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到底有哪些性质 ?根据这些性质 ,在语文教育中又应该采用哪些相应的操作策略 ?本文拟对此作一探讨。一、语文的“工具性”与“实践”的教育策略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 ,工具性是语文的重要性质。为什么说语文具有工具性 ?因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标准》)。试想 ,如果离开了“语”和“文”,“交际”如何进行得了 ?既然语文是交际的工具 ,那么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就应该是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只有当言语能力发展了 ,“交际”方可成为可能。因为要“交际”,所以就一定要有“言语能力”。言语能力如何形成 ?靠“实践”…  相似文献   

2.
我十分赞同新课标在总体导向上作出的界定和规范。尤其是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观点,以及“语文素养”等提法,正是我多年来的主张。近些年来,在语文教育界,强调语言的,被称为“语言派”;偏重文学的,则被冠以“文学派”。据说,“语言派”的标志是“工具论”,“文学派”的主张是“人文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实际上就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也就是语言文字的工具性教学与人文、科学、思想、情感教育的统一。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学习积累,运用语言这一工具进行思想交流。但同时又通过对语文教材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文学熏陶。下面我就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实施“文道统一”的体会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4.
语文就是语文。学习语文就是为了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只是“语文课本”是由一篇篇文章组成的,而语言文字一旦按一定顺序排列组合成“文章”,就有了意思,所以“语文”就有了“人文性”。这个不说大家也明白。如果学习字典、词典能掌握母语,那就没有“文道”之争,也就没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回事了。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国语文教育大讨论中,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既是备受关注的一个热点,有“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有“工具性”与“人文性”之辩,更有“语文败给了英语’,之说,甚至还有“语文教学误尽苍生”的指责。  相似文献   

6.
“人文语文”是在人文主义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人文语文”本着语文教学以学生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不偏废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凸显语文教学的人文色彩,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使“工具派”“人文派”之争暂告一个段落。但实际上我们的语文课堂却常犯“极左”“极右”的毛病。很难达到二者的和谐统一。课改之前,大多偏向“工具性”,开口落实“双基”,闭口加强训练.动辄深透分析.自然遮掩了语文教学特有的灵光:课改后又偏向“人文性”,许多语文教师羞于谈知识,怯于说训练,转而高歌“情感、态度、价值观”,将语文教学搞得花样百出、神乎其神。失去语文学科最基本的特点。今天,语文课改进入一个反思的阶段,当我们在追寻二者和谐统一的发展进程中,难免又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百年母语教育史上,民国时期的“实用文”和“美术文”之争、建国后的文道之争、人文性和工具性之争具有同构性。母语课程内部未能实现学科细分,处于混沌之态,实用语言技能训练和国学文化教育都难以很好落实,重在诗意启蒙的“真文学”教育也严重扭曲。当前,应尽快推动我国母语课程分科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学术界呈百家争鸣的状态,而其中历经时间最长、争论最多的也就是对语文教育功能的探讨了。什么原因呢?因为语文教学是我们的母语教育,这就决定了其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价值,且这种功能和价值具有多层的复合性。学术界对此的争论主要就是在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孰轻孰重的问题。这种争论由来已久,上至古代有"文"与"道"之争,下至现代有"功利本位"与"人文本位"之争,其实后人之争,也就是历史上文道之争的延续。"功利本位"与"人文本位"的概念是四川省教育学会研究员纪大海先生根据论争者的意见提出的,其实也就是到底重工具性还是重人文性。纪先生认为,不论是功利本位论还是人文本位论,论者们都从各自审视问题的角度出发来认识语文教育的功能,各有其理,自成体系。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不足之处,就是他们都属于单功能论者,尽管他们都承认语文教育的多种功能,但他们往往又要在这种功能中起一个核心或基本功能。纪先生的观念是,语文教育绝不是单功能,而是复合功能,也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整合。笔者颇认同纪先生的观点,下面笔者将从语文教学中的一、环——作文教学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据笔者的观察、了解和分析,现代中学生作文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钟摆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不少的内耗与损失,新版课标搁置了语文课程性质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提出了“语用观”与“价值观”的并举,其实质只是表述上更清晰明了,要求上更有针对性,而本质没有太大突围。要预防新一轮“语用观”和“价值观”的钟摆,应进行文本价值观要素的分析和整合策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对于语文教学的丈道之争,需要运用“三维目标”的教学理念来平息,要把语文“三维目标”看作文道之争的“灭火剂”。本文关注“工具性”、“人文性”:谈如何让“三维”相互渗透,让“工具性”、“人文性”走向和谐及有关的教学评价、“人文性”的教学需要注意什么。  相似文献   

12.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 ,“人文性”是核心 ,两者相辅相成 ,不可机械割裂。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还存在一种舍本逐末的教学模式 ,即过多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训练 ,忽视了“人文性”教育。应将语文学习定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上 ,重植人文精神之根。为此 ,要达成以下三点共识 :一、语文的人文性再认识。二、人文文化是提高道德感、责任感的基础。三、以文悟道 ,悟道做人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可见,语文学科在教书育人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实施德育呢?《大纲》指出:“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辩证统一,要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笔者认为,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真正做到文道统一,有效地渗透德育,就要找准德育“点”,把好教育“度”,选好渗透“法”。  相似文献   

14.
2006年第五期《内蒙古教育》发表的《语文课改的六大追问》(下文简称《追问》)一文,提出了当前语文课改中容易发生误解的几个问题,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愿献诸同仁并与辛德才先生交流。一、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能分开吗?按照《追问》所言,现实的语文存在着人文性和工具性不好统一的问题,并且“工具说”和“人文说”的争论还在继续,因而强调“不能不引起重视”。而笔者以为,全面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语文教师教好语文课程的前提,但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绝不等于语文教学。“工具性”“、人文性”作为语文课程特点,原本就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5.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两大属性,是在教育教学中经常被提及的,也是学术争论的热点。“两性”之争关系一线语文教师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倾向。作为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笔者试图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思,论证现有的语文课堂在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前提之下更应该注重“工具性”。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揭示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固有的属性 ,它源于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传承文化的工具。可见 ,“工具性”只是指出了语文课程的外在意义和价值 ,其内在意义和价值在纯工具论的领地里是没有位置的。然而 ,语文不是外在于人的一种存在 ,人的表达、人的交际、人的思维、人的社会历史文化 ,都是与人的具体的生命活动紧紧相连的。因此 ,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 ,是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不仅要培养人的工具理性 ,还要培养人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7.
文以载道教以传道刘畅《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以文悟道”,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是语文课思想教育的特点。“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条基本原则,即语文教学和政治思想教育统一的...  相似文献   

18.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如何把“教书”与“育人”、“文”与“道”有机结合起来,这是语文教学“古老”而“崭新”的课题,也是倡导语文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教育,就是培养人。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担负着育人的重大责任,语文教师应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将德育无卢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达到“教文育人”的目的。怎样才能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渠道。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属性,它是决定语文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根本依据。我们只有认清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才能明确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全新的理念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科学阐述,解决了长期以来在语文课程性质问题上存在的文与道、思想性与工具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矛盾之争。事实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