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学界普遍认同海德格尔思想与东亚文化的密切关系,然而在海德格尔的名篇《从一次关于语言的对话而来》中,海氏对东西方文化的哲学阐述并不深刻,其目的是通过东西方对话的形式,逐步追问语言的本质、语言与存在的关系,进而把语言及其本质一并纳入贴有海氏标签的哲学下。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批判传统形而上学,认为传统哲学没有能理解存在,把存在者当作了存在,因而提出了他的现代存在论;海德格尔还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语言观,以及分析哲学的语言观,认为它们都把语言当作了一种交流思想的工具,而他则把语言与存在联系起来,提出"语言是存在之家",并把这种与存在相关的语言称作为"本质的语言";而诗与思的语言就是这样的显示存在的"本质的语言",因为诗歌给存在以命名,因而它是"存在之家",伽达默尔则进一步把它称作为"世界的窗口"。  相似文献   

3.
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都是著名的哲学家,两者在存在哲学、语言哲学、心理学等领域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在语言哲学的研究上都突破了传统的表象主义和形而上学语言观,在语言的存在论上和真理观上都具有相似观点。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虽然都对语言哲学的研究具有同质性,但因所处时代背景和哲学流派的不同,两者研究语言哲学时的思维方式不同,对源初语言的界定以及针对传统形而上学观点的反对程度也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从海德格尔对传统语言观的批判及其自己语言观的阐述两个方面,分析其前后期语言观的内在关联,并以此试图表明要究其前后期思想的关联,必须紧紧抓住存在的意义这一线索,海氏思想所涉及的所有领域均以此为出发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海德格尔的艺术哲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疏理和论述.认为海德格尔对存在的本体论追问,对艺术的形而上沉思,对诗与思、语言的人本学阐释体现了西方现代哲学的理论深度.海德格尔把存在问题与艺术问题联系起来思索,启迪人们重新认识与理解西方近现代哲学和美学传统;他试图把艺术生成和真理发生统一起来,引导人们重新确立现代艺术价值尺度;他主张在人学层次上把诗、思、语言三者贯通.尤其把语言与存在联系起来考察,为更深入地透视和把握人的生存境界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但由于海德格尔完全忽视了人的存在的社会历史结构,忽视了艺术创造的社会历史维度,忽视了思维与语言的社会本性和实践功能,使他的艺术哲学难免陷入非历史、非科学和非理性的境地.  相似文献   

6.
西方现代哲学抛弃了传统哲学的核心课题——本体,而表现为从日常经验现象出发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全面背离。现代哲学是一种以日常生活世界的现象为考察对象的哲学,在现代语言哲学、人生哲学和艺术哲学中,这种“日常化”的倾向极为鲜明。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后期的语言现对前期语言观是一种跳越。基于这一跳越,“语言与存在”这一主题被突显出来,思语言就得思诗与思的关联。诗与思处于一种相互面对的近邻关系,是从大道而来的语言之说,即大道的显示。海德格尔后期的语言观超越了形而上学语言观,在某种意义上开启了后现代这一维度。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认为,只有真理的语言,才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并不仅是人们通过肉身的发音说的话,就其本源性来讲,它是诗性的空间,是天、地、神、人共聚的生成空间。海德格尔从存在的高度,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语言观给予批判,这种思想对梅洛·庞蒂及伽达默尔的语言观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为西方语言思维的转向做出了明显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很多人认为,海德格尔执着于用语言显示存在,而老子和庄子则主张摈弃语言才能把握“道”本身,其实,这是武断的结论.海德格尔和老庄都试图超越主客二分,他们都反对用主体性的语言来把握“道”和“存在”,推崇自然流露出的“无心之言”.此外,海德格尔与先秦道家的语言观也有很大差异,海德格尔的“语言是存在的家”这个命题使得“存在”这个终极视域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其原本性.而在老子、庄子看来,某种语言是否能够开启道境,不取决于它的形式和修辞手法,而取决于言说者是否去除了“成心”.海德格尔与先秦道家语言观差异的根源是中西语言结构的差异,在西方,“存在”必须通过语言呈现,但由于西方的日常语言本身预设了主客二元对立,所以海德格尔不得不借助于类似于汉语类比思维的“诗言”来彰显“存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西方传统哲学与思想史中死亡观的清理与分析,揭示以往死亡观的局限,进而分析和阐发海德格尔死亡观的特点和深刻性:海德格尔通过“向死存在”的命题而将此在的两个根本特征与死亡的特征结合在一起,阐释“此在在根本上就是它的死亡”的深刻寓意。  相似文献   

11.
在“贫乏时代”的废墟上重建精神大厦,为人类灵魂寻求栖息之地是海德格尔语言观的哲学意义所在。本文分别就“语言是存在之家”和“自然在说话”两个命题进行阐释,并与语言分析哲学比较,集中揭示出海德格尔语言观对形而上学的反叛与消解的精神实质,这是语言分析哲学所无法比拟的。它尽管实现了语言哲学上的革命,却无法找回人类失落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方不同的哲学传统,特别是其所蕴涵的不同思维样态使得中西语言现存在很大的差异.就思维模式而言,中国哲学是范畴逻辑结构的意象思维,西方哲学是范畴逻辑结构的演绎思维;中国哲学是治世的、感性的语言观,西方哲学是创世的、理性的语言观.这种对比分析能够揭示中西方语言作用的差异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3.
语言哲学转向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英美派语言观主要表现在切断了“存在”与“语言”的关系,否认或悬置形而上学本体问题。欧陆派语言观主要侧重对“前谓述真理”的关注。笔者认为这种语言转向并不是一种突发性事件,早在古希腊两大思想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就可见两种语言观的端倪.笔者希望通过对英美和欧陆两种不同的语言观的对比来重新审视海德格尔的语言观。  相似文献   

14.
苏格拉底方法是苏格拉底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的精髓之所在。海德格尔运用现象学方法创立了一种别具一格的语言,以克服西方长期以来形成的形而上学语言观及其局限性。海德格尔对这种语言的追问采用的就是苏格拉底式的诘问方法。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哲学发生了语言转向,原本对认识论的关注变为了对语言本体的探索.语言转向之后的哲学研究大多把语言研究作为工作的重点,而新兴学科语言哲学也成为影响贯穿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显学.但对语言的哲学思考,自古希腊以降就一直是西方哲学家们关注的话题,语言转向的发生正植根于这种千年来思考的传统.对语言转向的哲学渊源进行一番考察,有助于提供一种理解这一“哲学革命”的历史视角.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阐释学这两位重要代表人物从各自理想的角度对语言进行了哲学思索和本体论规定。在海德格尔那里,语言被赋予了理想化的诗意韵味。伽达默尔在沿着海氏语言观所启示的方向思索语言的同时,强调了语言与自我、与历史的必然联系,摆脱了海德格尔所思虑的两种相互对峙的极端可能性:语言是存在的牢狱和家园,代之以中庸的、调和的可能性———语言是能被理解的存在,从而把阐释学所追求的语言与意义的本体论同一的语言观向前推进了一步,并为一种本体论阐释学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是著名的现代德国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集中展示了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他从存在出发,建立了与传统哲学不同的"存在本体论"。他认为对存在的追问,不是"是什么",而是"何以是":前者要解决的是存在的性质、本质、属性等,后者要解决的是存在的展示、显现、澄明、在场。在诸多存在者中,此在最能展示、显现存在,因为此在不仅与存在最"亲近",而且具有生存论的特点与优点。海德格尔反对传统哲学只研究"有"而没有"无"的地位,从多种角度证明了"无"是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海德格尔不同意传统的语言观,通过阐述思、语言与存在的关系以及诗、说与存在的关系,深刻地阐释了"语言是存在的家"。  相似文献   

18.
皮尔斯与索绪尔符号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尔斯和索绪尔分别为现代西方符号学中哲学传统和语言学传统两个源流的开创者.本文在比较他们的符号基本理论的同时,一方面透过皮尔斯的符号观分析其语言观,另一方面则从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观看其一般符号观.本文认为,索绪尔二元的符号观忽视了符号与外部的交际价值,而皮尔斯的符号观则弥补了其不足,强调符号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认知和交际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研究现代诗学思想,不涉及其与语言的关联简直是不可能的。本文对海德格尔的语言存在论诗学进行了学理性的探讨,得出了“原初的语言是诗”这一具有存在论意义的语言论诗学之思。对海德格尔语言存在论诗学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现代西方诗学的学术路向。  相似文献   

20.
后期维特根斯坦让哲学保持与现实生活紧密接触,从而赋予其语言观以日常性,这种与现实的亲近是通过哲学对人及其生活的整体进行全貌概观来完成的.维特根斯坦所说的语言活动观其最终目的也就仅仅停留于他所说的"让语言的地基干净敞亮",而不是在此基础再建构其他诸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