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3D打印技术在工业及科研、教学领域的最新应用,结合目前塑料加工成型及模具设计制造等课程在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将3D打印技术引入到相关的教学活动中,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和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教学效果,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卓越工程师和优秀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2.
王广原  吴王平  江鹏  潘海军  王琦 《科技风》2023,(34):112-114
近年来随着3D打印技术在各工业领域得到了推广应用,对于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攀升,但目前3D打印课程的教学体系尚未完善,难以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本文根据新工科建设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思政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3D打印技术课程的改革思路,积极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创新思维与实践应用的能力,为智能制造专业培养出3D打印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李亮 《内江科技》2018,(1):152-153
本文简述了模具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及模具CAE技术在行业中的重要作用,以模具CAE技术课程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的关系为切入点,针对学院的模具专业方向,结合实践教学资源,在模具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学生参与实践和团队培养方面做出了改革,强调了理论教学、CAE仿真和实践教学并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创新和动手能力,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行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3D打印技术在创新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阐述我校3D打印创新实验设计目的及实验过程,包括3D技术介绍,模型建立、切片、打印及3D打印机常见问题处理。3D打印创新实验的开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设计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参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热情。学生在实践中应用3D打印技术设计个性化作品,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琦  潘海军  吴蒙 《科技风》2023,(16):127-129
在智能制造背景下,面向3D打印人才需求,针对我校智能制造专业的“3D打印实践”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课互融式的课程改革方案。制订了整合“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数字化设计”和“3D打印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案,并建立了三课互通的考核制度,三门课程不再独立自营,进而使培养过程达到理论、方法和实践的有机融合,使学生达到“知行合一”的学习目的。本课程改革突出课程结构的整体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使学生掌握产品设计与智能制造的全流程,进而培养具有较高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的综合型增材制造人才。  相似文献   

6.
3D打印技术是一项新型快速成型技术,将其应用于高校的模具设计教学中,能使学生得到更直观的视觉效果。文章阐述了3D打印的原理,并对其应用优势与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提出了3D打印技术在高校模具设计教学的应用方法,并对3D打印技术在模具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进一步剖析。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21,(6)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新型材料被逐步开发出来,新的加工方法、手段从想象变为现实,模具行业的发展也正在发生时代性的变化。而在各个行业、厂矿中广泛使用的冲压模具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要求。那高校在课程培养中如何使学生既能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能具有工程实际能力呢?在《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中,通过理论知识学习—随堂作业小结—单元测验考试—3D实体操练这样一条纵线,同时在四个环节中都横向贯穿线上、线下、实体模具现场拆装测绘、计算机虚拟设计和3D实体打印等多种形式构成的多元混合模式探索,从而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立体丰富,满足培养本科工程教育的要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肯定。  相似文献   

8.
基于现代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现状,探讨了创新实践对制图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作用,将计算机三维建模、学科竞赛、3D打印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平台,使学生的制图综合能力得到更加全面的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9.
《科技风》2020,(11)
专业综合实训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需要充分融合专业知识到一个实际项目中,从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融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专业竞争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借助于Solid Works设计技术和3D打印技术,通过完成减速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并快速成型,拓展并加深专业实训内容,创新实训过程。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是往企业输逶人才的基地,我校模具专业考虑企业实际需求,以模具行业典型的工作过程研究为前提,引入“CAD/CAE软件的实战应用”元素,将模具设计与分析过程还原;运用诠业项目组运作模式’来组织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和职业能力,实现模具教学的数字化工程。  相似文献   

11.
《科技风》2020,(14)
从3D打印校本课程存在的问题出发,笔者以设计创意雨伞为例,基于设计思维对3D打印校本课程进行了设计和教学实践,主要从设计思维的五个阶段:同理心、定义问题、构想、原型和测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并使用3D打印技术完成创意模型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杨素萍 《今日科苑》2009,(22):252-252
高职《模具材料与热处理》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对江苏省部分高职院校《模具材料与热处理》课程的教学课时、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的调查,了解高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现状,并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科技风》2017,(2)
该文是个人在模具教学与实践活动当中对模具专业课程的一些思考和实践,从而提出模具课程设计的一些创新。通过改进模具设计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和老师的互动,开设选修实验,编写课程参考书及制作多媒体课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达到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学生实际与理论相结合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科技风》2017,(7)
论文分析了目前高校模具专业方向实践教学的现状,结合我院自身特点,提出了我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模具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方向)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举措。指出,教师正确对待实训课程、努力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使各实训课程的案例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并引入项目教学,是我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模具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方向)向应用技术转型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科技风》2021,(30)
通过分析轨道交通设备拆装实践教学的需求,提出应用3D打印技术构建设备模型并完成设备拆装实训的辅助教学手段,介绍了装备零部件数字化建模的方法、3D打印的过程以及利用打印模型完成拆装实践教学。教学实践表明,通过3D打印技术辅助设备拆装明显提高了拆装实训的教学效果,减少了对实际大型设备的依赖,也大大降低了实训成本。3D打印技术的应用使学生对设备构造及原理了解更加深刻,直接提升了学生工程实践和数字化创新设计能力。  相似文献   

16.
《发明与革新》2011,(11):4-9
近段时间,“3D打印技术”似乎成了科技新闻报道中的高频词汇,“3D打印汽车”、“3D打印飞机”、“3D打印自行车”、“3D打印人造血管”、“3D打印皮肤”、“3D打印比基尼”、“3D打印小提琴”等等,一时间,仿佛世界万物没有什么是这个所谓的“3D打印技术”所不能完成的。而事实也的确如此。目前,3D打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业设计、医疗设备等多方面。在制造工业中,点击鼠标取代了锤子、钉子和工人。有3D打印技术的支持者表示,这种技术用创意和智慧取代了劳动力成本,因此成为许多商品制造商的关注重点。  相似文献   

17.
浅谈高职《冲压模具》课程实训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冲压模具>课程实训是高职院校模具专业的学生在课堂教学完成后进行的一次模具设计实践.本文对该课程实训指导中的选题、模具的拆装、计算和标准件选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从课程实训为切入点,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正"3D打印先进制造"科技创新团队为西安科技大学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2016年度立项建设的创新团队。团队骨干成员9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1名,讲师5名;团队4名成员拥有博士学位。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3D打印制造工艺及材料研究、模具开发、矿山设备安全检测与评价、基于可降解聚合物的植入式给药系统设计与制备、基于导电聚合物的水凝胶材料的制备及其快速制造成型研究等。近年来,团队成员先后承担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国  相似文献   

19.
《科技风》2017,(26)
随着当期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3D打印技术水平得了一定的提升。关于3D打印技术,其主要应用于实验室、企业或者家庭等不同的领域当中。通过3D技术来加工曲面是,其具有其他成型加工方法不能够相比的优势。在当前的模具行业中,3D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我国在制造上的水平。本文就对当前3D打印技术在模具行业中的应用来进行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郑乔 《科技风》2024,(10):118-121
本文以“增材制造”为例,讲述了3D打印教学首次应用在主修课程中的具体情况,在充分实践中进行了总结。通过纳入主修课程,使学生在督促的情况下,可以更加深入地对3D打印进行有效的学习和掌握。实践证明,这样做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它不仅丰富了学习内容,还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实践也表明,在课程执行中,还必须结合西南交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实际情况,因此这将是一个长期的探索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