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7 毫秒
1.
所谓“虚设法”是在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时,人们假设与想象出某些物理量或物理过程,然后将虚设问题与实际问题进行对比分析,确认其具有等效性.“虚设法”的可取之处在于帮助我们将一个复杂问题分为几个虚拟的简单问题,从而使一些表面上无法入手的繁杂问题由死变活,由繁变简.以下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2.
所谓“虚设法”是在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时,人们假设与想象出某些物理量或物理过程(如虚位移、虚功、负质量、虚电流、虚象、虚坐标系等等),然后将虚设问题与实际问题进行对比分析,确认其具有等效性。“虚设法”的可取之处在于帮助我们做一个复杂问题等效为几个虚拟的简单问题,从而使一些表面上无从入手的繁杂问题由“死”变活,由繁变简。“虚设法”解题步骤是:先分析实际问题的物理过程,找出问题的突破口然后巧设虚量(或虚模型、虚过程……),使其与实际问题等效,然后按虚设问题相应  相似文献   

3.
所谓虚设法是在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时,人们假设与想象出某些物理量或物理过程,然后将虚设问题与实际问题进行对比分析,确认其具有等效性.虚设法的可取之处在于帮助我们将一个复杂问题分为几个虚拟的简单问题,从而使一些表面上无法人手的繁杂问题由死变活,由繁变简.以下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4.
有些物理问题,若用习惯思维或常规方法求解,往往过于繁琐,甚至无法求解.在这种情况下,在符合题中的物理范畴或物理条件的前提下,可以科学、有效地虚设出适当的物理研究对象、物理条件、物理过程、物理模型.借助虚设的对象、条件、过程和模型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获得快速解决问题的思路或途径,这就是“虚设”法.  相似文献   

5.
微元法是分析、解决物理问题中的常用方法,也是从部分到整体的思维方法;用该方法可以使一些复杂的物理过程用我们熟悉的物理规律迅速地加以解决,使所求的问题简单化,在使用微元法处理问题时,需将其分解为众多微小的“元过程”,而每个“元过程”所遵循的规律是相同的,这样,我们只需分析这些“元过程”,然后再将“元过程”进行必要的数学方法或物理思想处理,进而使问题求解.使用此方法会加强我们对已知规律的再思考,从而起到巩固知识,  相似文献   

6.
孙德国 《物理教师》2000,21(2):39-40
本文通过一些初中教学的实例,介绍一种解决物理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等效变通法”,这种方法的思想是:对物理公式中各个量进行交通替换、把新题型变通成基本题型等,从而使问题得到简捷解决.使用“等效变通法”能够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1公式变通法 物理公式反映了多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而公式及其变形式告诉我们:在一定条件下公式中的各个物理量是可以相互替换的.这正是物理实际问题多样性的基础,也是我们解决物理实际问题的依据.以下通过两个例于来说明其变通的一般方法.1.1关于密度公式 由(1)式…  相似文献   

7.
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是物理思维能力的内涵之一,数学中的图像可以创设物理情景,可以描述物理规律,可以反映物理过程.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深化,对于图象教学的要求凸现由“注重由图像获取信息、对状态的判断”,转化为“注重对过程的理解和处理”、“注重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及得出结论”、“注重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逻辑推理、分析、评价”等...  相似文献   

8.
微元法是分析、解决物理问题中的常用方法,也是从部分到整体的思维方法,是在处理问题时,从对事物的极小部分(微元)分析入手,达到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用该方法可以使一些复杂的物理过程用我们熟悉的物理规律迅速地加以解决,使所求的问题简单化.在使用微元法处理问题时,需将其分解为众多微小的“元过程”,而且每个“元过程”所遵循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物理习题中,往往有许多条件不明确地显现,而是隐含在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状态、物理模型、运动轨迹、函数图象、示意图中.学生往往局限于文字表面的意思,误认为“条件不足”而无从下手.解决此类问题必须仔细推敲文字叙述的条件,结合有关的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等深挖隐含条件.揭示隐含条件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这不仅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物理问题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一、虚拟法解题 所谓“虚拟法”,就是利用虚设模拟的思维方法去解答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此法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可以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甚至可以突破思维障碍,找到新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1.
陈留庚 《物理教师》2001,22(5):45-46
所谓“物理素养”,就是要具备物理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数学为工具的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它源于生活、生产实际和自然现象,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然后利用物理规律和数学工具进行推理、演算得出理性的结论,再赋予物理意义.传统的物理教学倡导的是一种维持性学习(或称适应性学习),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对现有知识的适应能力.物理模型是直接给出的,教学重心是在规律的运用和方法的训练上.  相似文献   

12.
家用电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与物理知识紧密相联.以家用电器为背景命制中考题和竞赛题,其情景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新颖,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物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既有效考查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由生活走向物理,由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3.
解题拾零     
物理教学应从“题海”中跳出来,把时间多花在对物理知识的汲取和领悟上,而不能死记硬背地学习物理知识.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素养的养成训练,加强对物理过程情景的描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正确理解物理公式的含义及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才能正确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下面列举学生解题时对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分析不清、错用公式的几个真实写照,供读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一、初中物理课程的特点 从总体上看,“苏科版”初中物理教科书能密切联系与科学技术有关的内容,更加丰富、贴近生活实际;大部分内容都是由学生亲自进行探究后而获得的,并且探究过程显得比较自然、灵活、不是千篇一律,使学生在学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初步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将热爱科学、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其中.  相似文献   

15.
物理极值问题指的是某一物理现象发展、变化的趋势.极值求解问题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偏重于通过分析物理现象发生的过程,从物理概念和规律中寻找结果的“物理方法”,一种是侧重通过函数分析和数学归纳的“数学方法”.一般而言,用物理方法求极值能体现物理过程,但物理方法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理解要求较高,而用数学方法求极值思路严谨,对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16.
陈云梅 《考试周刊》2024,(18):138-141
初中物理“一题多变”是指一道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思路、方法来思考和解答。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启发创新、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初中物理“一题多变”的课堂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应用物理知识点,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散,个性得到解放,提高他们的应用实践能力,使其在考试和实际应用中能够得心应手;同时,也能够促进教师的反思和自我提升,帮助他们更好地指导学生,打造富有创意、更加灵活的教育环境。文章重点展开了对初中物理“一题多变”教学应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宿威 《物理教师》2009,30(3):42-43
物理教学过程,涉及到较多的物理情景,这些情景往往是从实际现象中提炼、抽象而成.网络时代的学生,对一些物理现象直接接触较少,学生面对抽象出来的物理问题,常常不能在脑海中较清晰、正确地直现需要研究的物理过程的“动态情景”,这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造成障碍,同样也对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笔者针对学生的实际,为了更有效地进行教学,利用“仿真物理实验室”软件,编制可动态调节和直观演示的仿真教学课件,尝试用于物理课堂教学,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赵启玉 《教育文汇》2013,(17):33-33
新课程要求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即变被动的知识灌输为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讨论和探索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为此,物理教学应以“问题”统领整个教学过程,把“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所谓物理图像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绘出的两个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图像.由于物理图像能形象地描述研究对象的物理过程和其所遵循的物理规律,所以,物理图像是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要运用物理图像解答问题,必须要理解物理图像中的“点”、“线”、“斜率”、“截距”、“面积”、“拐点”、“点的纵、横坐标比值”、“点的纵、横坐标...  相似文献   

20.
对于判断“杠杆如何转动”一类选择题,利用“虚设法”,常常可以化繁为简。所谓“虚设法”就是人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根据实际情况把题目中某个一般性条件虚设成特殊条件,然后再按虚设的特殊条件解题的一种方法。由于特殊条件下的结论与一般条件下的结论是一致的,从而可使抽象和繁杂的问题变得直观而又浅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