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传媒观察     
《扬子晚报》首批66名全媒体记者上岗日前,《扬子晚报》首批66名全媒体记者正式上岗,在新闻现场第一时间通过《扬子晚报》官方微博,报道最新鲜的新闻,同时也承担起视频采访的功能,让新闻"动"起来。此前,《扬子晚报》专门约请南京大学的老师对首批全媒体记者进行了上岗前培训,并给每一位全媒体记者配备了32G的  相似文献   

2.
陶丽 《新闻世界》2013,(5):317-319
新闻职业道德是一种针对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职业行为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原则,是新闻工作者的自律标准,也是行业自律的核心。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本文以《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标准(2009年修订)》和《美国职业记者协会道德准则(1996年修订)》为例,从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标准的角度,分析中西方新闻伦理与法规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周毅  柳毅 《声屏世界》2005,(6):30-31
安徽电视台《记者档案》的创办为培育新闻记者职业精神所做的努力新闻界有目共睹。《记者档案》访谈的记者身上所蕴藏的凛然正气。为新闻事业舍生忘死的职业精神和人格魅力.无疑会成为其它新闻从业人员前进的动力和精神支柱。《记者档案》与其说在打造一个电视品牌栏目,不如说在弘扬一种新闻职业精神。  相似文献   

4.
新闻敏感,也称新闻灵感。一个缺乏灵感的记者在新闻业上难有作为。 敏感,字面的意思就是指一种“敏锐的感觉”。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或多或少有一种对所从事专业或专业方向知识的敏锐感知。记者的职业敏感还包含着多种心理活动的有效配合。 职业敏感的养成,首先是长期对与职业有关的事物给予注意的结果。所谓注意,是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某一对象的  相似文献   

5.
汶川大地震报道中的伦理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汶川大地震中,我国记者和新闻媒体的良好表现有目共睹,世人称誉,但是也存在一些不顾及灾难当事人内心感受、忽视人文关怀等有违新闻职业伦理的行为。敬业而善良的记者为什么会做出这种行为?一方面,突发灾难情境本来就对新闻职业伦理形成冲击,另一方面,我们的新闻职业伦理意识也不够强。加强新闻职业伦理教育,修订《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建立灾难事件报道资源共享机制,使新闻职业伦理成为我国新闻工作者和媒体的一种自觉意识和自律行为。  相似文献   

6.
每月视窗     
作为"人"的记者:灾难情境中的新闻伦理学来自《视听界》灾难情境对于新闻伦理学产生了三大冲击。一是记者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是记者的职业诉求让位于其作为人的同情心、责任感和救世护生情怀;三是媒体竞争的功利主义让位于记者作为人的人道主义。不管记者有着多么强烈的职业敏感和能力,也不管记者有着多么丰富、成熟、花样繁多的采访技巧,只要他的  相似文献   

7.
一,“独特”性电视与纸质媒体相比,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画面形象的可视性。因此,电视新闻导语与纸质媒体新闻导语相比也有它的独特性。如在记者节当天,丽水各家媒体都以不同的形式报道了与记者节有关的新闻,《处州晚报》的记者写了下面的导语:记者这个职业对于市民们来说是陌生的,也是神秘的,今天是我国第三个记者节,我们就带大家了解一下记者这个职业。  相似文献   

8.
《新闻纵横》一九八六年第六期《社会主义新闻道德及其教育与修养》一文指出,社会主义新闻道德是由新闻职业认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习惯五个因素构成的。所以说社会主义新闻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任务和内容是:①提高社会主义新闻道德认识,使记者在认识党的新闻事业性质的基础上,来衡量自己职业行为准则的善恶及其意义;②培养道德感情。道德感情是对记者职业的荣誉感情、幸福感情,通过职业感情的培养,增加对职业工作的热爱;③锻炼道德意志。记者的道德意志主要表现为战胜困难的信心、坚韧不拨的毅力、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等等;④树立道德理想。记者的道德理想就是忠于职守,把一生献给党的新闻事业的信  相似文献   

9.
我是黑龙江日报《今日点击》工作室的首席记者.先说说自己做新闻工作的感党。 第一点感受:新闻人的责任重大 在人们的心目中。新闻人尤其是记者这个职业,也许充满着新鲜和神奇。我从事新闻工作有15个年头了.15年来.当我们以一位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开始每天的工作,感觉已不是新鲜和神奇,面对长年累月的应急采访、赶写稿件、值班熬夜的时候,才发现,这个职业不仅责任重大,而且十分艰辛。这个艰辛,  相似文献   

10.
张清 《视听界》2013,(5):119-120
一、“80后”记者身上有什么? 职业操守、团队意识、善良、有爱、集体荣誉感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等,都是“80后”记者的显著优点。《徐州夜新闻》和《张慧帮你问》是徐州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两个民生新闻栏目,编采人员中90%是“80后”记者。虽然两个栏目的定位有一定差异,播出时间也相距几个小时,但选题撞车的事还是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1.
消息源是一篇调查性报道的地基,消息源的使用应该遵守"诚实、透明、多源核实和准确"规则,消息源使用是否恰当也折射出记者职业素养状况,是新闻专业主义实践的一把量尺。本文以《南方周末》调查性报道《谁成就了肖传国》为个案,通过对该文消息源使用情况的分析来管窥我国调查性记者的职业意识情况。  相似文献   

12.
1997年8月16日的大众日报一版,以《困难多,也不能委屈老同志》为题,刊登了记者李瑞成在全省落实离休干部“两费”工作会议上采写的新闻。这原本是一条很平常的会议新闻,但经过记者的深入采访和精心写作,变成了一篇有情有景,现场感很强的新闻特写,读后给人留下清新活泼的感觉。由此,我们想到了各家新闻单位的记者编辑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这就是会议新闻报道如何突破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的模式?怎样才能让受众爱看、爱听?《困难多,也不能委屈老同志》这  相似文献   

13.
卢文炤 《青年记者》2017,(29):43-44
《青年记者》是面向新闻工作者的专业期刊,以“先进传媒文化倡导者”为办刊宗旨,紧紧围绕我国新闻传媒业改革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闻工作的新变化,积极推动新闻人职业精神、职业能力的提升.新闻专业期刊的编辑是“站”在新闻工作者后面的人,虽有特殊性,也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部分.作为《青年记者》的编辑,我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先进传媒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杂志究竟应该向新闻工作者倡导什么、反对什么,自己应该做怎样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4.
一名新记者的困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不久前在上海《新闻晚报》发生过一场讨论。该报国内部的新记者李宁源采访回来,有所感触,在内部业务交流刊物上发表了《一名新记者的困惑》,提出了在新闻采访和职业道德面前,新闻记者应当如何选择的问题。《新闻晚报》副主编胡廷楣很快予以回应,撰写了《记者是否还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一文,回答这个两难的问题。以后,资深编辑沈全梅觉得意犹未尽,又写了《也说记者的两难》一文。这里,我们选登他们的一组文章,因为觉得他们的议论颇有意义。眼下,在采访社会新闻中,这种现象司空见惯,它涉及记者的职业道德、对新闻的领悟、对读者需求的理解等等关于新闻理念、新闻伦理等不少问题。在我们庆祝今年记者节的时候,对此议论一番,可能不无启发。同时也欢迎新闻界同仁各抒己见,发表看法。  相似文献   

15.
综观目前所有新闻理论方面的书籍,几乎没有一本关于记者风格的专著,即使有书论及"新闻记者",也多是从记者的知识修养、业务技能和职业方面来谈,而很少提到记者风格。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艾丰在其《新闻写作方法论》中专门有一节探讨"新闻写作的风格",提出:"新闻作品可以有自己的风格,形成风格是记者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并难能可贵地概括  相似文献   

16.
韩剧《匹诺曹》以记者群体生活为背景,以YGN和MSC两家电视台的竞争为主线,呈现新闻媒体和记者在社会热点事件中的报道和影响。该剧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新闻行业和新闻记者群体的生存状态,其中也留下值得深思的新闻观点,如新闻真实和新闻影响哪个更重要;观众应该看的新闻和观众想看的新闻何为先后;新闻记者如何平衡职业人和社会人身份等。  相似文献   

17.
新闻敏感性是新闻工作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中能够及时发现、准确判断、迅速捕捉有价值新闻的能力。它是一个记者素质的综合反映,也是一个优秀记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和职业要求。美国新闻学者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原理》一书中说:“一个不善于辨别颜色的人,不能成为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在我国新闻同行中也流传着一句调侃,记者应有“鹰隼一样的眼睛,猎狗一样的嗅觉”。这些都说明新闻敏感性对于一个记  相似文献   

18.
编读互动     
《新闻世界》2007,(3):3-3
看完第二期《新闻世界》,感觉编辑、记者们在可读性上面下了功夫。客观而言,现在的《新闻世界》比以前薄了,但内容却更有份量了,贴近热点,贴近生活,很有看头。这也映证着一句名言:浓缩的都是精品。——安庆读者王涛  相似文献   

19.
从学校毕业后.面临的职业选择使我走进了广电局的大门.成为了一个专业记者。通过《新闻与写作》,我学到很多前辈宝贵的经验和做一名职业记者的品德.也掌握了一些写作上的技巧。  相似文献   

20.
撰写新闻业务论文,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课题。笔者从1984年3月《邵阳日报》创办时首批进报社至今,十分注重紧密联系新闻实践进行学术研究,把自己的认知和感悟撰写成新闻业务论文,发表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记者》、《新闻战线》、《中国报业》、《中国地市报人》等报刊杂志上,总结其做法写成此文,仅供新闻媒体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