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事发时几乎毫无"美国性"的纳粹大屠杀,战后非但没有消弭于美国社会,反而逐步上升为美国国史和国家记忆的重要部分。二战期间美国未能切实援助犹太人的内疚感,在大屠杀真相浮出水面后,逐步转变为关注大屠杀、勿让悲剧重演的警钟,成为美国对待大屠杀态度转变的起点。以《安妮日记》《大屠杀》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作品,对大屠杀进行去犹太性、美国化加工与诠释,在民众中引发激烈的情感共振。"艾希曼审判"成为大屠杀记忆美国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梵二会议"不仅使基督徒学者反思并研究大屠杀,也使犹太人开始将大屠杀记忆作为强化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黑人民权运动推动长期遭遇不公与歧视的中下层民众将大屠杀视为揭露社会撕裂、达成权益诉求的有力工具。诞生于美国国内政治危机、被打上鲜明政治烙印的美国大屠杀纪念馆,其建立过程是大屠杀记忆美国化的主线,其建立标志着大屠杀记忆美国化的完成。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回顾50年以前的历史,不能不使人感慨万分。“9·18”事变,日本侵略军占领我东北大好河山,屠杀我东北同胞,掠夺我东北资源。继之,以东北为基地,疯狂地向我全国展开大进攻,先后占领了华北、华东、华南等地。日本侵略军在东北在全国各地制造了许许多多震惊世界的大屠杀,成百万的中国人惨死于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下湖平顶山惨案屠杀300o多人,柳河惨案屠杀7000入,“三维”惨案屠杀300多人,济南惨案屠杀万余人,等等。特别是1942年12月在南京的大屠杀,有30多万中…  相似文献   

3.
杜庆峰 《新高考》2008,(7):62-63
2007年12月13日,凄厉的警报声响彻南京城上空,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暨南京市各界代表,驻宁部队代表,以及专程来宁的外国友好人士,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隆重举行“悼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70周年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竣工仪式”。  相似文献   

4.
二战结束后的70年间,犹太人社会与以色列国家坚持赔款原则,分期分批兑现德国赔款;大力抢救大屠杀证物、完善大屠杀档案;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大屠杀教育,以设立纪念日等方式保存历史记忆,使之成为一种培养文化认知与教育认知的国际性话语,也对德国的反省与悔悟形成了极大的外部推力。  相似文献   

5.
犹太人与钱似有不解之缘,西方人营造了关于“犹太人与钱”的种种神话。犹太人擅理财,在于犹太人对钱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认知,由于犹太人的历史境遇,钱在犹太生活中生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指令,从而影响和决定了犹太人对钱的实际行为。但在“犹太人与钱”的种种神话与客观事实之间存在着不容否认的距离。“犹太人与钱”的问题决非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蕴涵深厚的历史文化命题。  相似文献   

6.
纳粹大屠杀是犹太民族历史上最为深痛的灾难之一,在二战尚未结束时就已经开始有犹太人要求战争赔偿。战后,犹太人对德索赔的诉求更为迫切,代表流散犹太人利益的"索赔联合会"与以色列国家一起直面联邦德国进行了赔偿谈判,《卢森堡条约》的达成标志着犹太人集体赔偿诉求得以实现。此外,索赔联合会通过督促德国修改、完善赔偿法为大屠杀受害者争取个人赔偿,并利用集体赔偿资金为犹太受害者提供救济、康复治疗和安置,重建犹太社区以及促进战后犹太文化的复兴。对德索赔工作不仅起到确定罪责和惩罚战犯的作用,它将赔偿与犹太社会战后重建紧密结合起来,显示了犹太人战后应对灾难的积极精神。  相似文献   

7.
美国华盛顿“大屠杀纪念馆”是纪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国纳粹屠杀的600犹太人的博物馆。 参观人群中,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者,叙述了在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危难时刻,一个19岁的姑娘勇敢机智救了13名犹太人的动人故事。 1942年德国法西斯不断向苏联前线增派兵力的同时,疯狂地屠杀犹太人。波兰东南部有个小镇叫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犹太人”概念的由来及最初含义,分析了“犹太人”、“希伯莱人”、“以色列人”三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并围绕是否有一个认定“犹太人”的标准问题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9.
说起“18岁成人仪式”,大家应该不会陌生,可以说它已经成了当代中国青年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实,这种“成人仪式”并不是现在才有,它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是一种标志个人成年的传统仪式。古代社会中,没有这个仪式,即使到了成年的年龄,也不会被成人社会承认,更不能享受其他成人的待遇。所以,它就像是跨入成人社会的“通行证”。  相似文献   

10.
犹太民族是与巴勒斯坦地区有着密切联系的民族,这个民族不仅曾经一度在巴勒斯坦生存,还在这块土地上形成了其独特的故土现。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犹太人的“应许之地”观念与犹太人与巴勒斯坦地区的历史联系,特别是在流散时期犹太人与这块土地的种种联系来论述犹太人的这一故土现。  相似文献   

11.
李恩堂 《天中学刊》2010,25(1):117-120
由于犹太人长年散居在世界各地,出于非犹太人识别犹太人的需要以及犹太人彼此之间相互认同的需要,“谁是犹太人”的问题便呈现在世人面前。界定“犹太人”的世俗标准,一是从人种学的角度,即种族的体征来判断;二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即从家庭和血缘关系来判别,而不能再依据宗教标准去界定“犹太人”。目前,犹太学界普遍采用的界定“犹太人”的标准,是把民族因素和宗教因素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二战中纳粹德国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是犹太民族史上难以抚平的一道伤疤。许多幸存者在战后仍然挣扎于大屠杀的痛苦记忆中,他们和他们的后代均饱受大屠杀后遗症的困扰。美国犹太作家奥齐克和罗森鲍姆分别在他们各自的作品《罗莎》和《二手烟》中刻画了两代大屠杀后遗症患者的形象,并不约而同地安排了救赎的结局,揭示出往往为人们忽略的一点:对于亲历大屠杀的犹太人及其家庭来说,选择忘却伤痛也不失为一种自我救赎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郑建文 《贵州教育》2014,(15):F0002-F0002
为庆祝“七一”党的生日,进一步推动省教育厅同步小康驻六枝工作队更好地开展工作,6月25日,省教育厅赴六枝特区开展慰问活动,并在新窑乡播毕小学举行了捐赠仪式。  相似文献   

14.
阅勘 《神州学人》2001,(3):18-18
1月23日,7名来自河南开封的“法轮功”痴迷者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点火自焚。此事经媒体披露后,我在外留学人员纷纷集会,对“法轮功”的邪教本质作了揭露。 美国南加州中国学生学者教授春节联谊会1月 27日在中国驻美国洛杉矶总领事馆举行。联谊会上,在美国创业的网舟国际网络公司总裁顾黎辉博士说:“‘法轮功’已经对中国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危害,到了非取缔不可的时候。” 在奥地利维也纳的近30位中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 1月31日在中国驻奥使馆教育处谴责“法轮功”的滔天罪行。来自国家信息中心的魏怡华谴责李洪志用“升天圆…  相似文献   

15.
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常会用到“替罪羊”这个词,用来比喻代人受过的人。想过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词吗?这可是跟一个民族的宗教有关哦。用羊替罪来自犹太教。据《圣经》记载,古犹太人把每年的七月十日定为“赎罪日”,并在这一天举行赎罪仪式。即先牵来一头公羊和一头公牛,用公羊与  相似文献   

16.
犹太人大屠杀仍不断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然而对于加害人一方,怎样的反思才算深刻?对于不在彼时彼处的第三方,如果他们来到当时的情境,又会怎么做?“大屠杀与个体罪责及反思”是扬·马特尔在小说《标本师的魔幻剧本》深入探讨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在后大屠杀语境下,美国犹太人背上了受难者的历史包袱。菲利普·罗斯通过创作试图让美国犹太人摆脱受难者形象的束缚,走出犹太大屠杀所留下的阴影。在《复仇女神》中,罗斯以隐喻的方式直面大屠杀灾难,通过犹太青年坎特在精神上被彻底击垮的例子来揭示受难式英雄主义的特点及其衍生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索尔·贝娄作品里的大屠杀书写一直是创伤理论关注的热点。《塞姆勒先生的行星》以塞姆勒先生的视角见证了犹太人惨遭屠戮的真相。小说通过他恐惧地铁、坟墓等与大屠杀相关的意象,讲述了大屠杀对其受害者和见证者塞姆勒先生的精神戕害。大屠杀被历史湮没,其原因不仅在于德国纳粹法西斯当年的层层封锁和控制,还在于受害者和犹太人自身对该事件保持沉默。避免大屠杀悲剧再次发生既需要克服以暴制暴,又需要宽恕之心。医治受害者的创伤虽然有很多方法,但重建受害者的价值观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神州学人》2006,(6):12-13
美国 4月28日,驻美大使馆举行2005年度“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颁奖仪式。10名中国学子获得此项殊荣。驻美大使周文重,教育处公使衔参赞尤少忠出席仪式并为获奖者颁奖。  相似文献   

20.
《教育》2008,(10):7-7
9月10日,广西昭平县逸夫小学的教师为一年级新生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开笔礼”。 “开笔仪式”是中国传统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形式的称谓,俗称“破蒙”。在仪式上,180名学童在老师的指导下饶有兴趣地参加了“正衣冠”、“朱砂启智”、“击鼓鸣志”、“启蒙描红”、“茶敬亲师”、“诵读经典”等环节的活动,接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迈好学习第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