种更切实更深途的体味。而现当代兴起的文化人类学所研究所关注的也恰好和文学一样,是人。于是,从文化学的视角以学者型的眼光审视人生,以作家式的体验和表现手法“显现”人生,这就是《归》的独特之处。一那是…  相似文献   

18.
刘亮程先生,你的社会责任感哪儿去了?选编教材的专家社会责任感哪儿去了?!教完《寒风吹彻》,一位老师愤怒地责问,因为他的学生在课堂上问他:"老师,在这冷冰冰的世界,注定要寒风吹彻的人生里,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由此他认为,《寒风吹彻》给予学生的是绝望,不宜进入教材.粤教版《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二单元"品读生命"和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是什么让我们感动"专题都选了《寒风吹彻》.它是篇抒情散文,鉴赏的首要任务是体验情感.不过,"抒情散文的感情往往也是'复杂'的,如同现实生活中那样千头万绪,欲说还休"(苏教版专题引言),这还只是就作者想要表达的而言,读者所能体验到的则会更为复杂.这就是说,读出"绝望"是正常的,是读者的权利,更何况刘亮程本人也说过,"那些太寒冷的文字,可能不适合孩子阅读",文本呈现的意象确实是寒冷的.除了"绝望",我们还读出了各式各样的感悟.从所能见到的课堂以及各类设计看,至少有四种:一是绝望,二是淡定,三是悲悯,四是支付温暖或等待春天(寒风吹彻中,还有春天的梦).但体验是一种生发,它离不开作者想要表达的,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教学文本,找到生发的基点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任淑玲 《成才之路》2013,(21):70-70
《台阶》应该算是解读最为复杂的课文之一了。比如说:(1)文中的父亲"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教师教学用书》)(2)其实《台阶》是一篇反思地方文化的小说,描写的是落后的地方文化中的人生悲途。(地方文化中的人生悲途——读李森  相似文献   

20.
站在世界之交的转折点上,鲁迅成为再认识、再阐释的对象。《野草》中《影的告别》、《希望》、《墓碣》三篇突出展现了鲁迅当时激烈痛苦的思想矛盾斗争,而就在这冲突中闪现了鲁迅绝望中迸出的希望之花,展现了一个精神界战士坚毅刚强的风采。当然,鲁迅“绝望的抗战”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原因,即其内蕴深厚的思想、顽强的个性、儒家积极入世精神的滋养、形上的人生意义的超越寻求等因素合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