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民族声乐语言的艺术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声乐语言是民族声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了解民族声乐语言的特点,才能使民族声乐艺术得到更好得发展。文章结合我国民族语言文化的特点,阐述了民族声乐语言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使人们对民族声乐语言有进一步的了解,使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创作与演唱、实践与理论共同促进、相互发展。  相似文献   

2.
民族声乐语言是民族声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了解民族声乐语言的特点,才能使民族声乐艺术得到更好得发展。文章结合我国民族语言文化的特点,阐述了民族声乐语言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使人们对民族声乐语言有进一步的了解,使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创作与演唱、实践与理论共同促进、相互发展。  相似文献   

3.
民族声乐艺术指导是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艺术的指导者、诠释者和舞台的表演者。作为一名民族声乐艺术指导,必须要有深厚的民族民间艺术底蕴,才能在艺术的指导、创作以及表演上达到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4.
柳莹 《教育》2015,(8):28
民族声乐演唱是艺术表演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其本身就是一种能赋予人们美感、情感和灵感的艺术。与一般的艺术不同,民族声乐需要融入足够的情感元素,并形成共鸣。民族声乐的表演只有发自内心的感受,才能有效地完成共鸣。同时,声乐演唱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因而只有民族声乐将其情感与声乐演唱进行结合,才能进行进一步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5.
我国声乐艺术历史悠久,形式多样,产生了丰富多变的演唱风格。和其他国家的声乐艺术一样,声乐艺术最初产生于人们的教育、爱情、宗教、劳动等方面中,是情感表达的艺术,声乐艺术自出现开始,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声音、情感、形体表演是声乐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对观众的吸引力以及情感的共鸣。本文在民族声乐形体表演的基础上,探讨声乐欣赏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经过几代音乐人的努力,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歌唱体系,但目前声乐领域出现的"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现象,需要我们回归过去,放眼国际.本文将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和中国传统戏曲声乐艺术、西方声乐艺术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此来探索它们之间相互借鉴的方式,进而完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方法.  相似文献   

7.
王俏 《辽宁高职学报》2010,12(7):60-61,75
学过声乐的人都有这样的一个共同的体会与认识:声乐艺术是音乐学习中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声乐实践中,心理问题、健康状况、情绪状态、需求层次等这些都会影响到歌唱者的声音。实践证明,声乐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掌握好发音技巧,才能在歌唱中充分发挥到歌唱水平,从而更好地完成声乐艺术创造。在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施方面,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声乐理论修养,声乐技能训练、声乐审美鉴赏与声乐演唱实践四个方面相结合。努力为社会培养优秀歌唱演员。  相似文献   

8.
对声乐艺术来说,“民族的”不等于“世界的”。只有把“民族的”科学化,才能走向世界。而国内沿用已久的美声、民族、通俗三分法不利于中国声乐学派的形成,只有与世界的、科学的声乐方法接轨,既继承发扬传统的声乐精华,又努力做到洋为中用,才能把我国古今经典的声乐文化精品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民族声乐传统艺术,历来就十分注重歌唱时各种技巧的运用,本文从民族声乐演唱中共鸣技巧、气息技巧和咬字吐字技巧三个方面做了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国声乐,不管是民族声乐,还是美声声乐与通俗声乐,对于民族戏曲艺术的吸收和借鉴,是全方位、较深层次的.为了便于研究和论述,我们从曲作、词作、演唱三个方面分别做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所谓"民族声乐",并非单指传统的民族唱法,而是包含各种地方戏曲、民歌、民间唱法和民族化了的美声唱法等几个方面.我国民族声乐有科学、系统的传统理论和讲究"字、腔、声、情、味"的唱技特点.建立和形成新的中华民族声乐学派体系,既要继承和发扬民族声乐的优良传统,保持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又要借鉴、吸收外国古典和近代声乐精华,同时要坚持"双百"方针,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为了发展和提高民族声乐艺术,必须大力加强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在传播学视野下,“二级传播”理论使得中国民族声乐被更多人所接受;“议程设置”理论为中国民族声乐奠定更为牢固的群众基础;传播学理念的“传承特性”,为弘扬与创新民族声乐艺术,提供了根本性保障。运用传播学理论促进中国民族声乐科学发展,应注重借助新闻发布会的组织传播功效积极造势;注重发挥大众传媒强大的传播功能;要努力做好中国民族声乐文化继承与发展这篇大文章;要敢于破除陈旧观念,摒弃单一化,走多元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民族声乐作品,梳理传统戏曲演唱方法,总结演唱新方法咬字行腔规律、风格韵味和民族特点,力图探索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演唱方法及艺术表现,旨在对传承和发展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跨界演唱现象教育启示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声乐跨界演唱现象是在当代中国文化艺术大融合、大众审美需求与日俱增、唱片行业飞速发展以及政策大力支持等背景下产生的,它对我国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有诸多启示,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客观看待这一现象,正确地加以引导。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加大创新力度,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戏曲声腔艺术在民族声乐演唱训练中的吸收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戏曲声腔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与韵味,很多演唱的方法与技巧可资民族声乐演唱训练借鉴。吸收和借鉴“字正腔圆”这一戏曲声腔艺术精华,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戏曲是中国独有的艺术瑰宝,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戏曲声乐理论经过历代艺术家、理论家的美化,使其得到更加久远的历史继承,尤其是它在“咬字发音”、“吐字行腔”等方面的技巧和“气息运用”、“韵味风格”等方面的把握上,都是我们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中要学习继承和借鉴的。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唱与民族声乐的演唱虽有差异,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越剧在戏曲文化艺术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现代音乐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汲取越剧的经验,借鉴越剧的吐字发声、归韵、唱腔情感,可以促进民族声乐的教学质量,完善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形式,实现民族声乐教学的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发展。戏曲元素与民族声乐相互借鉴,旨在可以更好地提高民族声乐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音乐体系,促进中国音乐理论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唱论》作为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一部论述民族声乐艺术的专著,在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发展史中,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唱论》中所述之歌唱方法,虽然存在着一些不够严谨和不够完善的地方,但也为后世的声乐演唱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演唱者应借鉴《唱论》所述之演唱方法,并结合民族声乐演唱方法予以一定程度的创新,才能促进我国民族声乐继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族唱法是从事专业音乐和声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继承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基础上去借鉴和吸收西洋唱法的精髓,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唱法体系。  相似文献   

20.
民族声乐艺术风格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传统戏曲、曲艺、地方民歌等艺术形式的总称。民族声乐种类极为丰富,风格多样。"风格"由审美情趣、文化特征、生命状态等内容构成,是形成民族声乐艺术的基础;它丰富了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风格"是民族声乐艺术继承和发展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它的民族性、语言性和发展的包容性。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应以继承传统民族文化之精华,从而形成一种不失民族风格的声乐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