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叙述人称问题新解余萍华叙述的人称问题,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见仁见智,各有所持。争论的焦点有二:一是什么是叙述人称即叙述人称的概念内涵和外延问题,另一个是有没有第二人称的问题。在众多的争论的意见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地位派”和“称谓派”的意见。孙移山...  相似文献   

2.
《再见了,亲人》节选自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关于本文的叙述人称问题,目前存在的普遍意见认为该文属第二叙述人称。其理由是,作者对文中的被叙述对象(大娘、小金花、大嫂)采用了第二人称“你”。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和《写作》两本书分别对“人称”和“叙述人称”做了如下定义:所谓“人称”是客观存在的称谓问题,指对人或事物起称代作用的某些名词或代词;所谓“叙述人称”就是指作者叙述的立足点、观察点,也可以说是指作者以什么身份,站在什  相似文献   

3.
有的课文大量出现“你”和“你们”,用“你怎样怎样”来叙述,因此有的教师就认为这是用“第二人称”写的。笔者觉得这种看法不对。文章只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叙述方法,不存在第二人称写的文章。与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并提的“第二人称”,实际上是语法上“人称代词”所使用的概念。而我们所说的用什么人称写的,指的是作者在一篇文章里所站的观察点和叙述时的立足点。如果说有第二人称写法,那就是作者站到读者的位置上去了,这岂不矛盾?所以不可能有“第二人称”的写法。其实,用“你怎样怎样”的方式叙述时,正是不出现的“我”在向“你”(…  相似文献   

4.
今年《写作》第三期发表的张春生同志的《试论叙述的人称》一文(下称张文),重新提出了写作基础理论中悬而未决的问题——有无第二人称的叙述。张文认为“所谓叙述的人称,是指叙述主体的立足点或观察点”,“第二人称的叙述是不存在的”,并否定了“人称问题其实是个‘称谓’问题”的提法。我们暂且把目前存在的这两种见解简称为“立足点”说与“称谓”说。笔者认为,这两种见解均未准确揭示出“叙述的人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如何界定这一概念有  相似文献   

5.
教学《听听那冷雨》时,不少学生问:“这篇课文的叙述人称为第几人称?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这是一个费思量颇难答的问题。首先,这篇文章的“人称”不该称“叙述人称”。《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抒情散文。其写作的基本思路是:即景—联想—抒情。其中最关键、最主要的是抒情。无情怎会即此景?有情方能生联想。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抒情。尽管文中对“雨”的描写,从表达方式看,可归属大分类的“叙述”,但《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抒情散文,而不是一篇叙事散文,因此,该文的人称不可谓“叙述人称”,而应该称之为“抒情主体人称”。那到底是第几人称?第…  相似文献   

6.
“视点”本来是绘画术语,说的是画家视线的出发点。借用在文学上,则指的是叙事文学中作家叙述故事的角度,也称叙述角或叙事角,即看作家以什么身份充当故事叙述人,从什么角度叙述故事。换句话说,也就是看故事是由谁讲的,故事里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或者是谁想的。视点和叙述人称有密切的联系,但不是一个问题,它有比叙述人称更深一层的意义和作用。创作中一定视点的选择关系着作家总体的艺术构思。由于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常常会有不向的看法和感受,选择什么人进行叙述,自然会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与感情基调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一点在叙事文学的小说创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但视点问题并非为小说所独有,它乃是一切叙事文学带普遍性的一个写作问题。 一般可将视点分为内视点和外视点。外视点指作者以一种置身事外的态度从旁叙述,作  相似文献   

7.
开始写作文前,必须选择作文的“人称”。什么是人称呀?就是“我、你、他”三个代词。我们写作文少不了这三个代词。“我”是第一人称,“你”是第二人称,“他”是第三人称。  相似文献   

8.
(一)作家拿起笔写小说时,首先碰到的问题是由谁来讲述这个故事,是他自己呢,还作品中的人物?如果请人物进述,又以哪一位最为合适?作家不同的选择,便产生了对人物、事件乃至环境的不同观察点,或称叙述角度,这一展现大千世界的特殊位置,就是小说的视角。视角与通常所说的叙述人称有相同之处,它们都关系到确定叙述人的问题。但是,从创作角度看,人称的选择并没有使问题得到解决,比如第一人称叙述方式,这个“我”究竟是谁?作品中有若  相似文献   

9.
有没有第二人称叙述 ,这是学术界现在还在争论的一个问题。本文对否定第二人称叙述的立论依据“叙述的人称问题实质上是叙述的立足点”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并论述了第二人称叙述的特点和优点  相似文献   

10.
《金锁记》存在三重叙述,即三人称叙述、三人称叙述中的叙述和复数一人称叙述。通过三重叙述,作者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旧女性如何从被囚到自囚进而囚人的历程,并在这样一种三重叙述中完成一种“苍凉的启示”,即女性解放之门敞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高考小说文本阅读频繁涉及对叙述学理论的考查,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知识点的考查难度不断提升。在“双新”背景下,对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然而长期的“以考定教”教学模式致使学生思维僵化,认知模式固化。因而,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笔者将从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知识点在高考中考查的“常”与“变”出发,尝试探究深化该知识点教考衔接的教学途径。  相似文献   

12.
关于第二人称是否存在的争论 ,实际源于对人称概念界定的分歧 ,也就是以“观察点”为人称本质 ,还是以“称谓”作为人称标志的问题。其实“观察点”和“称谓”在研究文学作品时各有自己的功能用途 ,也有各自的适用范围。鉴于此 ,我们应该首先对人称的概念加以界定 ,然后使“观察点”和“称谓”各得其所  相似文献   

13.
所谓问答题就是针对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提出的问题。往往是以“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提问方式,要求用语言叙述或借助公式配以文字运算或利用图示加以解答。  相似文献   

14.
一、文中的“我”是不是作者自己? 对于这个问题,有的老师认为应该是作者,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清写作中的叙述人称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叙述是写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表述方法,也是文学创作最基本的方式。如何帮助学生提升叙述的能力?“叙述角度”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充分运用叙述角度中的“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各自的作用以及两者紧密融合、泾渭分明等关系,可以改变学生作品叙述缺乏生命力的现象,改变叙述能力停滞不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课堂提问是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不同的提问形式可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一般有以下四种形式。 1.直叙式提问直叙式提问,就是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学生口头叙述回答。例如,在“分数”教学中可以提出:“什么叫分数?”“什么叫真分数?”“什么叫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分数加、减运算的法则是什么?”等问题。这种提问形式能检查和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训练学生对定义、法则、公  相似文献   

17.
周岳 《现代语文》2006,(7):109-110
每次教学《听听那冷雨》,都有不少学生问道:“这篇课的叙述人称为第几人称?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看来,这真是一个颇费思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人称是指作者从什么角度,以什么口吻、身份向读者叙述事件的经过和人物的经历。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第一人称,作者以  相似文献   

19.
正叙述人称的变化在写作中十分重要,选用叙述的人称,就是选择立足点、观察点,就是选择叙述的视角。那么如何运用叙述人称呢?技巧一:"我"是叙述的主角【名家选段】我站在榆树下,是个小跟班,眯起眼睛仰着脸儿,身边一只大荆条筐。榆钱儿生吃很甜,越嚼越香。丫姑折断几枝扔下来,边叫我的小名儿边说:"先喂饱你!"我接住这几大串榆钱儿,盘膝坐在树下吃起来,丫姑在树上也大把大把地揉进嘴里。我们捋满一大筐,  相似文献   

20.
开滦集团被誉为“劳模摇篮”,自建国以来涌现出7944名劳动模范,在开滦425册功劳簿上记录了各级劳模事迹112928件。人称开滦的企业文化就是“劳模文化”。开滦集团新任董事长、党委书记张文学说:“开滦的‘劳模文化’是最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是一种‘领军文化’,开滦的劳模精神就是‘特别能战斗’的精神,这就是开滦的‘魂’,有了这个‘魂’,什么时期的什么困难都能踩在脚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