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跨文化交际包括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其中非言语交际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却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交际方式。非言语交际不仅仅是表面行为,而且也蕴含着一定的文化背景和民族个性。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以中俄餐桌上的非言语交际行为为例,分析中俄两国人民在用餐时的非言语跨文化交际行为差异,以及引起这些差异的民族性格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及抽样访谈的方法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口头交际能力自评及课堂内外英语交际意愿进行研究,并对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研究表明:高职学生的英语口头交际能力自评和交际意愿都不高;英语学习者的交际场景、交际对象和交际人数都对交际意愿有影响;女生的交际能力自评高于男生,而男生的交际意愿高于女生。  相似文献   

3.
言语交际中,话语角色对交际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根据交际目的和交际场合选择适切的话语角色是进行成功言语交际的第一步,反之,则会大大降低交际效果,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带来不良的社会后果。言语交际中交际主体对话语角色定位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过程,有许多因素会对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西文化差异既表现在语言交际中,也表现在非语言交际中。如果不了解这种文化差异,极易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本文介绍了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概念和具体内容,强调了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研究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其重点是通过研究中美文化中身势语的差异突出跨文化特别是中美文化中非语言交际的差异。只有认知中西文化的差异,才能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交际形式有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种。这两种形式相辅相成,构成人类交际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不仅应当自觉地运用非语言交际形式来辅助教学,还应该千方百计地传授非语言交际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不同文化间非语言交际的差异,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6.
赵娟 《池州学院学报》2012,26(1):114-116
网络交际是一种新兴的交际方法 ,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格莱斯提出的合作原则是指导人们言语交际的基本准则,但交际者在网络交际中往往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使会话显现幽默的功效。本文以网络交际语言为语料,分析网络交际中因故意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幽默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跨文化交际与合作中,文化冲突的案例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不同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社会规范、语用迁移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跨文化交际障碍由此产生。因此,要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必须探寻解决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对策。必须树立和增强交际者的跨文化意识,不仅要尽可能地消除思维定势与文化中心主义,还需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逐步培养交际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8.
我国当前的外语教育存在的重大误区之一就是认为交际能力就是说的能力。其实,对于交际能力中交际语言的恰当选择与运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交际语言的语言风格的运用能使语言具有独特的风貌和格调,使交际语言更具艺术魅力。因此,文章重在研究交际语言的不同使用风格及其对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能力的培养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关联理论和关联翻译理论视阈下,口译的本质对象是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交际者传递某一思想的目的就是让接受者明白他传递该思想的意图。意图是整个交际(包括会话交际、篇章交际及非言语交际)的始发机制,对交际策略、方法(语码或行为)和效果起着控制和预设作用。话语理解、预测和翻译方式方法的选择应围绕交际意图为核心。  相似文献   

10.
语言交际活动可以分成同时存在的两个方面:信息交际和超信息交际。信息交际属于信息传递;而超信息交际可以算作交际双方的心灵交流。交际活动的这两部分既可以分别单独存在于语言交际活动的始终,也可以共存于人类的语言交际活动的始终,使语言交际成为一种既有信息传递也有交际双方内在心灵(思维、个性、品性  相似文献   

11.
关于语言交际意义的生成,决不能把它看成是词汇意义的直接再现,并且在多数情况下都不是直接再现。由于语言从一开始就是与人的思维(或者说认知)相关的,加之语言交际过程总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得语言的交际意义总是与词汇意义格格不入,如果用词汇意义来理解说话者的意义,无疑会使交际陷入僵局。结合相关性、激活、文化模型和认知模型,试图对语言交际意义的形成进行整体的认知分析,并主张把交际意义的形成看成是一个动态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2.
翻译的过程涉及译者的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汉语成语翻译中形象语言的处理是成语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既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表达形式,更涉及到两种文化背景。在汉语成语英译的理解阶段,译者要充分激活与文本相关的图式,同时也要充实自身的知识和文化图式。在汉语成语英译的表达阶段,译者要做到激活译文读者头脑中已有的图式,还要帮助译文读者构建新的图式,以致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身势语是非言语交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身势语和语言一样是传递信息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在不同的文化中,身势语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身势语。探讨身势语中目光语、面部表情、手势语、空间距离和身体接触等方面的文化差异,说明非言语交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一个文化对话、协商和构建的过程。从意识形态的操纵可以更科学、辩证地看待林译小说。通过分析发现,译者自身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文化观念等影响了译者的翻译策略及文化选择。研究翻译的文化构建作用,要重视译者主体性、读者的文化期待,并辩证地对待翻译涉及的两种文化。  相似文献   

15.
旅游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旅游资料的宣传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交流。旅游英语中涉及许多中西文化差异,其翻译则是跨国界、跨文化、跨社会的宣传活动。翻译工作者需具备语言、社会文化、民俗等多方面的知识,翻译时必须变通手法体现原语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掌握目的语并用之进行交流。为了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流能力,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在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进行文化导入教学的原则,运用课堂内文化教学和课堂外文化教学相结合的可行方法,以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7.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基于跨文化交际的“第三空间”理论,结合人类文化学、语言学、传播学的相关思想,对中国武术跨文化交际问题展开研究。研究目的在于借鉴“第三空间”理论相关思想,应对中国武术跨文化交际的现实困境,提高武术跨文化交际能力,加速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研究认为:文化休克、民族中心主义、语言障碍等是影响中国武术跨文化交际的现实困境。本着平等、对话、和谐、开放的文化精神,通过文化身份转换,从“第三种视角”审视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交际与传播,有助于克服民族中心主义,从而为两种文化间的顺利交流搭建桥梁;选择兼通中外两种文化的人才,构建传播者的“复合文化身份”,才能顺利进行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交际;利用身姿语、方位语、生态语、文化图景等实践策略,探寻吸收中国武术的“文化接口”,搭建中国武术跨文化交际的“第三空间”。“第三空间”理论为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交际和国际化传播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和方法论,对于推动中国武术的国际化进程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语言的运用离不开语境,语境对言语交际中话语的表达和理解起着重要作用,主要是解释作用和制约作用。语境的解释作用主要体现在:语境有助于言语交际中指示语的理解、省略语的完善、言外之意的准确传达、歧义现象的消除。语境的制约作用体现在:情境语境、社会文化语境、认知语境对言语交际的制约。  相似文献   

19.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在实施一种文化教育,所以在实施这种文化教育的同时就不能仅仅向学生传输语言本身的知识,而要结合语言背后蕴含的文化背景信息,才能更好地提高外语学习的成效。从语言和文化固有的内在关系,以及对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作用入手,论述了在我国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方法。我国英语教学应以文化教育为手段,适时适度地向学生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增强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切实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为依托。语言中最活跃,最具文化承载量的因素是词汇。中西文化的种种不同造成了中西词汇的不对应。指示意义相同的词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涵义。文章通过分析中西词汇所蕴含的文化异质以减少或避免跨文化交际及英汉翻译中的谬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