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颗闪耀夺目的明珠,其中流淌的“风骨”观念是最重要的创作理念之一。唐之前,“风骨”的含义经历了一个从描写自然事物到展现人物品格再到评价文学风格的发展过程。初唐至盛唐时期,“风骨”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魏征对齐梁诗风的纠正,为“风骨”声律论的提出做出铺垫;初唐四杰的诗歌提倡刚健骨气,开“风骨”先声;陈子昂标举了唐诗“风骨”的明确方向,对于“风骨”诗学观的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唐朝诗歌“风骨”理论的梳理和归纳,对于理解当时诗歌的艺术特征、审美情趣和创作方式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倡导者。他论诗主张“兴寄”、“风骨”。所谓“风骨”是指文学作品所创造的艺术美的本质特征。“兴寄”要求言志充实深沉。“风骨”与“兴寄”的提出,既扫荡了初唐形式主义诗风,也为唐代诗歌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当时无疑是具有开创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风骨”论是刘勰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心雕龙》中,刘勰不仅撰《风骨》专篇,论述了对“风骨”的创作要求,而且还把“风骨”的思想贯穿于文体论和作家论。在《明诗》篇中,他批评晋代诗歌“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在《诠赋》篇中,他反对“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的不良文风。在《檄移》篇中,他称赞“陈琳之《檄豫州》,壮有骨”,并提出为文要“植义扬辞,务在刚健”;在评论作家作品时,刘勰也十分重视“风骨”。他称赞(?)安诗歌“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时序》),批评陆机的创作“瘦辞弗剪,颇累文骨”(《议对》),赞扬刘昆诗歌“雅壮而多风”(《才略》),等等。可见,“风骨”  相似文献   

4.
王新民在写诗的同时,注意自身的诗歌理论建设,他提出的“风骨”和“灵魂”是他诗歌理论的核心内容。在他的诗论中,“风骨”和“灵魂”不仅涉及到诗及诗人的内在修养,不仅涉及到诗的社会价值取向,而且也涉及到诗的语言等形式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声律风骨始备” ,即盛唐诗歌最重要之特征。四杰四友为唐代诗歌蓬勃发展之前奏。陈子昂高举反齐梁轻艳、复汉魏风骨大旗。张说和张九龄继承陈子昂。盛唐诗有山水诗和边塞诗两大流派。李白与杜甫承前启后形成风骨特征 ,将唐代诗歌推至艺术之巅。“永明体”平仄格律已初具雏形。“宫体诗”推动律诗形成。上官仪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唐玄宗倡导“文章革旧新”、重视声律。政通人和、国泰民安。诗人思想空前解放、创作领域空前广阔。  相似文献   

6.
“风骨”论是刘勰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心雕龙》中,刘勰不仅撰《风骨》专篇,论述了对“风骨”的创作要求,而且还把“风骨”的思想贯穿于文体论和作家论。在《明诗》篇中,他批评晋代诗歌“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在《诠赋》篇中,他反对“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的不良文风。在《檄移》篇中,他称赞“陈琳之《檄豫州》,壮有骨”,并提出为文要“植义扬辞,务在刚健”;在评论作家作品时,刘勰也十分重视“风骨”。他称赞建安诗歌“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时序》),批评陆机的创作“瘦辞弗  相似文献   

7.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前驱者。他高唱“汉魏风骨” ,反齐梁 ,复汉魏。在诗歌内容上要求抒发真实情怀 ,关心社会现实 ;在形式上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继承风骨而不守旧 ,接受声律而不拘泥 ,并且在创作上 ,也努力实践自己的革新主张、创造风骨、声律兼备的新诗体  相似文献   

8.
整体把握 1.教材解读 “盛唐诗歌专题”选了盛唐时的6首诗来具体展示盛唐诗歌昂扬雄浑、阔大恢弘的意境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前驱,他高唱“汉魏风骨”,反齐梁,复汉魏,在诗歌内容上要求抒发真实情怀,关心社会现实;在形式上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风,继承风骨而不守旧,接受声律而不拘泥,并且在创作上,也努力实践自己的革新主张,创造风骨,声律兼备的新诗体。  相似文献   

10.
诗如其人 ,解读文本是解读诗人的最好途径 ,因为这是他诗化人格的证明 ,完美理念的体现 ,人格的力量是周培礼的诗歌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从意象、情性、风骨、境界四个方面分析周培礼诗歌“一片冰心在玉壶”的人格力量 ,同时也探讨了周培礼诗歌“古典又现代”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1.
钟嵘《诗品》是古代诗歌理论的丰碑,它对推动诗歌创作健康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为后世诗歌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把“风骨”提高到诗歌成败的核心地位,有力地继承并发扬了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对后世的诗歌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论李白的诗歌美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是站在唐代诗坛的峰巅,彪炳千秋的浪漫主义大师。研究李白诗歌创作的美学观,不但可以准确地把握住他鲜明的艺术个性,加深对其作品的认识,而且可以借此窥见当时诗坛上的时代精神,有助于对唐诗兴盛之因的研究。李白一生没有留下诗歌理论的专著,他的诗歌美学观点主要融汇在他震古烁今的作品中。要探讨和评价李白的美学思想,就不能不结合他伟大的创作实践和不朽的艺术成就,唯其如此,才能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力主清新刚健的风骨美 初唐时代,天下大治,国力鼎盛,社会呈现出一股蓬勃向上的力量。在诗歌方面,当时还泛滥在诗坛上的齐梁形式主义的颓波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诗歌革新成了历史的必然。陈子昂应时而起,高张复古旗帜,标榜汉魏风骨,横制积弊;李白更以风骨为诗歌的审美原则,力主诗歌清新刚健的风骨美。李白对风骨的倡导,取决于他恢宏高远的政治抱负和独立不迁的傲岸性格。这位耿介诗人,自称“天为容,地为貌,不屈己,不干人,巢、由以来,一人而已。”他的政治抱负是“卷其丹书,匣其瑶瑟,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正因为此,他把诗歌的美学价值和社会功利作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主张诗歌要有民族风味。所谓“风味”,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风骨”、“风力”、“风骨格力”等范畴的内涵有紧密的联系,是指诗人内在的情感意志通过语言体式、艺术表现手法等外在艺术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具有审美感染力的艺术特色,即诗文的独特风格所带来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毛泽东诗词富有民族风味,所以赢得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言:“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严丹丘认为“既多兴象,复备风骨”的盛唐诗歌其妙处旨在“兴趣”,其“兴趣”笔法追求浑成深厚、含蓄悠远的诗学境界。撷取盛唐诗歌中的五首经典吟唱,从“兴趣”的角度品味其间的“味外之旨”与“韵外之致”。  相似文献   

15.
自刘勰《风骨》篇中提出的"风骨"的理论之后,初唐诗人陈子昂大力提倡"汉魏风骨",反对"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齐梁颓靡诗风;盛唐时期,李白"雄浑"、"劲健"、"豪放"的诗歌和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又对"风骨"理论加以阐释。总之,唐代诗人始终推崇风骨,初唐重刚健、盛唐重气质,构成了初盛唐时期风骨诗论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6.
“苏报案”中章太炎和邹容借《苏报》向清政府的统治发起挑战,事件发生后文人普遍吟咏,文字的力量催生出群体效应。围绕章、邹入狱,沈荩被杀,邹容牺牲等子事件产生了许多诗歌,这些诗歌成为诗歌史上的重要篇章。此后革命派诗歌更加注重诗歌的情性,不断学习魏晋诗歌的风骨,革命也成为一种思潮。“苏报案”事件成为诗歌史演进的推动力,诗歌借助报刊广泛传播影响了事件的演变发展,事件引发的思想风潮也促进了近代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风骨"是其主脉之一。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诠释着对"风骨"的实践,且文论家们在总结"风骨"之时,更以它来指导后世的文学创作。初盛唐诗人于孜孜探索中形成了以"风骨"为核心的文学理论建构,此时期的诗歌便是"风骨"的完美体现。文章以"风骨"为主线,从"风骨"的释名与溯源,初盛唐的"风骨"理论,唐代诗坛的"风骨"表现三个方面系统地展示盛唐诗歌形成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8.
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并没有确切地给出“风骨”的定义,而是从“风骨”与“风”、“骨”的关系,以及“风骨”与“气”、“力”、“采”的关系中阐明了“风骨”的特质。本文认为对“风骨”这样有鲜活生命力的古文论术语,不能简单地以逻辑归纳的方式去定义,只能对其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19.
吴静 《华章》2011,(12)
诗歌作品应当达成形式与精神的统一,在描写与表意的进程中寻求高度契合.本文认为,曹植诗歌在此方面处于较高的水平,其意象与个人风骨达成了完美的交融.这种交融既折射出诗人映宕起伏的命运脉络,也暗示了艺术创作与精神理念之间的融和关系.文中分析了曹植诗歌风骨与现实环境的联系,并对意象与风骨的交融形态做出了梳理.  相似文献   

20.
唐初诗坛弥漫着齐梁余风,诗歌内容空虚而贫乏,形式上片面讲究词藻、对偶、声律,风格柔靡不振。陈子昂则是有意识地扫除六朝以来绮靡之风,标榜“风雅比兴”、“汉魏风骨”的传统,在复古中实现革新的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