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选自歌剧《江姐》,在查阅诸多文献中发现大部分文献对歌剧《江姐》的论述都是以革命化和脸谱化的形象来塑造该人物。本文通过革命历史背景,剖析词曲作者的写作手法,结合自己的演唱心得,进而通过音乐分析二次全面的塑造江姐的形象,来完成江姐的艺术美和内在美,为演唱及分析理解作品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是歌剧《江姐》中江姐唱段之一。本文从角色心理、声音技术及歌曲处理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探究,目的是为了学唱这首歌曲的演唱者,对作品有更深更好的了解,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歌曲的人物形象,从而合理的使用声音技巧,准确诠释人物情感和表达作品内涵。  相似文献   

3.
《红珊瑚》是中国当代民族歌剧的优秀代表作品,是结合西方歌剧形式与中国戏曲特点的歌剧。《海风阵阵愁煞人》作为该歌剧的重要唱段,是民族声乐演唱专业学生必唱曲目,笔者通过对歌剧以及该唱段的情感把握等方面进行简单介绍与分析。  相似文献   

4.
民族歌剧在我国歌剧发展史上已经成为一朵璀璨的花朵,在民族民间文化发展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民族歌剧《苍原》创作于1987年,成为了当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歌剧经典之一,是中国歌剧发展中的一部黄金著作。其中这首《情歌》就是其中的主要唱段,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它贯穿整部歌剧,每一乐章都有出现,笔者将对于该歌剧进行简单介绍,并且从作品的情感处理、气息控制两方面分析其中的演唱技巧。此唱段受到了广大声乐学习者的喜爱,并拿它来作为提高演唱技巧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5.
歌剧《江姐》是根据长篇小说《红岩》中关于女英雄江竹筠的故事改编的七场民族歌剧。该剧由阎肃执笔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1964年由空政歌剧团首演。在江姐的音乐唱段中,剧作家们广泛吸收借鉴了戏曲音乐素材如川剧、越剧、京剧等等,从而使得江姐的唱段戏剧性表现得更为充分和淋漓尽致,真正做到为人物而歌、而曲,使江姐的人物音乐形象和个性塑造  相似文献   

6.
詹棉棉 《文教资料》2012,(29):62-63
中国歌剧是20世纪中西音乐文化交融的产物,它一方面借鉴了西方歌剧的形式,另一方面吸取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富营养,从而使中国歌剧日趋走向成熟,并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歌剧《江姐》作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典范之作,它掀起了中国歌剧的第二次高潮,引领了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7.
《苍原》是中国当代民族歌剧的优秀代表作品,由黄维若与冯柏铭编创剧本,曹其敬导演,徐占海、刘晖作曲,是运用西方歌剧形式同时又具备中国民族民间特点的歌剧。《情歌》作为该歌剧的重要唱段,是学习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值得训练并需仔细研究的一部作品。  相似文献   

8.
声乐作为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体性特点更利于人类情感的表达。演唱者在演绎作品的过程中,一字一腔都传递着内心的情感。对于声乐教师来讲,这一切美的因素都直接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歌剧《运河谣》唱段《来生来世把你爱》在国内各大声乐比赛中被广泛传唱。因此,研究这部作品对于民族声乐的演唱、教学以及提高歌者对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为民族歌剧《木兰诗篇》中极具代表性的唱段,音乐整体的表现力较强,重奏之中的弦乐设计,仿佛在忧伤之中透露出一丝怜爱,使得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本文以音乐本体分析为切入点,进而对唱段中的演奏技巧及情感处理加以解读,随后从声乐演唱者的视角出发,并对其中的民族性特点做深入分析,希望以此探究此唱段在民族歌剧...  相似文献   

10.
歌剧《山村女教师》主要讲述了支教贫困山区的女教师杨彩虹,为教育事业奉献出了宝贵生命的感人故事。这部《山村女教师》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郝维亚应邀为国家大剧院开幕两周年的精心打造的一部献礼剧目,并由著名作家刘恒先生担纲编剧的一部三幕歌剧。本论文梳理了中国民族歌剧女性人物形象的演变,着重对杨彩虹这一人物的形象塑造和主要唱段进行了分析。最后揭示了歌剧《山村女教师》对我国的民族歌剧发展启示以及它的美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歌剧《苍原》中的咏叹调《情歌》,用西方歌剧的音乐结构创作手法和表演形式,呈现中国民族特色的经典唱段。在演唱时应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充分挖掘音乐内在的民族元素,展现作品其特别的民族情感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歌剧《江姐》是中国歌剧史上第二次高潮的代表作,江姐的形象也深入人心,对江姐唱段的深入学习是应该的,这不仅是对声乐作品的研究,也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和自身的理解对"江姐"音乐形象的塑造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3.
欧洲大歌剧最早形成于16世纪的意大利,至19世纪在几个发达国家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平。实际上,我国也具有悠久的音乐戏剧传统,最早的歌舞剧雏形源于汉代的"百戏",而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歌剧是从儿童歌舞剧的模式开始的,在我国20世纪出现。我国第一部大型歌剧《白毛女》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歌剧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具有"民族新格局"的模式。而继《白毛女》问世之后,《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窦娥冤》、《嘎达梅林》等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相继产生,同时我国还引进《茶花女》、《蝴蝶夫人》等欧洲经典歌剧,既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带来了我国歌剧的繁荣局面。歌剧《江姐》在这一黄金时期应运而生。无论是从其创造的时期还是从题材内容来看,歌剧《江姐》都在我国现代歌剧剧坛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从歌剧《江姐》的创作环境和时代背景分析和研究了其演唱风格,旨在对民族声乐的发展提出一点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歌剧是一门以歌唱艺术为主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因此,歌剧的演唱有着特定的要求。中国民族歌剧的演唱表演,有着与西方歌剧不同的要求,这是体裁特征及特有的音乐语言所决定的。演唱者必须对体裁、剧目、剧情、角色以及各种表现因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深入分析,才能准确恰当地塑造人物形象,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笔者通过对民族歌剧《党的女儿》中女主人公田玉梅唱段的演唱与表演为例,讨论一名演员在演唱歌剧唱段时应该必备的条件和要求以及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从中国民族歌剧(以《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为例)中女性人物角色作为切入点,从女性人物音乐形象的塑造,舞台艺术形象的展现,主要女性人物典型唱段的演唱风格上这几个方面加以研究,分析,阐述。从而剖析出塑造独特的女性人物形象特征,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咏叹调《女人善变》是出自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威尔第歌剧《弄臣》中的一首最为出彩的唱段。轻快的旋律和赋有强烈讽刺意味的歌词,构成了这段传唱度极高的艺术珍宝,是欧洲乃至世界歌剧史不可缺少的一部经典作品。本文就咏叹调《女人善变》歌曲风格、歌词、曲式、旋律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中国歌剧是20世纪中西音乐文化交融的产物,它一方面借鉴了西方歌剧的形式,另一方面又吸取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富营养,从而使中国歌剧日趋走向成熟,并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歌剧《江姐》作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典范之作,它掀起了中国歌剧的第二次高潮,引领了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时代的到来.它自1964年首演到2008年复排,历经四十余载春秋和五代“江姐”的演绎,久演不衰,常演常新.为中国歌剧的创作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贾科莫·普契尼是意大利著名的真实主义作曲家,其代表作为歌剧《艺术家生涯》,极具艺术价值,而《人们叫我咪咪》则是其中由女高音演唱且最具代表性的抒情咏叹调之一,本文以这一唱段的艺术特征及演唱技巧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希望以此帮助演唱者对这一咏叹调形成全方位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西方的歌剧艺术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在人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20世纪传入中国后,中国的艺术工作者也将歌剧与本民族的曲调进行了结合,产生出了一批优秀的歌剧作品。其中歌剧《白毛女》在中国歌剧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白毛女》中《杨白劳》选段以它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也成为了众多声乐工作者喜爱的声乐作品。本文作者从自身的演唱感受出发,从歌曲的时代背景,音乐特征,演唱技巧和感情处理三个个方面,深入剖析歌曲《杨白劳》,从而更好的进行艺术表达。  相似文献   

20.
音乐与文学是歌剧的两大要素,而艺术家的唱段演唱是歌剧表达与呈现的主要方式。由于不同的演唱风格倾向表达不同的艺术特点,在歌剧演唱中应根据不同戏剧情节,在不同的唱段中充分灵活运用不同的演唱风格。杜欢在歌剧《回家》中饰演的罗旺篼一角,根据不同的情感表达,创造性地运用了美声、民族、通俗三种演唱风格的特点,并将之重新组合并融汇于唱段之中,获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这种效果的取得,得益于长期以来演唱者注重气息、共鸣、吐字等基础训练以及对歌剧素材熟知的情况下"以情动人"的艺术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