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日报10月6日刊登了《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时代的挑战与中青年理论工作者的思考(上)》,接着,7日又刊登了它的下篇《改革阵痛中的觉悟》。这两篇文章发表后,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定响,他们纷纷给报社编辑部写信,或赞扬,或谈自己的感想,言之真切、动人,值得大家一读。党的十三夫已经胜利闭幕。大会之后,我国改革的步伐将加快,改革将深化,宣传工作如何紧紧跟上,如何在进一步宣传改革中改革宣传,以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地保证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这是新闻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十亿同胞,在一条船上。我们相信,阅读过《方位》和《觉悟》两文的新闻界同行,在看了本刊发表的部分读者给人民日报的信之后,对思考上述这一问题,一定是会有新的启迪的。  相似文献   

2.
1987年10月6日、7日,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了记者罗荣兴、曹焕荣和祝华新合写的《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改革阵痛中的觉悟》两篇报道(以下简称《方位》《觉悟》)。各地读者纷纷写信,称赞这是引人入胜,鼓舞士气的好文章。首都新闻界也给予高度评价。10月15日,中国记协召开改革宣传座谈会,邀请作者介绍了采写经过及其体会。嗣后,我们和他们进行了交谈,写下一些感受,以飨迄今仍对这两篇报道颇有兴趣的读者。  相似文献   

3.
1987年10月6日、7日,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了记者罗荣兴、曹焕荣和祝华新合写的《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改革阵痛中的觉悟》两篇报道(以下简称《方位》《觉悟》)。各地读者纷纷写信,称赞这是引人入胜、鼓舞士气的好文章。首都新闻界也给予高度评价。10月15日,中国记协召开改革宣传座谈会,邀请作者介绍了采写经过及其体会。嗣后,我们和他们进行了交谈,写下一些感受,以飨迄今仍对这两篇报道颇有兴趣的读者。没有“背景”敢于报道热点和难点的题材我们和参加座谈会的一些同志都认为,《方位》和《觉悟》连续登在头版上,篇幅又长,显得份量很重,猜测这是领导出题目布置他们采写的。“不是的。”罗荣兴摇了摇头说,“这两篇文章没有什么‘背景’,而是我们教科文部的同志近年来在改革宣传报道中不断思考  相似文献   

4.
《人民日报》1987年10月6日、7日连续发表的《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改革阵痛中的觉悟》(以下简称《方位》、《觉悟》),受到广大读者的你赞和新闻界的重视,被人们誉为是一种新的新闻文体(体裁)。这是一种什么文体呢?《方位》与《觉悟》的作者这样说:“两篇文章,说是通讯也行,专访也行,评述性新闻也行,解释性报道也行。”他们把这两篇文章称之为“四不象”的综合写法。他们认为,先不要急于给这样的文体下定义,只要承认它们是新闻就行了。首都新闻界公认这两篇文章是新闻  相似文献   

5.
在举世瞩目的十三大召开前,人民日报10月6日、7日在头版连续发表了《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和《改革阵痛中的觉悟》(以下简称《方位》《觉悟》)两篇通讯。这两篇政论型通讯,以它新颖的论见和雄辩的论证,开拓着人们对改革的视野,推动着人们对改革的思考探索,在读者中引起了较强烈的反响。当前正在进行的改革,是涉及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最深刻的变  相似文献   

6.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配合改革,配合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学习,宣传国情,首都报刊陆续发表了一些时空跨度大的、理论色彩较浓的报道,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一亩半地的思考》当属此例(以下简称《思考》)。这篇文章分上下两部分刊登在今年1月13日、14日的《北京日报》一版,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同志的重视,在中央召开的四次会议上五次提到这篇文章。紫阳同志认为,《一亩半地的思考》这篇文章值得一读,文章提出了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不久,2月1日,《人民日报》将《思考》一文删节后予以转载。  相似文献   

7.
从8月12日起的整整一个月内,《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开辟专栏,每天发表一篇“现场短新闻”,很受读者欢迎。这是《人民日报》进行新闻改革、版面改革的一次成功尝试。在这方面,《人民日报》为各地报纸带了个好头。纵览《人民日报》发表的几十篇现场短新闻,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8.
宣传改革,改革宣传。这是近来新闻界一些同志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无疑是当前新闻宣传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如何宣传好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也不是一件可以掉以轻心、简单从事的  相似文献   

9.
七月二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我们的心愿》编辑部文章,阐述了人民日报“要在宣传改革的同时,对报纸本身的工作也进行相应的改革”。这是我国新闻界再次吹响改革号角的一个喜讯。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在于:1.重申了1956年改版“致读者”社论的精神,认为扩大报道范围、开展自由讨论、改进文风三条改革方案是一次成功的探索;重申“人民群众是它的主人,只有靠着人民群众,我们才能把报纸办好”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2.认为胡耀邦同志《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讲话是我们办好党报的指针。3.文章中提出了一些新的观念、新的思想,例如“要最大限度地满足读  相似文献   

10.
国内有些新闻媒介,继今年2月14日宣传“情人节”之后,又将4月1日的“愚人节”渲染得火红。一家报纸,在4月1日那天,以一个整版的篇幅“愚弄”读者。反响最大的是一条开计划生育政策玩笑的新闻,鼓吹“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的“优生观点”,引起许多读者的疑惑和不满。这家报纸后来不得不刊登启事,承认自己如此动作“不严肃”。这件事,倒引起我对新闻界应如何宣传“拿来”问题的一点思考。 50多年前,鲁迅先生写过一篇传世的杂文《拿来主义》。先生在文中主张要“运用脑髓,放出眼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从大兴安岭森林火灾脱出身来,随即便投入了中共十三大前的改革宣传,把视野的中心从熊熊的火海移向举世瞩目的政治舞台。马不停蹄。《鲁布革冲击》(人民日报8月6日)一石投水,在新闻界形成了一个不小的冲击波。随后,十三大前改革宣传的帏幕揭开了。本文仅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和新华通讯社间作点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从大兴安岭森林火灾脱出身来,随即便投入了中共十三大前的改革宣传,把视野的中心从熊熊的火海移向举世瞩目的政治舞台。马不停蹄。《鲁布革冲击》(人民日报8月6日)一石投水,在新闻界形成了一个不小的冲击波。随后,十三大前改革宣传的帏幕揭开了。本文仅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和新华通讯社间作点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3.
《人民日报》理论专版今年开设了一个《群众抒群言》的新栏目,刊登的都是群众撰写的短小理论文章,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理论宣传是报纸的一项重要内容。有许多报纸的理论版,被大而长的理论文章占据着,多年来总是一个面孔。这些“大块头”,领导干部没有时间看,群众不愿意看,影响了报纸理论宣传的效果。《人民日报》理论版开设的《群众抒群言》栏目,是一个创新之举,为理论版增添了生气。一是为群众在理论版发表言论提供了一个新园地。报纸是党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理应广纳群言,反映人民心声。在这方面,《人民日报》理论版作出了有益的探…  相似文献   

14.
如何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 ,讲求宣传艺术 ,提高引导水平 ,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本刊特发表两篇文章 ,分别对《人民日报》的评论《我们不要皇帝》和消息《省长现场办公》进行评析 ,从中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一、深度报道走入低谷了吗? 在深度报道崛起的1987年,它至少出现了三次高峰:第一次是以中国青年报《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为代表;第二次是以人民日报《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改革阵痛中的觉悟》为代表;第三次以中国青年报的《命运备忘录》以及经济日报“关广梅现象”的报道与讨论为代表。“轰动效应”彼伏此起,颇令新闻界兴奋了一阵。然而,进入1988年,尤其是下半年起至今,深  相似文献   

16.
贵刊1989年第6期发表的黄秉荣同志写的《妙手著文章绿丛红一点》一文,引用《人民日报》1984年2月21日刊登的通讯《夕阳无限好黄花晚节香—记空军济南医院优秀离休干部周超》,认为这个标题用以赞扬周超的高尚情操“十分形象贴切”,唤起了读者对这种高尚情操的“景慕和向往”。我认为这个引例不妥。名噪一时的周超,经查证是个流氓,他的事迹平平,因为他不择手段沽名钓誉,宣传单位出于种种原因“避恶扬善”,人为拔高,以致把他捧成全党全军的先进典型。就在《人民日报》这篇通讯发表的  相似文献   

17.
据5月12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作为我国报界的"国家队",在引导社会舆论、树立新闻媒体良好形象方面负有特殊责任;为了给全国新闻界做出表率,三家报社分别于5月10日和11日刊登公告,决定取消刊登形象广告.  相似文献   

18.
《一亩半地的思考》这篇报道分上下两部分,在今年1月13、14日的北京日报一版发表后,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赵紫阳同志在会议上几次提到这篇文章。他说,这篇文章值得一读,文章提出了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2月1日,人民日报将《思考》一文删节后予以转载。怎样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把改革和我们的国情宣传得更为得体,使读者入耳入脑,这是我们一直在思索的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不断开放搞活和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广大读者已不满足于新闻载体仅仅传播动态消息,而是要求提供更高层次的知识和思想理论方面的信息。要做到这一点。新闻记者的  相似文献   

19.
1.三家中央党报为什么取消刊登形象广告?意义何在?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分别于5月10日和11日刊登公告,决定取消刊登形象广告.这是新闻界落实中央领导同志要求,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0.
十年前的1987年,新闻界内人士称为是“深度报道年”.“1987年的新闻改革,本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但它在新闻改革的历史上恐怕仍是重要的一页.今天我们只要一闭上眼睛,就可以想见那个沉闷的上半年和那个开朗的下半年.”(《新闻战线》1988年第4或第11页)那一年,以大兴安岭特大火灾的报道为契机,中国青年报的“三色”报道(《红色的好告》、《绿色的悲哀》、《黑色的咏叹》)使人耳目一新.中共十三大前,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此篇被认为是深度报道的代表2作,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之后,《命运备忘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