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论积贮疏》(见高中语文第四册)的有关通假字、异体字的几条注释,提几点商榷意见。一、“畜积足恃”的“畜”,课本注为通“蓄”,值得商榷。辨别古文中是否用了通假字,应以文理是否通顺为依据;而要断定文理是否通顺,则必须对字的本义、引申义和通假义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如果不了解字的本义或只了解它的某个意义,以此去判断是否用了通假字,往往会将本字误为借字。“畜chù”,本义是受人饲养的禽兽;引申义是积储,例如:《礼记·月令》:“务畜菜”。“蓄xù”的本义与“畜”的引申义相同,例如:《诗经·邶风·谷风》:“我有旨蓄,亦以御冬”。由此可见,“畜”是“蓄”的同义词(二者词义有重合的地方),绝非通假字。二、“今殴民而归之农的”“殴”,课本注为通  相似文献   

2.
通过考释,指出吴金华先生《〈宋书〉校点续议》所引《宋书·恩俸·王道隆传》“道隆忽召镇军将军刘动于石头”之“忽”字,并不悖于义理,不必看作“急”之形讹;逯钦立先生《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中“长子生时陶三十五岁”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汉语大词典》对“约指”之释义、引例,都有不当之处。  相似文献   

3.
近日翻阅旧刊物,偶见《语文教学通讯》八○年第六期发表的《对<论积贮疏>几点注释的质疑》一文,细读之后,认为文中所提几点“质疑”是值得商榷的。一、关于“畜”字文章认为,课本把“畜”注释为通“蓄”是错误的,是“绝非通假字”。我的看法恰恰相反,认为课本的注释是正确的。查《说文》:“畜,田畜也。”《玉篇》:“畜,从兹。兹,益也。”《韵会》将“畜”作“稸”。“畜”字古文为“兽”。《说文》:“兽,(?)也,象耳头足,厹地之形。古文兽,下从厹,凡兽之属,皆从兽,许救反。”《经典释  相似文献   

4.
温志权 《学语文》2005,(2):45-45
某字“同”某字,某字“通”某字。是古书注解中常用的术语。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烛之武退秦师》注解里。针对“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句,有“共,通‘供’”之注。对该字注解用“通”的还有: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二版)。然他书该文此字注解里。又有“共,同‘供’”之注。如:《古代汉语教程》(张世禄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二版);  相似文献   

5.
荆贵生主编《古代汉语》中存在数量众多的“某通某”的注释,即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通假字。这些“某通某”注释中的大部分都是符合古文通假的原则的,应属于通假字,但也有一部分值得进一步商榷。通过与王力《同源字典》。古书中的注解及其他辞书的考查比较分析,我们认为这些“某通某”的情况中有些应属于同源字,有的属于并体字,还有一些属于误释。  相似文献   

6.
李白《望庐山瀑布》(其二)中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是历来传诵不绝的名句,但一直以来对“挂前川”理解却存在着巨大分歧。目前较为通行的释义不仅语义难通,而且于理不符,因此,这些解释几乎都难以让人真正体味到千古名诗的无穷魅力。本文通过分析,以为诗中的“川”字应是“山”字。认识到“川”是“山”的错讹,还以“挂前山”的原貌,积之已久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7.
《史记》并非训治学专著,但具有很高的训估价值,对我国传统的训治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通古今之异言是训治学的主要内容。陈遇《东塾读书记》:“伤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在先秦时代,《诗》、《书》等六经是土大夫的普通读物,不必多加训解。孟何引用《诗》、《书),只是偶然对个别的古字古语加了解释,如“沿水者,洪水也”;“畜君者,好君好/苟况弓【《诗、《书》,只是附上“此之谓也”一句,用以证明自己的理论。《左传》、《国语》引用《诗经》,是出于“赋诗言志”的外交需要,从不在字…  相似文献   

8.
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三个互不包容的术语。但由于历来学界时其界说不清。以至于今仍纠缠不清。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因出自多人之手,文选注释“某,通某”中。误将一些古今字、异体字,说成是通假字;有些字本有其义或可引中出其义的。也滥注为通某字,而有些实为通假字的却又当注未注;有些某通某或与常用词、通论的论述相互矛盾,或注释前后不能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9.
释"卸"     
“卸”的近现代常用义是把东西去掉或拿下来。许慎《说文》中说:“卸,舍车解马也。”但在汉代以前的文献中未见有用“卸”字表示这个意义的。通过考证发现表示这个意义的古用“发”、“税”、“说”等字,这是古代方言的差别,后通言“写”应是“卸”的假借字。我们现在能找到的最早的文献材料是在东汉,但与许慎所说的本义不同,因此我们认为《说文》中的“卸”字是后人加进去的。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公认:“势”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个独特范畴,“是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范畴”。但是,最早把“势”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提出来的是谁?《老子》一书中究竟有没有“势”字?如果有,应当怎样理解它的涵义和它所指涉的思想?这些问题,却长时间以来一直令研究者们感到困惑,迄今未能作出确有说服力的回答.本文拟就这几个问题谈谈我们的思考. 一据自西汉河上公以来的传世诸通行本,《老子》第五十一章全文是: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  相似文献   

11.
从句法、语义、语用的角度分析了《马氏通》中表偏次的“之”字在古汉语句子中的参否问题及其语法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释"廷"     
郭莉琳 《绥化学院学报》2007,27(3):F0003-F0003
《说文解字·廴部》:“廴,长行也。从彳引之。”段玉裁注:“引长之也。”“从廴之属皆从廴。”从廴之字多与“长行”义有关,如“延”,本义为“长行”,后引申为长、伸长等义。《玉篇·廴部》:“行也。”其义为长行、长。  相似文献   

13.
李杰 《文教资料》2011,(35):26-28
本文以《通制条格》为考察对象,探讨助词“将”字的语法意义和语用功能,以及与“了”的兴替关系。助词“将”字在《通制条格》中主要表动态,在公文的常用语组合中叙述已经发生过的事件,在一些“动+将+趋”结构中已经出现了“动+了+趋”的兴替,助词“将”字在元代的发展没有停滞。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课本,对于某些文言单字进行诠释时,有标明为“通×”或者“同×”的。如《论积贮疏》中,“罢,通疲”、“畮,同亩”等等即是。既然有“通”、“同”之分,这里就应该有意义上的区别。我认为,“通×”,是标明着单字的通假意义,而“同×”,则一般当为古今字或异体字。课本里许多注是体现了这种“通”、“同”的区别的。可是,在很多情况下,课本往往不是按这种区别来加注,致使“通”、“同”弄得十分混乱。好些教师据此也就不加分别地只是一律地讲“通假”了。比如,《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课本注为“蚤同早”。其  相似文献   

15.
《师说》中有“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句.课本给其中“通”加注曰:“通:普遍。”不知所持何据?“习”字未注。“通习”的传统译法是“普遍学习”。我认为这样的解释是值得商榷的。“通”是—个多义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收有它十二个义项,却没有“普遍”的意思.笔者  相似文献   

16.
“畜民”一词出自《尚书·盘庚》“汝共作我畜民”。范文澜先生认为:“畜民是说民贱同牲畜”(《中国通史》第一册第47页,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郭沫若先生说:“‘畜民’是奴隶主污蔑奴隶大众的称呼”(《中国史稿》第一册第173页.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要之,两说均认为“吝民”就是象牲畜一样的奴隶。当然,“畜”字是可训为“牲畜”之畜的。如《左传》僖公十九年:“古者六畜不相为用”中的  相似文献   

17.
《鸿门宴》里有“生彘肩”句,对于句中“生”字的解释,历来说法不一。余行达释“生”为“全”字之误;梁溪苓则认为是半生不熟;蔡伯仁解“生”与“胜”同,可解为“又肥又香”;《实用古汉语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版)860页:“生的,与‘熟’相对。《史记·项羽本纪》:‘则与一生彘肩。’”(左右就给了他一只生的猪腿)高中语文教材《鸿门宴》一文将“生彘肩”释为“故意用生彘肩试樊哙”,  相似文献   

18.
《说文》古文"甲"释义献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解字》古文“甲”的释义有两种传承体系。两种体系的共通之处在于都赞成“成于木”,都出现“始”、“见”、“成”三个标示事物发展阶段的动词,以这一共通之处和“十”乃“甲”之假借的既有论断为前提,从汉字实际书写的角度出发,论证对《说文解字》古文“甲”的解释中“千”字为“屮”字之讹误,从而得出《说文解字》中古文“甲”的释义实为“始于十(甲),见于屮,成于木之象”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许嘉璐先生在解释“陈灵公通于夏征舒之家”的“家”时说:“指夏征舒之妻”。这样解释是不正确的,和陈灵公、公孙宁仪行父私通的应是夏征舒的母亲夏姬,而不是他的妻子。这可从“家”字的字义、众多的译和原证之。  相似文献   

20.
说“皆通”     
说“皆通”上海市嘉定区工业学校张志达韩愈《师说》:“李氏子蟠,年十六,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其中的“通”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中专各类专业通用教材《语文》第一册均注作“普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