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闽南是多神信仰的地区。从神的来源上可分为三类:一是土著居民(闽越族)自然崇拜的遗留(如山神等);二是中原汉族自晋代以来南下时形成的特定信仰(如祖先神);三是外来神崇拜(如佛祖神)隋唐时大批汉人南移,到宋时社会生活逐渐安定,福建地区的造神运动随之兴起。习俗中开山祖被视为保护神加以崇拜,移民社会的特定因素使祖先神较其他神灵更为神圣,信仰更为持久。本文试以闽南曾普遍信仰的“开漳圣王”陈元光为例,探讨其本来面目,剖析其由祖先英雄演化为地方区域神明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
对于《九歌·河伯》一篇所祀是否为黄河之神 ,楚辞学界尚有争议。这一问题关系到对《九歌》神灵身份及性质的认识。本文从“河伯”在先秦典籍的记载及《九歌·河伯》篇本文的内证证明 ,《河伯》一篇所祭确为黄河之神 ,而非南楚水神。文中对“楚不祀河”而《九歌》却祭黄河之神的矛盾也结合研究界的探讨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3.
彭建红 《语文知识》2006,(12):20-20
社是土地神。相传社神名叫句龙.是水神共工的儿子,因为能平九土,被黄帝选中做了土官,官名后土,掌土地与农业之事。《礼记·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日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又《礼记·月令》:“择元日,命民社。”郑玄注:“社.后土也,使民祀焉,神其农业也。”  相似文献   

4.
孝道文化在民间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赣西北湘赣边民众的杨孝仙信仰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赣西北湘赣边的孝仙信仰辐射于两省、4市、6县范围,以浏阳县城为孝仙信仰的核心区域。孝仙信仰对象经历了从人鬼、到民间孝仙、到淫祀邪神、到孝子之神、到政府典祀正神、最后回归民间孝仙的不同形态与发展阶段。明清以来地方政府对民间孝仙信仰进行了或禁止或改造或毁庙或纳入正祀的种种干预,然其民间信仰本质没有变化。孝仙信仰以一定的活动形式为载体,其古今活动内容存在较大差异,如古代重视孝道,现代强调神奇疗效。赣西北孝仙信仰呈现三个方面特色:以弘扬民间的孝道精神为主题、反映高危产业区民众对平安健康的期盼、与赣西北客家分布区有一定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5.
山西上党地区有着独特的曲曲人文传统,其戏曲艺人大体分为乐户艺人和上党梆子艺人两类,分别负责供撰演出和搬演大戏,他们职司有异,传统不一,敬奉的行业神也不尽相同,乐户艺术人崇祀的行业神主要有咽喉神,白剧神和律音祖师,而上常梆子艺人主要崇祀老郎神,没大小老爷。由于年湮日久,当地关于戏神的传说产生了种种误解,这种现象对于我们全面而准确地解读上党地区戏曲文化的深厚传统和独特内涵非常不利,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上党戏神作了初步的分类研究,并对其误解进行了辨证。  相似文献   

6.
制度化的宗教(如佛、道教)与非制度化的民间信仰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密切关系.通过梳理方志、笔记小说等福建地方文献,考察清水祖师等福建地区佛教俗神的崇拜情况,说明制度化宗教与民间信仰融合的三种形式:其一,僧人是神明的重要来源;其二,佛教俗神的功能世俗化;其三,僧人参与民间信仰活动.  相似文献   

7.
谢祐神是唐宋时期福建造神活动中形成的神明,谢祐神信仰是闽西北客家重要的民间信仰。福建造神活动具有中原汉人移民的民众基础和精神需求,宋代道教和佛教的兴盛以及朝廷尊佛崇道的文化政策也为福建造神运动提供了文化和政治空间,对淫祀的治理和理学的兴起更对民间信仰起指导作用。在造神和民间信仰中也可以看到客家意象文化心理与道象文化心理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巫祀活动长期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解析巫祀活动关健在于研究其所透出的一系列民俗信息、民俗信息变化、民俗机制,从而揭示出巫祀娱神也娱人,成为科学近亲、艺术之母这一人类文化“活化石”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经历了由历史人物进入神灵谱系的过程。明代以前在国家正祀中的边缘状态与进退的反复,以及明清以来沉降民间的地方化表达,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的政治策略和地方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正史中关于孙膑记载的简略,为后世留下了巨大想象空间。孙膑的神奇经历与非凡军事才华,是其得以神化的基础。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良臣择主而事”的战国时期社会观念,与自身的残疾特征,以及难言善终的结局,是导致官方叙事对其多元评价的主要原因,并最终使其在国家正祀中撤废。在地方祠神信仰中,不仅体现出国家礼仪自上而下的渗透与推行,更是地方精英迎合国家大一统观念的主动援引并化为己用。山东潍北瓦城大庙的神主更替与“孙膑封地说”的在地化进程,有助于推进对国家正祀传统与地方化发展之间关系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0.
一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素以勤劳勇敢著称于世。其历史悠久,文化渊远。瑶民每年都要定期举行“调盘王”的隆重祭祀仪式,唱《盘王歌》,跳长鼓舞。 这一仪式是瑶族聚居地区盛大的节日,淋漓尽致地展现他们古老的民族风情。* 永州是瑶族聚居的地区,而江华、江永又是该地区瑶民最多的县份。世居江华、江永的瑶民每年十月照例开展“调盘王”的活动。“调盘王”或称“跳盘王”,实为“祭盘王”,祀主为其族源始祖神——盘王(亦称槃瓠)。祭盘王是瑶族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瑶族尊槃瓠为自己的祖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该文通过对清代一些工商城镇碑刻资料的分析研究,叙述了清代会馆、公所的祭神内容。清代各会馆、公所组织中普遍存在祭神活动,其主要特征为:近一半的会馆、公所有祭祀关公的内容;某些会馆奉祭天妃或原籍地方神;公所分别崇祀各自的行业神;近三分之一的会馆、公所有多神共祭的现象。清代会馆、公所通过祭神以增强同乡或同业的凝聚力,祈盼神灵保佑其事业蒸蒸日上,财丰而众和  相似文献   

12.
《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王逸注:“帝,谓天帝。阍,主门者也。阊阖,天门也。”①这是不错的。古今释“剧赋”者,多从王说,罕见发明新意。问题是,古代天帝甚夥,各个族都崇奉各自的天帝,互不叨扰。这就是所谓“神不歆其类,民不祀非族”②,或“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③。古代族间壁垒森严,人、神(人是这样感觉的)均恪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④的信条。因此,  相似文献   

13.
福德神是闽台地区非常普遍的民俗信仰之一。尽管“人以神佑”的信仰模式同样存在于闽台福德崇祀之中,但因科举人物的“加持”而使福德神“神以人显”的例子却并不鲜见。清代时期,福建漳州府平和县黄田村的三品按察爷伯公、漳州府龙溪县九湖镇的宰相官帽九龙岭土地公和台湾府彰化县的翰林官帽文德堂土地公,便是通过科举而实现了由“人以神佑”到“神以人显”的华丽转身,成为迄今颇具影响的地域性土地信仰。  相似文献   

14.
《鲁颂·駉》主旨之说历来众说纷纭,在文献研究过程中,从先秦社会的马文化和《诗经》中马文化、颂体诗特征以及《駉》原文进行考证探究,认为《駉》应为一篇祀马之颂。《駉》全篇旨在通过对马状态、力量的描绘,赞颂马匹优美健壮,以及马本身散发出的浑厚勃发力量。结合马文化在先秦的重要地位,《駉》展现出对马的高度颂赞,表现了君主对马本身的崇敬,对马所蕴含的无限朝气力量的渴望,同时寻求神明对马的保护,对马能给国家带来胜利、希望、收获的祀佑,以及先民在“马”的感召下凝聚并迸发出对生和力量强烈渴求的状态。因此,《駉》应为一曲体现先民对马神的敬仰和求福庇佑心理的祀马之颂。  相似文献   

15.
何龙 《学习之友》2013,(3):47-47
过去有人说“善恶到头终有报,举头三尺有神明”;佛经里更加以形象描述:人一生下来就有两个神跟着你,一个叫同生、一个叫同名,你所做的一切都被记录在案。  相似文献   

16.
清代移民将家乡神带入新居地,建祠修庙,加以崇祀。随着移民后裔的繁衍和时间的推移,其乡梓记忆逐渐地淡忘,移民神癨信仰出现了泛化和多元化,地方神变成了共神,成为百姓信仰的众神之一。这反映了移民的文化认同过程,也揭示了移民的本土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清代四川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改变了四川的人口结构,使四川民间信仰主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清代四川社会中,土著和移民所建立的祠庙、会馆不仅是作为信仰中心,还是四川社会的整合中心。祠庙、会馆最初崇祀的所谓“乡神”是土著和移民的精神寄托和集体象征,而后的附祀、改祀和兼祀表达的是对新“四川人”身份的认同和对区域社会融合的主动性。川主信仰作为土著的本土信仰,在实现了土著社会的整体认同和群体整合之后,又在移民中获得了广泛认可并被附祀、兼祀或改祀,从而部分实现了土客交流与融合。但是,川主信仰还是因为其狭隘的乡土性和模糊性而最终被关羽等大神所取代,这是四川社会真正走向开放的开始和表征。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以来,佛山民间信奉的鬼神多,而供奉鬼神的庙宇就更多,众多的庙宇自然就存在着大量的民间私祀乃至淫祀。民间私祀的存在使得基层社会与国家之间在信仰领域里的正面冲突相对较少,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广阔的缓冲地带;而当民间私祀对传统社会的基层统治秩序产生威胁或有可能颠覆正统理念时,代表国家的基层组织就会加以干预、纠正,甚至奏请禁毁。在明代"禁淫祀、毁淫祠"的政治大环境下,佛山地方官绅为了保住祠、庙合一而又供奉着北帝的祖庙,进行了一系列的借助传说并将之附会于北帝神的造神运动,最后成功地使北帝信仰由佛山地方性的淫祀、私祀上升为正统化的国家官祀。  相似文献   

19.
南京政府成立后,民间保守士绅和各地方政府积极倡导和开展尊孔祀孔活动,1934年,在蒋介石等人的提议下,国民政府通过尊孔祀孔提案,并在山东曲阜举行南京政府成立以来第一次由政府出面组织、主持的规模宏大的尊孔祀孔活动,推动了全国大规模尊孔祀孔活动的开展。尊孔祀孔活动的开展,对文化教育界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示:天显现出某种征象,向人垂示吉凶祸福。《说文》:“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后来引申为告诉,教导。“示”作为部首多表示“神事”,“征象”义,都与“神灵”有关系。如:神:天神。《说文》:“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社:传说中的土地神。《说文》:“社,地主也。从示,土。”后来作为祭祀社神之所。《礼记》:“天子大社,必受霜露风雨,以达天地之气。”祖:祖庙,奉祀祖先的宗庙。《说文》:“祖,始庙也。从示,且声。”祀:祭,永久祭祀。《说文》:“祀,祭无已也。从示,巳声。”祝:祭祀时司祭礼的人,即男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