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介石出版《中国之命运》一书的主要目的是为国民党制定新时期的建国方略和行动方针,并以之统一国民党员和三青团员的思想.不能简单地把它和第三次反共摩擦直接联系起来,以之作为蒋介石国民党发动第三次反共摩擦的思想准备和舆论动员.在第三次反共摩擦中,国民党对共产党采取了政治招降和武装进攻的两手政策.由于国民党的根本目的是要中共交出军队和地盘,其对共政策最终陷入了政治解决不成、武力解决不能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2.
1937年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承担正面战场的对敌作战.但由于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到1938年10月仅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国民党丧师失地,中国半壁河山沦于日本之手.抗战中后期,国民党政府改变了联共抗日的主张,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政治上,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制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政策,积极发动三次反共高潮和数起军事摩擦,妄图消灭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军事上,把军队撤到西南和西北,消极抗战,避战观战.在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中,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使日军仅用八九个月的时间,就打通了从东北——北平——郑州——武汉——长沙——南宁——越南的陆上交通线;经济上,四大家族掠夺  相似文献   

3.
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是指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由日伪军或傀儡政权控制的地区,属殖民地性质。日伪军在沦陷区实行残酷的政治统治并进行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沦陷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国统区是指由国民政府控制和管辖的地区,属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政治上,蒋介石在国统区实行法西斯统治,利用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结合的形式,严厉镇压人民群众;经济上,官僚资本急剧膨胀,四大家族控制了整个国民经济,对人民进行疯狂掠夺。共产党领导国统区人民掀起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潮。解放区是指中国…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由于存在着巨大的阶级差别,以蒋介石为首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始终实行两面政策,即一面坚持抗日,一面又实行“溶共”、“防并”和反共的政策,国民党政策的这种两面性是抗战时期影响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我党根据抗日战争的长期性,从抗战一开始,就制定了与国民党长期合作的方针,即由合作抗日发展到合作建国,并且规定了两党长期合作的基本政策是“互助互让”。在八年抗战中,我党始终贯彻执行了这一方针,…  相似文献   

5.
周恩来同志在皖南事变中争取国际舆论的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四一年一月发生的皖南事变,到现在已整整四十年了。四十年前,蒋介石一手策划的抗战时期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并未能达到它的目的,其结果是国民党的地位降低和共产党的地位提高。它象征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阶级力量对比发生变动,中国共产党更加成了中国团结抗战的重要因素。事后,我党总结了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诸因素,在《中央一九四一年三月政治情报》中写道:“目前国内外的情势,已迫使蒋介石不得不暂时缓和一下这次  相似文献   

6.
许多关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文章,大都侧重论述共产党为什么与国民党实行第二次合作,而对国民党为何与共产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尚欠实事求是的深入分析。本文试图从这方面作一下探讨。以蒋介石集团占主导地位的国民党,1927年“清党”反共、破坏国共合作、叛变革命后,就成为勾结帝国主义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它对共产党和红军进行了将近十年的反革命“围剿”。到1937年,蒋介石国民党居然与誓不两立的中国共产党实现了  相似文献   

7.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河北省政府为了加强防共反共力量,实现“戡乱建国”意图,要求各地组建地方民众武装组织——义勇壮丁队。在河北省国统区内,国民党各县政府在上级机关的要求下,组建了义勇壮丁队。国民党井陉县政府在“难民还乡队”的基础上建立该组织。这支武装在各级军政机关的重视与支持下,形成了体系完备、规模壮大的一支反动武装力量。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都在沦陷区开展游击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军队挑起国共磨擦。国共磨擦是国民党军事限共的主要形式。国民党的限共磨擦并未达到目的,反而加速了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的失败。  相似文献   

9.
从政治和文化方面论述桂林抗战文化的几个独特之处: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时,桂系没有反;当第二次反共高潮时,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仍在斗争中坚持和发展;国统区的桂林抗战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革命和进步文化为主导的、并占领了桂林主要思想文化阵地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
傅作义,民主革命时期国民党高级将领。日本发动馒略中国的战争后,不满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发动了绥远抗战,直接影响了后来的西安事变,时于蒋介石走上抗日的道路和第二次国共合作起了积极的作用。抗战期间,与共产党进行了真诚合作。解放战争后期,从国家与人民利益出发,接受了共产党的建议,使北平得到了和平解放。  相似文献   

11.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宋子文提出了恢复生产,平衡预算,开放外汇市场,促进国际贸易,出售黄金,回笼法币,控制通货膨胀等经济政策,但在执行过程中,引发了震动朝野的"黄金风潮",国统区经济因此而全线崩溃。究其原因,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政策是引发黄金风潮的根本原因,宋子文本人个性弱点也难辞其咎。  相似文献   

12.
知识林     
曹火星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年已78岁的作曲家曹火星,是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词曲作者。1943年,19岁的曹火星是晋察冀边区抗日救国联合会群众剧社的音乐组组长。为了反“扫荡”,群众剧社化整为零,深入到群众中宣传抗日。当时,曹火星看到了蒋介石写的一本名为《中国之命运》的书,书中提出“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的观点。面对国民党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和共产党领导人民奋起抗战的局势,年轻的曹火星心中忿忿不平。于是,他利用当地流行的一种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民主党派坚持全国民主的基本政治主张,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有很多共同点,因而早与共产党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在反对蒋介石独裁内战政策,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中密切合作。全面内战爆发后,民主党派又和共产党站在一起,拒绝参加伪国大,拒绝承认伪宪法。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和国民党对民主党派施加暴力迫害,民主党派放弃中间路线。1949年9月,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共同纲领的制定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抗战政策发生一定转向,限制共产党的发展和继续抗战,成为这一时期既相矛盾又相交织的两个主题。了解抗战前后国共关系的历史与现实、战时限制与反限制等方面的情况,对国民党防共限共之因果关系及其运作经纬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宜宾学院学报》2017,(4):97-102
陈诚多次参与了正面战场的重要战略方针的制定,他对中日战争的局势发展和抗战有着深刻认识和判断:在淞沪会战后对蒋介石的苦撑待变战略很不满,反对政略干扰战略;而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之后,他强调国军应该主动出击,展开全面战争,反对徒劳等待,依靠外部同盟。陈诚淞沪会战和武汉会战前后抗日持久战的论述和全面认识,不仅可以体现出当时国民党及国民政府的抗日战略,也展现了他的军事理论素养。  相似文献   

16.
1927年国共两党关系破裂后,国民党实行消灭共产党的政策,中国共产党为探索新的社会发展方略,由城市转向农村。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后,从军事上、政治上大力整合内部,实施政治体制与财政经济改革,基本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并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向前推进一步。面对日本大举进攻中国,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积极进行抗战准备,与共产党实现了再次合作。  相似文献   

17.
张宪文 《历史教学》2003,79(4):7-11
1927年国共两党关系破裂后,国民党实行消灭共产党的政策,中国共产党为探索新的社会发展方略,由城市转向农村.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后,从军事上、政治上大力整合内部,实施政治体制与财政经济改革,基本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并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向前推进一步.面对日本大举进攻中国,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积极进行抗战准备,与共产党实现了再次合作.  相似文献   

18.
在抗日战争中,广大华侨始终关心着祖国的命运,积极支援祖国的抗战事业。当着国民党顽固派掀起反共恶浪的时候,他们又与国内伺胞一起,努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皖南事变”前后,他们的正义呼声和爱国的行动,充分体现了海外赤子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晓以大义,反对枪口对内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的初期,对日作战还是比较努力的。但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裝力量的不断壮大,蒋介石集团就产生了恐惧和仇恨。从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他们就采取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方针,不断制造摩擦事件,并在一九三九年冬至一九四○年春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坚持了团结、进步、抗战的方针,实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打退了这次反共高潮,使得抗日局面得以维持。  相似文献   

19.
以往中国大陆学界普遍将第三次反共摩擦描述为国民党的反共舆论准备--反共军事行动--共产党的舆论反击--第三次反共摩擦被制止的线性过程.而笔者的研究表明,<中国之命运>的出版与第三次反共摩擦并没有必然联系,第三次反共摩擦是由共产国际解散这一突发性事件诱发的.并且在该事件中国民党由于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导致其对共政策严重脱离实际,最终陷入政治解决不成,武力解决不能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20.
以往中国大陆学界普遍将第三次反共摩擦描述为国民党的反共舆论准备——反共军事行动——共产党的舆论反击——第三次反共摩擦被制止的线性过程。而笔者的研究表明,《中国之命运》的出版与第三次反共摩擦并没有必然联系,第三次反共摩擦是由共产国际解散这一突发性事件诱发的。并且在该事件中国民党由于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导致其对共政策严重脱离实际,最终陷入政治解决不成,武力解决不能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