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华的《兄弟》描写了“文革”时代宋凡平与李兰的爱情和改革开放时代宋钢、李光头和林红之间的爱情故事,两个爱情故事都以悲剧结局;这也是时代的悲剧。作家的笔触直指时代社会的变迁本相,折射出最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现实对个体命运的忽视与巨大冲击。兄弟爱情悲剧的道德力量,引起人们思考爱情的本质、时代的伦理缺失,呼唤和谐中国的道德回归。  相似文献   

2.
余华小说充满了死亡、暴力与血腥,这是他解读这个世界的语码。传统的余华解读中偏重定论为余华受西方存在主义影响才有了小说中的这种意象。本文则站在他特定的时代高度、固有的人生经历及性格特点之上,认为余华通过对死亡、暴力与血腥的解读反映了一种形而上的生存困境,表达了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呼唤与渴望,在冷静面对死亡、暴力与血腥之后,他开始变得乐观,对人性的认识开始有了一定的转变,一种生存的坚韧与人性的成熟跃然纸上,也是余华“绝望之后的反抗”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3.
血的意象在20世纪中国小说中具有非凡意义,铭记着时代风雨中民族的命运与生命的历程;余华的小说是当代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该文试图从余华小说中血的意象切入,分析其意象模式及内在律动,揭示其丰富复杂的文化内涵,探讨血的意象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鉴于上世纪80年代的学者对于影响青少年的存在主义普遍持批判和否定态度,本文希望立足当下,浅析存在主义中的“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谬的”等核心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前期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从大学生对自我认知和对社会认知两大板块设置题目。题目均包含存在主义的某项核心思想,题目内容则源于学生熟悉的社会现象。最终通过信息整合及具体分析得到新成果,即存在主义这种哲学思想确实已经对90后大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对存在主义有取有舍,取舍间充分体现了90后大学生思想的成熟与理性。  相似文献   

5.
毛毳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22(2):128-132,136
血的意象在20世纪中国小说中具有非凡意义,铭记着时代风雨中民族的命运与生命的历程;余华的小说是当代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该文试图从余华小说中血的意象切入,分析其意象模式及内在律动,揭示其丰富复杂的文化内涵,探讨血的意象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社会的巨大变化,对人们传统的观念、生存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因而当今人们普遍地感受到生活的重压,并产生了无奈、迷蒙与绝望。作家余华用《活着》给予芸芸众生体恤、安抚、关怀与爱。他指出“苦难是生活的意义”,“人”本来是渺小的,不仅受着社会、自然的制约,还受着命运的摆布,因而自然生命是“柔弱”的,但“柔弱”的自然生命是“人”的一切的意义之源与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是对生命的持守与执着。他呼吁人们面对生活的苦难时,应该能忍耐、坚强地“活着”,从而实现人的“社会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7.
吕伟 《现代语文》2007,(11):57-57
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余华以一种冷静的笔调描写苦难,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人性的残酷与存在的荒谬。存在主义哲学对余华的作品在精神内核和思想领域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父权视野下女性的声音——论余华小说中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小说以其先锋性独领当代文坛风骚,然而研读其文本,却发现,透过余华的意识深处浸淫着某些传统观念的深深积淀,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父权文化思想。文章试以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为依托来解读余华父权文化意识,由于余华在其小说里经常以男性的视点叙事,所以在其文本中呈现出很强的父权文化意识,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父权意识思维下,女性是完全畸形的;二是父权文化烛照下,女性呈现失语的状态。总之,在余华的小说中,女性难逃被看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存在主义的兴起“存在主义”这个词英文是“Existentialism",是从德文“Existenz Philosophic”(“存在哲学”)翻译来的。作为哲学的存在主义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德国产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尤其在战后,先在德国,而后在美国、拉丁美洲国家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广泛传播,形成了一股引起社会各阶层强烈反应的思想运动。存在主义运动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一直关注着知识分子的命运,特别是那些在辛亥革命或五四运动中受过时代新思想洗礼的知识分子,《伤逝》这部小说中主人公是当时社会知识分子形象的典型代表.柔石受鲁迅先生的影响,写出一部知识分子题材作品《二月》.这两部小说中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她们面对封建社会的重压,依然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也曾奋起抗争,但是当她们面对社会的强大压力时就败下阵来,彷徨于“歧路”与“穷途”,最终让自己走投无路.  相似文献   

11.
杨谢 《华章》2011,(25)
余华“十年磨一剑”的长篇新作《兄弟》,仍然继续保持着他独特的写作风格,运用他一贯的残酷与血腥的死亡叙述视角以及汪洋恣肆的暴力话语.文章从欲望、悲情两个方面论述余华在《兄弟》中的叙述,以此揭示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2.
夏洛蒂·勃朗特和庐隐为各自时代的女权运动领军人物,勾画出各自时代一系列的“叛女”画廊人物。成为女性命运的叙述者和自由的探索者。两人笔下的女主人公的精神自由领悟和心灵解放蜕变之旅充满了化蛹为蝶之痛之美,呈现出诸多的存在主义思想要义。不同的时代环境、文学思潮和个性气质决定夏洛蒂和庐隐作品中对“存在”体悟的差异,体现在其创作风格上。  相似文献   

13.
余华是当代文坛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其创作风格多变,深受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本文纵向梳理余华小说的主题内容,将其分为“人性恶”、温情“苦难”和“怪诞夸张”三个阶段,通过对其典型作品的分析,发现在余华小说纷繁芜杂风格巨变的叙述形式下,始终不变的是作者对人生命运问题的深深思考,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执若守望。  相似文献   

14.
电子传媒语境中文学的困境与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时代的进步的标志之一就是技术手段的进步,技术手段的进步都会对其文化及其艺术的发展和变化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在技术取得了社会进步“独立变数”的时代,占住了主导地位的电子传媒技术将会对现代的文学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文学在社会中的命运将会是如何呢!本文把文学放在现代电子传媒技术语境中,来探讨在现代的历史语境中,文学的前景与命运!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剧烈变动、传统步步解体的时代,往往会产生一些站在两个社会或两个时代边缘的痛苦心灵,继法国文学中的“世纪儿”形象、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我们发现美国文学中有独特的“逃避者”形象,《飘》中的卫希礼是其典型代表,他的形象特质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映现了南北战争时期南方传统文化精神的本质因素,而且集中反映了美国社会的精神文化冲突,传达了变化万千的美国社会既蕴藏着无限生机同时又令人痛苦和困惑的时代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6.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不仅从性别、种族、文化冲突等角度探讨了黑白两种文化的矛盾,而且在哲学视角上体现了萨特式存在主义中“自欺”理论和“他者”理论。作品阐释了个体不同的选择行为会造成不同的命运结局,流露出莫里森对人类(尤其是黑人)生存环境和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余华的先锋小说是中国先锋小说的巅峰之作。先锋与传统看似两个相悖世界,其实不然。我们试从余华小说所表达的“性恶论”与“神秘主义”中探寻传统性在余华小说中所具有的无处不在的蔓延性和无孔不入的穿透性。余华的小说创作之路正是他反抗传统又皈依传统的创作之路。  相似文献   

18.
萨特作为一位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拥有“二十世纪人类的良心”之称,其存在主义哲学对于思想界和学术界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世界是荒诞的”是其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本论文便从萨特早期的作品《恶心》着手,就恶心的来源、恶心产生的深层原因和恶心的出路三方面,对他眼中荒诞的世界进行一个深度的挖掘阐释和解构还原.  相似文献   

19.
存在主义作为现代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潮的重要代表,产生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一种“危机哲学”,其思想内涵中既有合理、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片面的因素。它在中国的流传历经一个世纪,走过了由“微”到“著”,再到“弱”的过程,以“自由观”为核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大江的代表作《个人的体验》描写了人生的悲剧性以及对其的超越,刻画了“生存的荒诞感、存在的虚无和人类对命运的抗争”,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受到了萨特存在主义的影响,同时又广泛吸收日本的文学精神而加以超越,形成了他独特的“日本存在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