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楷书,又称真书、正书,创始于汉末魏初,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是由汉代隶书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产生的一种书体。"楷"的本意,是"楷模""法度""标准""样板"。今天,我们通常讲的"楷书",主要是指魏碑及唐楷两大体系。楷书,是中国书法史上出现最晚的书体,同时也是自魏晋以来流行的主要实用书体之一。楷书是学习书法的基础,是进入书法艺术殿堂的必由之路。宋代大书法家苏轼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浅述《曹植庙碑》的形制与内容、笔法与结构以及碑刻中同字、同时代不同碑刻的比较,遵循出土碑刻和史料结合的"双重证据法"的考证原则,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及实践基础,在北朝与隋唐之间,寻觅楷书由率意、洒脱的魏碑书风向大唐"尚法"书风演变的轨迹。通过《曹植庙碑》的个案研究,初步了解该碑继承北朝遗意,书体杂楷、隶、篆三体的历史原因及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段雪莲 《现代语文》2006,(7):126-126
魏晋南北朝墓志中兼有篆书、隶书、楷书三种书体,以楷书为其主流.处于该期的隶书已经接近末流,是向楷书的过度阶段.隶书名称要根据它在各个时代的不同书体风格特点和内容来加以界定.  相似文献   

4.
十六国北朝碑刻的破体现象十分突出,具体表现在融合多种书体特征的"破体书"和大量俗体字上。本文由分析"破体"概念的内涵入手,试从书法和文字两个方面分析十六国北朝碑刻的破体现象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5.
"春秋决狱"之风兴起之后,儒家思想便通过"春秋决狱"的形式而被引入司法实践领域,开启了儒家思想融入法律之门.许多律学家用儒家思想对成文法的注疏、解释,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立法上"纳礼入律"奠定了基础.魏晋北朝诸律家秉承"引经决狱"之传统进而"纳礼入律",对于将儒家思想融入魏晋北朝诸律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融入魏晋北朝诸律也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6.
正前言小楷,古人称之谓"真书",又称之谓"蝇头细书"。它隶属于正书范畴,是各种书体中很富有实用价值、最能体现沉密精细功夫,亦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一种书体。一般地说,小楷的大小通常在一至二厘米见方之间,而大楷在四厘米以上,中楷则介乎其中。"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这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特色之一。极大之字,古人又称之为"擘窠大字",或称"榜书"。  相似文献   

7.
正篆刻内容确定以后,便是根据内容选择字体。这里包括字形和书体两个方面的含义。古人说"不通文义不可刻,不深篆学不可刻",就是针对篆刻字形和书体的选用而言的。字各异形,只有通过考证字义才能求得;篆有定法,只有通过对各种书体的学习才能使之相配。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女性意识觉醒是构成魏晋南北朝"人之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以《世说新语·贤媛》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魏晋南北朝女性意识之觉醒:社会对女子才能与智慧的肯定和赞美;女性对异性仪容美的欣赏;女性平等自由的婚姻观和追求自我个体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北魏置"仙人博士"之官,为北朝国家政权设立道官之滥觞;北朝不仅萌芽了早期的道官,还建立了主管道教事务的道署——崇玄署。北魏一度设"崇玄署"为主管僧道的署衙,北齐更名为"崇虚局",主管道门事务,后演变为隋唐之"崇玄署",成为经由唐代国家典制所确立的中央官署。北朝建立的道教管理机构,对国家道教管理制度的完善,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隋唐道官制度的形成也具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篆、隶、真、草、行,五种书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定型,各种笔法在唐代业已成熟。后世的书法家,要在笔法上有所创造已然有限,但在其它形式构成,如空间与结构、章法、墨法等方面尚有拓展的空间。同时,如何在"师古人"的同时"中得心源",进而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风貌,是颇具挑战性的工作。在前朝大师光芒的投射之下,明清以来的书法家们仍能熠熠生辉,的确令人称奇。  相似文献   

11.
楷字发展及资源调查,属于历史汉字书体类型发展断代定量研究。基于各种楷字资料库的调研,试图按照历史汉字发展使用的本来面貌,简要勾勒楷字发展定形轨迹,揭示楷字演变基本规律。"楷字发展历史"部分,从社会实物用字来看,汉代到魏晋简牍作为载体的文字,处于隶楷之间;北朝造像记等碑刻文字,反映出楷字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和分期;而晋南北朝时期纸张已经广泛使用,作为最重要的介质转换,促使楷字发展由成熟到打下定形的基础。"楷字发展研究"部分,包含实物用字的各类调查数据表明,隶变解体与楷化变异,在相当时间内,原本发生在同一历史过程。在楷字发展调查研究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时间层次、空间分布、材质类型以及社会生活等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12.
楷字发展及资源调查,属于历史汉字书体类型发展断代定量研究。基于各种楷字资料库的调研,试图按照历史汉字发展使用的本来面貌,简要勾勒楷字发展定形轨迹,揭示楷字演变基本规律。"楷字发展历史"部分,从社会实物用字来看,汉代到魏晋简牍作为载体的文字,处于隶楷之间;北朝造像记等碑刻文字,反映出楷字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和分期;而晋南北朝时期纸张已经广泛使用,作为最重要的介质转换,促使楷字发展由成熟到定形的基础。"楷字发展研究"部分,包含实物用字的各类调查数据表明,隶变解体与楷化变异,在相当时间内,原本发生在同一历史过程。在楷字发展调查研究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时间层次、空间分布、材质类型以及社会生活等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13.
魏碑源流 魏碑,又称魏书、魏碑书,也有称作正书、楷书、今隶的.它是汉代隶书向隋唐成熟楷书的过渡书体,因主要流行于北魏(386-534年)、东魏(534-550年)、西魏(535-556年)期间,故而得名.梁披云《中国书法大辞典》:"魏体,指北朝元魏时期的书体,见于当时的石刻、摩崖、造像等.时楷书初兴,脱出隶法,故体貌多变,而以方正凝重为主,世称北碑体,或以元魏三朝中北魏水平最高,又名之日魏体."广义的魏碑书,除三魏(北、东、西)时期的刻石,还包括具备这种形式特征的十六国、北齐、北周的作品,即"北碑"这一更宽泛的概念指代的范围.  相似文献   

14.
文字的形成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中国的文字由结绳、八卦、书契长时间的演化,至殷商时期发展为古文及东周的大篆等以刻画、铸造的文字、经过秦朝小篆,汉朝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至魏晋南北朝各书体已广泛使用,自己也由圆化为方,繁化为简。由于"袭"字在结绳记事时期,八卦和书契中都没有出现过,本文就围绕着"袭"字来进行研究,主要研究"袭"字在甲骨文时期之后的字形和字义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从书体的角度看,南方楷法得力于行、草颇多。楷法既成,反过来再促进新体行书、草书、今草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各种书体都能风流潇洒。魏碑体以蜕化的八分铭石书为基础,倾斜其体势,加上有“刻风”的渲染,遂成稚拙开张。倔强刻厉的面目。北朝碑版中工美而古质、与魏碑体有所差距的风格,融合南方流美书风后来演化成隋与初唐楷书的主流。楷法弃质而就文,的确是艺术规律和人心所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从先秦至两汉,"名实"成为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范畴,也是一个涉及语言哲学的理论问题。"名实之辩"主要讨论的是语言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实"理论既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课题,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不可回避的话题。从逻辑思想的角度,考察魏晋南北朝关于"名实"的理论和观点,能很好地为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逻辑思想的发展铺设理论基石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第四讲楷意细心的朋友会注意,本讲的题目是"楷意"而非"楷法"。楷书是最讲求法度的书体,但其从滥觞、初步形成、发展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因为楼兰简纸文书所属的时代,正是楷书初步形成的阶段,完整意义的成熟楷书是在唐代初期(有说是北朝晚期)才形成的。楼兰简纸文书中,隶、楷、行、草诸体无所不备,其楷书笔意的书迹,为我们理解魏晋古法提供了颇多借鉴。  相似文献   

18.
正第十讲结字虽然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在楼兰简纸文书书法学习中,构字法则同样重要。尽管这些资料书写时间不同、书手众多、书体多样,但对它们分类整理后,我们仍然会受到许多启发。结字特征受书体影响,隶意重的字多宽扁形,章草多横势,今草多纵势,行书变化最丰富。因为书写习惯和审美取向不同,同一书体在不同书手笔下,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所以,楼兰简纸文书的结字是多样的、复杂的。要之,在于求同存异,能于共性之中规范法则,能于个性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唐代"始有意为小说"这一论断,学界一直承袭其说。若细细究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些作品已经与唐传奇颇为类似,初现"有意为小说"之端倪,如《搜神记》《幽明录》《拾遗记》中的部分作品,无论在创作动机、内容虚实、艺术手法等方面都可以说明魏晋南北朝小说已经出现了"有意"的痕迹,鲁迅先生的说法值得再商榷。  相似文献   

20.
楷书也称真书,它产生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极盛于唐,一直沿用至今。由隶入楷,完成了我国历史上文字书体的大演变,而进入了相对稳定的阶段。这种演变过程内部始终贯穿着一种强大的推动力,那便是人们对书写快速简化的要求,以适应社会发展带来的频繁的社交活动。汉代隶书盛行,基于实用和简化的要求,楷书由隶书通过“隶变”开始萌芽。而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时期,这时期楷书的价值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