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唐代的科举考试只考一首诗,名日“试帖诗”。写试帖诗有许多清规戒律:每句必须5个字,全诗12句(有时要求16句),还要讲究平仄、对偶、押韵等等。  相似文献   

2.
孙俊强 《初中生》2011,(Z6):111
唐代的科举考试只考一首诗,名曰"试帖诗"。写试帖诗有许多清规戒律:每句必须5个字,全诗12句(有时要求16句),还要讲究平仄、对偶、押韵等等。有一年,诗人祖咏到长安应试,题目是《终南望余雪》。祖咏潜心构思后,写下了第一句"终南阴岭秀"。终南山位于长安城南,层峦叠翠,风景秀美。夏日林木葱郁,冬天白雪皑皑。从城里南眺,只能看到山的北坡,  相似文献   

3.
吴可读的试帖诗试帖诗是唐朝以来科举考试中采用的一种诗体,大都以古人诗句命题。试帖诗作为文人诗的一种形式,自唐朝以后创作者代不乏人。清代曾以“尸谏孤忠”而震动朝野的吴可读就创作了不少试帖诗。其《携雪堂全集》中有《老骥伏枥》一题50首试帖诗,写作时间长达...  相似文献   

4.
帖经是唐代科举考试中的重要考试项目,永隆二年以后,明经进士二科始帖经,并分别于当年和开元二十五年以诏令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定制.帖经标准一般为"每经十帖"和《老子》五帖.但在试贴的发展过程中",孤章绝句""、倒拔"等帖经弊端日益突出,甚至出现以诗赎帖的现象.帖经地位在"三项试"考试制度中地位不高,不仅是帖经重背诵而轻经义的结果,同时还受到科举取士重诗赋、官员选拔重进士出身而轻明经出身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纪晓岚试帖诗《赋得绮丽不足珍》,集中对李白论诗诗中是否轻贱建安诗人,及其诗论与创作实践的矛盾等疑难问题,作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其穷源而竞委、"了解之同情"、辩证以求真的诗学解读方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由此可见,对试帖诗的潜在价值也有转换视角、重新考量的必要。  相似文献   

6.
清代唐试帖诗选本的大量选刻,促进了唐诗在清代的传播与普及,加深了清代官方"诗教"观念的影响,并助长了当时诗动的宗唐风气.其中对于诗法的研究,也充实了清代诗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试律诗,又名"省试诗"或"州府试诗",清人多称之为"试帖诗"。作为科举文体的一种,很多人认为它与明、清八股文类同,并无多少艺术价值可言。其实通过对试律诗题材、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试律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诗的审美传统。而诗歌所流露出的举子心态也正体现了其在强大科举攻势下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8.
清代科举试帖诗"得某字"中的"某"字的位置问题学术界存在不小的争论。本文对《清代硃卷集成》收录的4428首乡、会试试帖诗运用统计法,分析诗作中"得某字"中"某"字的位置,进而发现其在清代不同时期发展变化分布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在诗歌退出科场七百年以后,乾隆二十二年科举加试试帖诗,成为清代科举改革中的有力之举。文章即探讨这一文化事件得以持续实行的原因,当是清初历代科举改革政策的积累,诗教与鼓吹休明的需要,及试帖选本的"与时俱进"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元和体”诗曾广泛流行于元和中后期和长庆年间的诗坛上,其原因是:首先,“元和体”诗以其形式、题材内容上的显著特点引起人们模仿的兴趣,而“元和体”这些特点的形式又与元稹对诗歌美学的追求分不开;其次,时代审美风尚的变化为“元和体”的流行提供了外部条件,这个“温床”促成了“元和体”的流行;第三,与科举考试有关,试诗赋是进士科考试的重要项目,试帖诗对诗赋的用韵要求严格,而以近体诗为主要形式的“元和体”,正可以提高学子们作试帖诗的技巧  相似文献   

11.
清代科举考试中对试帖诗的要求极尽严格,这主要表现在平仄和对仗上。清代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会试所考的五言八韵,童试所考的五言六韵,用的全是仄起格,在对仗上讲究铢两悉称,并且要虚实相生。《唐诗三百首》所编选的诗歌在平仄和对仗上大多契合了当时的考试制度的要求,符合试帖诗在平仄和对仗上对诗歌的要求。因此,基本实现了其作为一本指导蒙童参加科举考试的读物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清代科举考试中对试帖诗的要求极尽严格,这主要表现在结构和用韵上。科举制度中试帖诗对作诗结构上的要求同八股文一样讲究"起承转合",在用韵方面只限平水韵,一韵到底,中途不得换韵。蘅塘退士只是把《唐诗三百首》作为私塾课本来选编的,并没有把它完全作为一本清代科举制度下的应试教材,这也正是《唐诗三百首》比清代很多试帖诗的选本更加难能可贵之处。《唐诗三百首》所编选的诗歌结构上大都符合当时科举考试在结构和用韵上对诗歌的要求,基本实现了其作为一本指导蒙童参加科举考试的读物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阐述《古今诗选无邪集》的编选体例及内容,其编选体例合诗格于诗选之中,除试帖诗外诸体兼收;考证《古今诗选无邪集》内容来源于明末选本《赓订笺释批评古诗直解》《赓订笺释批评唐诗直解》、清初选本《古诗源》《唐诗别裁集》《同声集》等,是在明末清初诗歌选本的基础上,以辟二教的“无邪”作为选诗宗旨,进行再选择;认为《古今诗选无邪集》的体例和内容既体现了考据时代下辟佛老思潮,也反映了科举制度改革下指导试帖诗创作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文选》对唐代应试诗、赋有重要影响。《文选》所选诗文原句和注解不仅是应试诗、赋命题的渊薮之一,而且还是一些试赋官韵的源出文献。这些源自《文选》的题目和韵脚多以五言诗句为主。源出《文选》的题、韵影响甚至规定了应试诗、赋的内容、风格。客观而言,应试诗受到《文选》的影响明显大于试赋,但《文选》对试赋影响的层面又是应试诗所不及的。  相似文献   

15.
翁方纲"肌理说"的生成,以对"盛世"的盲目认同为背景,隐含着对满清政权的充分肯定。"士生今日"是肌理说的发轫点,以学问、考据入诗反映了《四库》馆臣之一的翁方纲的职业特点。作为朝廷恢复"试帖诗"的执行者,翁方纲虽对"帖括气"不满,仍对乾隆、嘉庆两代皇帝崇尚"学问"的文学趣味亦步亦趋。其诗论的理学背景亦只是来自官方规范的程朱理学,并未真正继承宋儒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6.
俞翔 《小学语文》2010,(11):26-27
“破题”本是旧时试帖诗或八股文行文起始处用一两句话说破题目要旨的意思,是一种程式化的作文方法。这里借以形容利用课文题目导入和展开阅读教学,并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一序昔为倡家女,今为荡于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上面的诗是《文选》卷二十九所收帖诗十九首》其二的末尾四句,这是一首描写丈夫离家未归、妻子独自寂寞等待的所谓“思妇“哀怨的诗。汉代象这样表现“思妇”主题的诗(含乐府)有很多,但能表明诗中主人公女性身份、职业的具体实例,除这首诗之外几乎是看不到其它诗了。‘“昔为倡家女“清楚地表明了女主人公的身份,在汉代以“思妇“为主题的诗歌中,可以说是极为特殊的一例开头的四句提示着似平易,实际上围绕‘卡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好二句的解释,却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说法。1“昔…  相似文献   

18.
清代中后期,在皇权的干预和考官的推动下,科考试诗常以陆游诗句命题。这对士子备考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直接使得清代中后期书院教习、个人习作和试帖选本均将陆游诗句作为重点关注的对象。在试律写作中,士子们立足于自身对陆游诗句的熟悉和理解,不仅依题重新演绎陆游诗句,还点化陆游诗句入诗,共同构成了对陆游诗句接受的复杂面相。  相似文献   

19.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集以此名,人亦因此称他为惜抱先生。他的《惜抱轩全集》,有“诗集”,“诗后集”和诗“外集”三部分,占全集五分之一略强。计有古、近体诗七百三十首,试帖诗四十首,词七阕。  相似文献   

20.
《考试》2007,(Z2)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渡湘江杜审言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注]杜审言曾有两次贬官的经历,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这首诗是他在这次流放途中写的。(1)从内容上看,诗中哪一句是主旨句?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