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美国中国学起源于19世纪的传教士汉学研究。1829年,传教士裨治文(Elijian C.Bridgeman)到中国广东等地传教,1832年在澳门创办了《中国丛报》(1),开展对有关中国事务的讨论,他本人也在其上发表文章,翻译中国学校的课本。这可以看作美国汉学的开始。不久,卫三畏(Samuel W.William)于1848年出版了《中国总论》(2),用浅显的语言介绍中国的地理、政治、历史、风土人情、社会生活、文学艺术等,并试图把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文明来研究,带有一些跨学科研究的性质。往后,相继有卢公明(Justus Doolittle)的《中国人的社会生活》、麦都斯(Walter Henry Medhurst)的《中  相似文献   

2.
汉学是指中国以外的学者对有关中国诸多方面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汉学世界化进程可分五个阶段:"国学"走出国门在东北亚和东南亚传播,汉学世界化起步;16~17世纪之交,以儒学为核心的"东学西渐"标示汉学世界化进入中古期;19世纪中叶英国传教士东来翻译中国典籍和设立汉学讲座标志汉学世界化进程进入近代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研究中国学术的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汉学世界化进程进入现代期;"孔子学院"遍及各大洲,汉学世界化进程加速,进入当代期.  相似文献   

3.
欧洲,尤指法国是传统汉学的中心,"中国研究"则是以美国为中心。费正清是公认的中国学创始人,也是"中国学之父"。他打破了美国传统汉学的模式,研究近现代的中国从而确立了美国现代中国学的研究。本文旨在从4个方面探讨费氏对美国的汉学(中国学)研究的影响和做出的贡献:美国中国学研究由传统的汉学研究向近现代中国学研究过渡的领军人物;促使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形成学科化、机构化的特点;"冲击—反应"研究模式的特点和影响;使美中关系史研究在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中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同时,我们从中也可以略窥到美国汉学(中国学)研究发展的轨迹和特点。  相似文献   

4.
关于外国人研究中国问题的学问.统称为汉学(Sinology).是东方研究(Orientalstudy)的一个分支。外国汉学研究的开端与16世纪来华传教士对中国的研究密切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学研究逐渐在世界上多个国家兴起.且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5.
卫礼贤是19世纪90年代由德国新教传教组织同善会派往中国的传教士。他在华20多年潜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有独特而深刻的认识,成为“伟大的德意志中国人”,是二十世纪初叶蜚声欧美学术界的著名汉学家。他和他在汉学领域里所取得的杰出的学术成果在中国文化研究和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产生过重要的历史影响,值得后人尊敬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9,(5):106-116
晚清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入侵下更加落伍于时代,而美国人却在中国受到了比其他西方人更好的政治礼遇,这就为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来华生活60余年提供了难得的政治安全环境。他在文字传教、外交活动和汉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就,获得了十分满意的精神生活,因而在情感上倾向于对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肯定褒扬。这种褒扬中国的文化心理倾向,是丁韪良自始至终的一种文化多元原则,又显示了他的中国文化造诣和高尚的精神修养,堪称才、情、德俱佳的"中国通"和世界文明融通的远见卓识者。  相似文献   

7.
说史景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年伊始,清冷且孤高的学界一隅──古老的汉学却出现了难得的火爆的局面。其最引人注目的标志是岁初海峡两岸掀起的“史景迁旋风”。耶鲁大学历史学家、美国当代汉学研究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乔纳珊·D·斯本瑟(中文名是史景迁)频频出镜,一时成为学院界话题。由于治汉学史的因缘,余得识史景迁教授有年,更兼今春蒙他惠赠笔者他一部著作的版权,遂于日前在纽约的聚首中再会史景迁教授,除面陈谢忱外,更得以了解前不久他的台湾讲学之行以及他的著作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两地学界的出版和译介情况。史景迁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出版界受到“争…  相似文献   

8.
张西平《传教士汉学研究》一书,为我们考察明、清两代中西初识时期两大思想文化传统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一个全面而又具体入微的双向视角。对中西交流史研究、西方汉学史研究、中国基督教史研究乃至"国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理雅各和韦利是19世纪和20世纪英国汉学界的阶段性代表人物,标志着英国“传教士汉学”向“专业汉学”的历史过渡。从翻译生态伦理的综观视角,细读两位汉学家的《道德经》译本,主动把握传播中国文化的诠释权与话语权,实现典籍英译研究历史性与现代性的交互嬗变,在弥散性与散点式的翻译生态链中,促成“译者—译境—译文”的融合迭新,在新文科背景下合理拓展《道德经》英译的研究边界。  相似文献   

10.
费正清是公认的中国学创始人,也是“西方中国学之父”。他打破了美国传统汉学的模式,研究近现代的中国,从而确立了美国现代中国学的研究。通过费正清的学术历程、中国学研究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学领域所作的贡献,可透视费正清作为美国中国学研究领军人物的非凡地位。  相似文献   

11.
“国王数学家”来华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王数学家”来华是中法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使外国传教士如何对待中国礼仪的“礼仪之争”问题更加复杂,它促成了法国传教区的成立和促进了法国汉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2.
关于钱钟书先生在汉学研究方面的贡献,人们谈及较多的是他在1940-1941年间发表于《图书季刊》(Quarterly Bulletin of Chinese Bibliography)上的《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但是这其后,钱先生的作品里有关汉学的内容却少有人梳理。其实在钱先生回国后所参编的《书林季刊》里,在他的散文杂纂中,以及《管锥编》、《谈艺录》这样的煌煌巨著甚至其晚年的断片残卷中,都闪现着汉学的灵光。如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1940)为界,将钱钟书先生的汉学研究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考察其后期在汉学研究方面的思想和创作,可求得对钱先生之于汉学较为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I. A Brief Account of Timothys Life Story Timothy Richard was born in the prefecture of Kamarden Wales in British in 1845. In 1859, he was christened and became a believer of the Baptists in British. In 1865, he entered into Futwatul Theological Seminary, Harward. After his graduation, he became a Christianity clergyman. In 1870,he was sent to China by British Baptists to do missionary work in Yantai, where he got acquainted with Alexander Williamson and Calvin Wilson Mateer, and me…  相似文献   

14.
唐鉴是清代后期著名的理学家。他为学独宗程朱,对陆王学派、汉学和文章之学均表示出轻视的态度。他虽固守程朱道统,却又提倡“守道救时”,有一定的经世主张。他的这种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紧密相关,也有一定的学术背景和家学渊源。唐鉴的学术思想对当时或后世学术及社会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清初到乾嘉时期,学术风气由理学独尊转变为普遍宗汉,"汉学"观念随之产生.惠栋第一个打出"汉学"旗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汉学师承记>进一步明确了"汉学"观念的内涵,并加以理论概括.无论在当时还是以后,都有不少人对"汉学"之名提出了质疑.而从现代解释学的角度看,"汉学"之说实际上暴露了古人方法论上的一个误区.  相似文献   

16.
清代为汉学复兴时代,训诂、考据之学成为乾嘉时期学术的主流,宋学则处于被压制的地位。直到嘉道之际,汉学逐渐衰弱,宋学始有反弹之势。宋学代表人物方东树高举反汉大旗,对汉学家“舍理言礼”说进行了驳斥,对礼、理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辨析。考辨方氏礼学思想,不仅有助于了解其整体学术思想与脉络,亦可从中窥探当时汉宋之学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丁韪良主张融合耶儒,并且最大限度地容忍中国礼仪,但他本质上是一个加尔文主义者,在对待儒教问题上仍秉持一种“传教士东方主义”,他的“孔子加耶稣”口号应被理解为“孔子为耶稣”,或“儒教服务于基督教”。  相似文献   

18.
李提摩太是英国的一名传教士,在晚清时期来到中国传教.他在中国有一定的影响,在当时是其他传教士所不能相比的.我们通过李提摩大在<万国公报>上发表的文章,对他的思想进行分析,并且公允地评价他对晚清中国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