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教“浮力”这一章节时,为了突出重点,我先出示三个外形完全相同的乒乓球(其中有两个用注射器注入适量的盐水),问学生:“把三个乒乓球同时浸在水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呢?”学生异口同声说:“上浮、”“真的上浮吗?”在全班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候,我突然放手,结果一个上浮,一个悬浮,另一个下沉。我问:“为什么会这样呢?”针对这个问题学生们主动地展开讨论。大多数学生认为乒乓球里有文章,并主动去看,结果发现了问题的关键:悬浮、下沉的两个乒乓球比上浮的重,从而引出了问题的焦点。  相似文献   

2.
一、设疑提问法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质疑问难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开端。完美成功的设疑提问,不仅能控制课堂秩序和气氛,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能够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   如在教学《浮力》一节中,教师先出示两个乒乓球 (其中之一钻一小孔,装沙后用透明胶布封住 ),提问学生:将这两个乒乓球同时放入水中,它们是“浮”还是“沉” ?同学们脱口而出:“全都浮上来。”但教师将乒乓球同时投入水中时,却出现了一个浮一个沉的情形,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设置疑点,制造矛…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认真挖掘创造性思维的因素,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多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促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发展。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给课文续编故事。结果学生兴致盎然,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小羊一转身,狼掉进了河里。”有的说:“这时,来了一位猎人,开枪把狼打死了。”还有的说:“可怜的小羊无力挣扎,成为恶狼口中的美餐。”……众说纷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诸如这类寓意深刻、结尾含蓄的课文,我们都可这样做。如《坐井观天》、《骆驼和羊…  相似文献   

4.
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要提高自然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既学得生动活泼,又促进思维的发展。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设疑生趣。教师精心设置疑问,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在教学《磁铁》一课前,把一个乒乓球挖开一个小洞,装进一个铁制小物体,封装好。教学时,让它从一块斜放的玻璃片上滚落一次,之后,在玻璃片下放一块磁铁,提问:乒乓球会滚下来吗?当教师把乒乓球放在玻璃片斜面上时,球停止…  相似文献   

5.
上实验课时,我把一只鸡蛋分别放在清水和盐水中。学生看到鸡蛋一会儿沉,一会儿浮,都惊奇地喊起来,纷纷跑过来要看这只鸡蛋。有的说:“这是真的蛋吗?”有的说:“这是假的。”有个学生说:“老师,让我仔细看看行吗?”我满足了他,让他把鸡蛋拿在手上翻来复去看。  相似文献   

6.
打开学生思维之门──一次命题作文教学何碧峰又是作文课。我在黑板上“大笔”一挥,抖出两个字:谈“门”。谈“门”?──学生一张张疑惑的脸。谈“门”!──我微笑颔首。一双双眉弯里皱着这两个字……有的用握笔的手托着下巴,有的用手指抚着额头,有的在草稿纸上写写...  相似文献   

7.
在一次培训活动中,我听了一位教师教学《了解空气》这一课,这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先把一个乒乓球放入水中,再用一只杯子把乒乓球扣入水底.从而用“为什么乒乓球到水底了”引导学生探究。接着用手帕和杯子来实验,解释问题,让学生知道空气占据空间。然后安排的活动是让一只杯子的水跑到另一只杯子中,最后才让学生感受空气。在课后拓展这一环节还安排了三个小实验:砖块里的空气、往漏斗里倒水、让瓶子里的红水流出来。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和加强思维训练,不但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为中学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1.运用操作,训练思维。通过操作,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抽象、概括。例如教学“9加几”的加法,在计算“盒子里有9只乒乓球,盒子外有5只乒乓球,一共有几只乒乓球?”时,学生经过操作、观察,再引导学生分析的思维过程。概括出“看9想1,凑成10。把5分成1和4。10再加上4等于14”的计算方法。经过由实际到抽象的思维过程的分析综合,便能实…  相似文献   

9.
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时间管理专家为一群商学院的学生讲课。  “我们来做一个测验。”专家拿出一个广口瓶放在桌上。随后,他取出一堆拳头大的石块,把它们一一放进瓶里,直到石块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他问:“瓶子满了吗?”所有的学生应道:“满了。”他反问:“真的?”说着,他在桌下取出一桶砾石,倒了一些进去,并敲击玻璃瓶壁,使砾石填满石块间的空隙。“现在瓶子满了吗?”这一次学生们有些明白了。“可能还没有满。”一位学生应道。“很好!”学者伸手从桌子下又拿出一桶沙子,把它慢慢地倒进玻璃瓶。…  相似文献   

10.
乔瑛萍 《青海教育》2014,(11):43-43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运用多媒体课件能有效营造利于学生研究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演示把一个圆涂成红色,提问:这是什么图形?看到圆你们想到什么?圆所围平面部分的大小叫做什么?启发学生猜测联想:怎样把圆转化成一个已知图形计算面积?有的学生说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有的学生说把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说把圆转化成三角形,还有的学生说把圆转化成梯形。这样,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既激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有效增强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1.
运用实验上好新教材“浮力”一课潜江市张金中学毛德林(433100)一、实验引入新课实验1:在上课开始时,将一个大口塑料瓶装大半瓶水(水加红色便于学生观察),将乒乓球放入瓶中,乒乓球浮在水面上,然后把瓶口盖住倒过来,让学生猜想:乒乓球将会处于什么状态?...  相似文献   

12.
何元龙 《物理教师》2004,25(4):32-32
实验:将一个罐头瓶盛满水,用一根比瓶高略短的细线。一端系住乒乓球,另一端固定在瓶盖上,把乒乓球放入水中,盖紧瓶盖,把瓶倒置[如图1(a)],乒乓球便浮在瓶子里.手执瓶在水平方向上向右做匀加速运动时,则乒乓球相对于瓶也向右运动[如图1(b)]。  相似文献   

13.
黄佑生 《教育文汇》2005,(11):32-32
一次,于永正老师在某市一个大戏院里上公开课。第一堂课结束后,于老师问学生:“课间最要紧的是什么?”学生有的说是做游戏,让大脑轻松一下;有的说是复习功课,把老师刚才讲的内容复习一下……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这时,于老师大声而又温柔地说:“同学们,你们说得都有道理,但我认为课间最要紧的是上厕所!”他把“上厕所”三个字说得特别重。下边听课席上爆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随即又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掌声刚落,于老师又告诉学生如何去上厕所,  相似文献   

14.
最近,笔者听了一堂小学一年级的思维训练课。该课共设计了“珠子数数”、“随意画图”、“杯中取球”三项内容。其中“怀中取球”的过程如下: 教师出示一个玻璃杯,再放入一个乒乓球。然后说:“现在有一个空玻璃杯,里面有一个乒乓球。请小朋友想一想,可以用哪些办法把乒乓球从杯中取出来?”学生立即活跃起来,个个开动脑筋,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用手抓出来”,“手拿着杯子倒出来”,“用水灌满杯子,乒乓球就会浮出来”,“手抓紧杯子向上抛,乒乓球就会跳出来”……当讨论快要结束时,一个男孩站起来发言:“除了那些办法,我还可以把杯子摔在地下打碎,乒乓球就出来了。”顿时,全场哗然,议论纷纷。这是一种独特而可行的思维方式(因为题中没有任何条件限制),具有鲜明的创造性思维的特性。可惜教师没有发现该生的方法新颖性  相似文献   

15.
江青兰 《湖南教育》2002,(19):43-43
多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应提供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如教师在教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时,先用电脑显示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数方格法”、平行四边形的“割补法”以及三角形面积推导的“拼合法”,从而产生问题:“求圆的面积该用哪一种方法呢?”学生看后,情趣高涨,有的说用“数方格法”,有的说用“割补法”,有的说用“拼合法”,但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三种方法都不能准确地确定圆面积的大小,由此产生新的问题,教师再让学生讨论得出“用切拼法”,把圆切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或正方形,…  相似文献   

16.
听话的鸡蛋     
小猴最喜欢山羊老师上课。今天,山羊老师拿出两个相同的、装着清水的透明玻璃杯,然后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只鸡蛋,对大家说“:这只鸡蛋只听我的话,我让它沉它就沉,让它浮它就浮。你们相信吗?”“不相信。”大家摇头。“那我今天就来演示给你们看一看。”山羊老师微笑着扫视了大家一眼,转过头对鸡蛋说“:鸡蛋呀鸡蛋,你听好了,给我老老实实浮在水面上,否则,我把你煮了吃掉!”他把鸡蛋往水杯里轻轻一放,水面一阵晃动,鸡蛋竟像一只乒乓球似的浮在水面上了。接着,山羊老师又掏出一只鸡蛋“,这只鸡蛋是沉还是浮呢?”“浮!”学生们回答。“沉!”小猴说…  相似文献   

17.
为了改变多年来在英语教学中所出现的“哑巴”英语现象,许多专家学者呼吁口语教学必须从小抓起。有的教师认为,学生词汇量少,尤其是刚接触英语的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能力差,除了背课文及做替换练习外,不可能用英语说个“没完没了”。但我们都知道,“背”出来的只是僵化的“句子”,只有“说”出来的才是真正的、活的“语言”!如何创造条件让学生利用“有限”的词汇,“说”出“无限”的、活的“语言”?对此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教学实践表明:运用教学游戏、创设真实情景、鼓励发散思维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一、运用教学游戏…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客: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学第十一册第回单元“圆的认识”。教学回标: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及在同一圆内冒径自半径的关系;学会用圆规圆圆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和画图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让学生说说已经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2.用投影动态演示出一个圆,引出:会天我们采研究平面上的一种新的曲线图形——圆。3.要求学生列举回常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圆。教师及时纠正学生表述上的偏差,如:把乒乓球说成是圆的。4让学生用一个硬币或真他圆形物体在纸…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要重实践,更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读了《聪明的韩愈》这个故事,知道韩愈的老师出了一个谁能用一个铜钱买东西装满一间屋子的问题,只有韩愈买的蜡烛符合要求。因为蜡烛点燃,烛光能照亮整个屋子。我启发学生还有什么可以装满屋子?同学们想了想举起了手,有的说:“电灯。”有的说:“点燃火把或柴草。”[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调控作用。当学生思维有悖教学目的时,应适时加以调整和控制,引导学生修正思路。 教学《诺言》一文时,有个学生提出:那群大孩子回家,为什么不招呼一下“站岗”的小孩,教师未及表态,学生都抢先发表各自奇特的猜想。有的说:他们把“站岗”的小孩给忘了;有的说:他们故意作弄那个小孩;有的说:他们估量自己去了,那小孩也会自动撒岗回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这时,教师用“控制论”原理,把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控到认真阅读书本上来:“你们能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来吗”?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仔细推敲词句,纷纷寻找依据。持第一种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