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100℃人生     
学生要毕业了,最后一堂课,教授把他们带到了实验室。教授取出一个玻璃容器,往容器里注入了一些清水,说:"这是常态下的水,如果把它倒进一条小溪里,它能流入大河,然后和许多水一道奔流着涌进大海。"教授把盛水的容器放进一旁的冰柜说:"现在我  相似文献   

2.
心灵的温度     
教授的一群学生要毕业了,最后一堂课,教授把他们带到了实验室。教授取出一个玻璃容器,又往容器里注入了半容器水,如果把它倒进小溪里,它将能流入大河,然后和许多水一道奔流着涌进大海。接着,教授又把盛水的容器放进一旁的冰柜。过了一会儿,容器端出来了,水凝结成了冰块。教授说,零摄氏度以下,这些水就成了冰,它就不能流动了。比如南极极地的一些冰,它们在那里待了几千年几万年,它们的全部世界就是它们立足之地的那一丁点大地方。”“现在,我们来看水的第三种状态。”教授边说边把盛冰的玻璃容器放到了酒精炉上,并点燃了熊熊的火焰,冰渐渐融…  相似文献   

3.
100℃人生     
高智宇 《成才之路》2012,(6):100-I0017
学生要毕业了,最后一堂课,教授把他们带到了实验室。 教授取出一个玻璃容器,往容器里注入了一些清水,说:“这是常态下的水,如果把它倒进一条小溪里,它能流入大河,然后和许多水一道奔流着涌进大海。”  相似文献   

4.
佚名 《今日教育》2010,(12):64-64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正在给学生上毕业前的最后一节课。只见他取出一个玻璃容器,又注入了半容器清水,然后放进冰柜制冷。一会儿,容器里的水凝结成了一块晶莹剔透的冰块。教授把盛冰的玻璃容器放在酒精炉上,并点燃了酒精炉。过了一会儿,冰渐渐融化成了水,后来水被烧沸了,水蒸气在实验室里静静地弥漫着。  相似文献   

5.
王旻 《福建教育》2000,(8):74-75
自然科教材中的许多学生实验,必须花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如第九册《根的作用》一课中要学生做证明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实验,先安排学生采用最容易想到的方法:“在容器中放些水,找一棵带根的植物,把根漫在水里,在容器的水面处做一记号,过些时间,观察容器中的水会不会减少。”再让学生分析这样的实验为什么不严密(水面会蒸发水分),  相似文献   

6.
教学开始,教师出示一个圆柱形玻璃容器,里面装有一部分水,旁边放一个长方体容器,提问:怎样求出水的体积 ?学生答:将水倒入长方体容器。教师又出示一个圆柱形橡皮泥,问:有办法求出它的体积吗 ?几个学生拿橡皮泥试一试,他们可能想到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再量长宽高,算出体积。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猜想圆柱体的体积大小与什么有关,并猜测体积公式。对各种猜想进行讨论分析之后,给出公式。然后,学生算一算圆柱形玻璃容器的体积,再把橡皮泥捏成一个与原来不同的圆柱,要学生求出体积。课后,还要求学生求出校门圆柱形…  相似文献   

7.
漩涡的启示     
一天,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洗澡时发现,每次放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逆时针旋转。这是为什么?为了弄清这一现象,谢皮罗教授做了个碟状容器,里面盛满水,每当拔掉碟底的塞子时,水就像诜澡水的漩涡逆时针转。他觉  相似文献   

8.
郑金 《物理教师》2011,(10):43-45
本刊2004年第10期刊登的《从一个探究实验看物理规律的发现》一文,阐述了如何通过实验来探究圆柱形容器中的水流尽的时间t跟容器的横截面直径D、容器底部圆孔直径d和水的初始深度H之间的关系,使经验源自实验,把理论联系实际,这对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科学  相似文献   

9.
过去许多教师总是埋怨"这个题目(或方法)我讲了不知多少遍,学生还是搞不懂,考不好,真是没有办法".其实他们仅仅是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一厢情愿地"灌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效果可想而知了.北师大一位资深教授曾说过,学生学习数学,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一直以传授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强调历史知识的灌输与接受,忽视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体验和知识的分析与创新。把教师和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教师满堂灌,学生机械地学,就像把一个容器的水倒入另一个容器一样机械和简单。这种应试教育在当今强调人的能力和创新的时代,其负面影响日益明显。[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九、哪棵植株的水位高(一) 准备工作:挖取两棵完整的蚕豆植株(最好是凤仙花的植株),洗去根部泥土,盛有红色水的容器一个,小刀一把。实验过程:两棵植株微蔫以后,把它们一起插入盛有红色水的容器里。用小刀切去其中一棵的根  相似文献   

12.
在职场中,要把自己变成水,能够装进任何的容器里。“今天你看见我还在这家公司,那是因为我曾经遇见一位智者,他在我最彷徨的时候,告诉我一个职场真理——在职场中,要把自己变成水,可以被装进仟何的容器。”  相似文献   

13.
只有一根毛线,能把容器里的液体搬到另一个容器里去吗?能把混合的两种物质分离吗?让我们做完实验,再回答这些问题吧!一、提出问题1.将一只广口瓶装大半瓶水,把一根干毛线,一头放入水中,另一头放入空瓶,水能沿着毛线进入空瓶吗?如果不能,用什么办法使水进入空瓶呢?(实验一)2.将广口瓶里的水加入泥土,搅面浑水,用同样方法把水移到空瓶去。问此时的水是清的还是浑的?(实验二)  相似文献   

14.
1.取液体和容器中的物体为整体例1 如图1所示,底面积为50cm2的薄圆柱形容器内盛有水,水面漂浮一木块,木块上放有重2N的金属块.当把金属块从木块上取下, 容器底所受压强改变多少?容器中水面高度下降多少?(g=10N/kg) 解将金属块和木块以及容器中的水视为一整体,则原来整体对容  相似文献   

15.
浮力综合问题的研究对象一般不止一个,如果所研究的对象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用整体法分析往往能独辟蹊径。1、取液体和容器中的物体为整体。图1例1如图1所示,底面积为50cm2的薄圆柱形容器内盛有水,水面漂浮一木块,木块上放有重2N的金属块,当把金属块从木块上取下,容器底所受压强改变多少?容器中水面高度下降多少?(g=10N/kg)解:将金属块和木块以及容器中的水视为一整体,则原来整体对容器底的压力为:F1=G金属 G木 G水把金属块拿下后,整体对容器底的压力为:F2=G木 G水,显然,容器底所受压力的改变量为:△F=F1-F2=G金属,故压强的改变量为:△p…  相似文献   

16.
有一些物理现象和问题,直接思考有一定难度,若用实验验证,则学生容易接受。如图所示,在一个装有水的容器中,浮着一个其上置有小金属块的木板。若把木板上的小金属块放入容器水中,则容器中的水面是上升,下降还是不变? 问题提出后,由于有趣,课堂气氛很活跃,许多学生作了这样的定性  相似文献   

17.
1引入(1)演示实验:展示如图1所示T型管(仪器自制)。A端接水源,C端去水槽,D管插入装有色液体的容器E中。实验开始前设问:水从A端流入,流到D管上端B处时会怎么流?让学生讨论后进行实验:结果发现水不仅不会从D管流出,反而把容器E中的水吸上去,从C管一起流出。  相似文献   

18.
“圆锥体积计算”的教学,教师的传统做法是:在课[实验一]堂上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先告诉学生实验器材: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水(沙子它们是等底等高的,再由教师演示或学生表演,经过三或橡皮泥)。次倒水活动,使学生直观地看出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实验过程:把圆锥形容器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形1容器,三次恰好倒满。等高的圆柱体积的,由此得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V=3实验结果:圆柱形容器的容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1Sh。其根据是:教材就是这样编写的。这里,实验工具圆锥形容器容积的3倍,或圆锥形容器的容积等于和它31等底等…  相似文献   

19.
实验材料:熟石膏、水、一双旧橡胶手套、洗涤液、一个大容器、木勺、晾衣夹和绳子。实验步骤:1.把一杯熟石膏倒入大容器里,慢慢加入半杯水,同时搅拌。注意  相似文献   

20.
“不同土壤的渗水能力不同”实验是一个对比实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过程,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的渗水能力。在教材中,活动是这样设计的:把同样多的这三种土壤分别装在三个带漏孔的容器里,然后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一段时间后,比较漏到下面容器里的水的体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