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审美人格论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审美人格是指人的精神面貌具有审美特性,达到了美的境界,这种人格具有和谐、个性、自由、超越与创造等特征。审美人格在更高的层次上包容和整合了理性人格和道德人格,是理性人格和道德人格的升华。同时审美人格介于健康人格与理想人格之间,是一种基于现实的理想人格或具有理想性质的现实人格。审美人格的发展具有渐进性和终身性。审美人格的评价主要有两条原则,即共同性与差异性结合、理想性与现实性统一。  相似文献   

2.
以哲学的功能和哲学教育为视角,从审美人格的建构出发,揭示哲学教育与审美人格建构中的内在关联。哲学对人格困境的思考,就是回到哲学作为“认识你自己的”维度,在现实生活中理解造就自我的人格塑造问题。  相似文献   

3.
关于人格的发展走向,迄今为止,人们提得较多的还是健康人格。一般认为,健康人格是指构成人格的各个要素完整且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处于正常状态。笔者认为,健康人格是对所有人的基本要求,教育的努力目标不能定位在这种层面。我们应当有更高的追求,人格发展应当有更高的境界。这是因为,人格建构的目标既需要有现实性,又需要有理想性。没有理想性,对人格建构就没有激励作用;没有现实性,则丧失其实际价值。审美人格符合这两条要求或标准,它是教育帮助受教育者进行人格建构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世说新语》是一部全方位反映魏晋士人人格形象的"原生态叙事"式的经典著作。魏晋士人以一种超物质实用功利、超世俗礼法常规、超现实生存困境的审美态度待人接物,建构起一种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人格美范式,对于我们克服人为物役和人的异化,培育具有诗性精神的审美人格和诗意栖居的生存智慧是极为宝贵的思想参照。  相似文献   

5.
现代人格的建构,是一个民族发展的脱胎换骨的艰难过程;是一个显性的、更是隐性的、潜移默化的变迁过程。这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课题,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多元化、人交往的复杂化,都要求我们对人格进行重新建构。而鲜明的主体性、豁达的开放性、永恒的创造性、中庸的调和性,是现代人格的主要特征,也是我们建构现代人格的努力目标。  相似文献   

6.
培养健全人格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健全人格是健康和完善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格。审美能力是人格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审美教育为健全人格的生成提供动力,在人格的发展中培养个体顺应环境的能力。审美教育不仅自身参与健全人格的建构,还有助于人格结构中的认识能力和道德意志能力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士大夫审美人格的建构及其艺术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化中,对于理想人格建构的强调与重视,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美学,进而发展出儒、道、禅各具特色的的审美人格理论,人的价值与尊严得到了最光辉、最充分的显现。由于中国士大夫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特殊社会角色与实际处境,他们将审美理想人格的思想、观念投射到、表现为文学艺术的艺术人格的建构,从中实现自我心灵、精神的超越与自由。  相似文献   

8.
人格说是宗白华生命诗学中的重要理论,是其诗学的立足点和归宿。人格说主要包括人格与诗的关系论和审美人格论。其中,人格与诗关系论主要阐发人格与诗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审美人格论主张在诗中表现审美的人生态度,塑造具有审美超越型人格的艺术形象。宗白华的审美人格说为身处因信仰、价值缺失而陷入精神困境的现代人提供了诗化人生的超越启示。  相似文献   

9.
我国正处在发展的转型期,中学生的人格发展存在一些缺陷,这些缺陷既有其心理基础,也有外部原因,学校审美教育薄弱是其重要原因。根据中学生审美心理特点,遵循美育的四大特征,实施审美情感教育,审美形象教育,审美愉悦教育和审美自由教育,对青少年人格缺陷的矫正和中学生的人格美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学生人格建构的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新课程倡导全人教育,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建构健全的和谐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格。为了实现新课程人才培养目标,我国新课程应侧重建构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创造性人格、关爱性人格、合作性人格。  相似文献   

11.
美育作为情感教育,终极目标在于塑造完美的人格,实现人的自由.美育塑造人格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人的内在精神因素的整体培养,促进人的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的协调发展,通过情感的提升恢复人格的完整.完美人格的塑造过程,就是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审美超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审美人格是人在审美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理想人格或趋于理想的现实人格。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日渐迫切,各行各业都需要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审美人格。演艺工作者作为美的宣传者、文化艺术传播者的主流群体之一,他们担负着引领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激发民族创造精神的重任,因此,构建正确、高尚、符合时代要求的审美人格,是迫在眉睫的大事。对他们进行审美人格的研究,不仅能发现演艺工作者在创作、表演、发掘作品内涵时的审美人格倾向,还能够发现演艺群体自身审美人格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制定相应的对策,才能使演艺工作者树立健全、完善、高尚的审美人格;才能够按"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要求,引领社会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激发民族的创造精神,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葛洪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学者、思想家。葛洪的代表作《抱朴子》中不仅有重要的宗教理论.同时也包含了许多美学思想。其中所蕴含的人格美学思想极为丰富,对于我们今天理想人格的建构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文章着重分析葛洪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和虚静出世的审美心态,阐释其对儒道人格美学思想的融合和对魏晋人格美学思想的吸收。进而揭示葛洪人格美学思想的独特价值和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淡"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雅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审美倾向。它孕育于道家哲学之中,以道家的"清净无为"思想为基础,体现了道家淡泊、崇尚飘逸的人格追求。经过魏晋玄学的发展而成为一种审美文化,从此显示了魏晋士人独到的人格审美理想魅力。至此,"初发芙蓉"之美得到崇尚,为后世美学思想的发展及人格审美理想的追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5.
嵇康的人格重在作为一个主体的“人”的自觉意识,他把人与人生作为审美的对象,将人生审美化、艺术化了,审美人格构成他主体人格的第一个层面;他崇尚自然、具有反抗意味的放达通脱、任性任情的个性构成他主体人格的自由层面;他的理想人格———“君子”形象既有道家的玄远、自然的理想色彩,又有亲切的人间气息,他以现实人生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人格,使玄学精神有了可实践性。嵇康是魏晋时代“人的自觉”与“艺术的自觉”的一个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16.
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和谐人格的构建,和谐人格由智慧人格、道德人格、审美人格三部分组成,其中智慧人格是基础,道德人格是核心,审美人格是升华。智慧人格、道德人格、审美人格的和谐统一使大学生整体人格结构趋于完美。  相似文献   

17.
高校美育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指导下。论述了美育及健康人格的特征,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现状,从美育对大学生的道德培养、创造力的激发、感性与理性的融合、心理结构的完善等方面,论述了美育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作用。并对高校如何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实施美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论学报编辑主体的审美个性与审美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活动是一项以创造社会审美价值为目标的脑力劳动,自始至终充斥着编辑主体的审美情感和审美个性特征。编辑主体的审美个性是刊物保持持久生命力和特色的基础,而编辑主体的审美原则则是保持刊物政治质量和学术质量的关键,审美个性与审美原则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不能因坚持原则而扼杀个性,也不能因过分弘扬个性而忽略原则。二的有机统一,是办好学报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9.
理想人格,是关于人格特质及其构成状态的最佳想象与期待。通过对大学生现实人格和理想人格的词汇调查和分析发现,大学生倾向于对现实自我的服饰和外貌做出积极评价,对思维做出极端评价,对情绪做出更多的美感评价;大学生现实人格和理想人格的某些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学历差异;大学生的现实人格和理想人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理想人格教育是人们进行自我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径和前提,因而理想人格的养成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