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祝尧《古赋辨体》对于汉赋的认识,包括赋之体及渊源论、汉赋价值论、汉赋艺术结构论、汉赋作家作品论凡四个方面。这些观点都贯穿于该书的汉赋序论和赋作解题之中,论述时各有侧重而又互相呼应,观点鲜明而又论证细密,纵横开阔,声情并茂,极富思辩色彩与逻辑力量。《古赋辨体》标志着我国古代的汉赋研究已从长期的低落萎靡走向了复兴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切中肯綮别有开掘──评阮忠《汉赋艺术论》茅舟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汉赋一直是相当薄弱的环节。80年代以来,汉赋研究开始为人瞩目,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学术专著,如姜书阁《汉赋通义》、龚克昌《汉赋研究》、万光治《汉赋通论》等。不过,从艺术的角度切入汉赋作家...  相似文献   

3.
<正> 汉赋与先秦文学的渊源关系,是深远而广泛的,就是说,汉赋既受到北方《诗经》、南国《楚辞》的影响,又受到中原诸子散文的影响。因此,清理汉赋对前代文学的继承和发展,有助于了解汉赋对统一南北文化所作的贡献,进一步地认识汉赋在中国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笔者拟从汉赋与诸子散文、楚辞、诗经三个专题进行讨论。本文就汉赋与诗经的渊源关系,略陈浅见。汉赋的名称与诗经研究汉赋首先涉及到的是赋体名称的来历。这还得从汉赋作家说起。西汉刘向说“不歌而诵谓之赋”(见《文心雕龙·诠赋》引语),东汉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班固之说影响最大,后世论者据此而提出赋的名称是来源于《诗经》六  相似文献   

4.
赋是中国文学独有的文学样式,赋体叙事研究随着赋体文学研究的复兴而逐渐发展,也是赋体研究逐步深入的重要表现。综合学术界相关成果,可以看到赋体叙事研究在其文学体式影响、汉赋、唐赋及俗赋等若干点上有了初步成绩。以赋的文学成就来比照,汉赋叙事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尤其显得不足。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汉赋研究的专门著作,大体上分为汉赋史、汉赋考辨、汉赋作家作品、汉赋美、汉赋艺术及汉赋综论六类,每类著作都从不同角度对汉赋进行探讨,反映了汉赋研究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秦汉文学 1.关于汉赋受楚辞的影响。(提示)汉赋作为一种文体受到了楚辞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它的文体特点上看。首先,赋是铺陈写物的,这是汉赋,特别是汉大赋的一个重要特点。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以及杨、班诸人的京都,园苑、田猎等赋,都极尽铺陈之能事,  相似文献   

7.
<正> 近几年来,汉赋研究空前繁荣,论著迭现.章沧授先生的《汉赋美学》(安徽文艺出版社92年9月版)是其中一部颇具特色的汉赋研究专著。首先,该书是我国目前一本专门研究汉赋美学的著作.作为一代文学代表的汉赋,在其繁荣发展之后,接踵而至的就是其厄运,特别是汉大赋一度被贬斥为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宫廷文学,是反现实主义的文字戏游,还谈得上什么美学价值。随着汉赋研究的繁荣深入,学界对汉赋的思想内容、艺术特征、语言风格等等  相似文献   

8.
由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费振刚先生和广西大学梧州分校教授仇仲谦先生编写的《汉赋词典》 ,于2 0 0 2年 1 2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对人们阅读、研究汉赋作品乃至其他古籍都将起到重要作用。我院副教授唐建老师为该书的编写作了大量辅助性的工作。作为一部断代体辞书 ,该词典收单字词条61 70余个 ,词目共 2 0 0 0 0余条。所收词目 ,以《史记》、《汉书》、《后汉书》、《昭明文选》中的汉赋词汇为主 ,亦择《艺文类聚》、《古文苑》、《西京杂记》、《初学记》、《太平御览》、《北堂书钞》等所载以及散见他处汉赋之词汇。全书 1 1 7万多…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先生是“现当代赋学研究史上不专治赋学而对赋有独到认识”的批评家。他在研究《楚辞.天问》的同时论及汉赋,并且提出了关于辞赋的重要观点:研究辞赋作品要明了并探讨其“时代背景”和“共同精神”;《天问》和汉赋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们是“以大为美”,故而汉赋作品要以读《天问》的观点和从“以大为美”的角度去欣赏评价。  相似文献   

10.
汉赋是两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被奉为赋的正宗。近人王国维曾把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称为“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宋元戏曲电》序)。在文学发展史上,汉赋这种文学形式,曾对魏晋六朝乃  相似文献   

11.
汉赋作品真实地再现了汉代的音乐文化成就。汉代音乐文化的高度发达,为汉赋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音乐表现技巧的高超,也刺激了汉赋艺术表现手法的丰富和艺术表现技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是一篇历代作家通论,他对先秦到魏晋的近百位作家进行了评论,集中体现了刘勰的作者批评观,也是中国古代作者批评观的代表作。在《才略》篇中,刘勰用了三种作者批评研究法:一、作者比较批评法;二、结合作家和作品来分析的作家批评法,三结合作者与时代的关系来分析的作者批评法。  相似文献   

13.
《英子文友书简·英子作品选》收录了上世纪30、40年代巴金等文学家给英子(王任之)的百多封信件和英子本人的部分作品。信件内容涉及文学、人生以及关于时局和鲁迅等的看法。也表达了文学家们对徽州的向往及对徽州历史文献的重视。英子的作品也是迄今见到上世纪30、40年代微州作家参与左翼文学活动为数不多的创作。这些都是徽州现代文学研究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通变》篇中关于"九代"的论说,各家的观点各不相同。以"九代咏歌,志合文则"为中心,从刘勰写作《文心雕龙》的主导思想和《通变》篇的主旨出发,对几个有争议的朝代(楚、汉、刘宋)的文学特点分别进行论述。无论从题材亦或手法,秦汉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是不能分割的;刘宋文学则多不符合刘勰的"宗经六义"的特点。通过较为详细的论说,最后得出结论:刘勰所谓的"九代"为黄、唐、虞、夏、商、周、楚汉、魏、晋。  相似文献   

15.
道家思想一直深深地影响着许多文人的人生观。这一点,在汉赋作品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可以说汉赋是汉代道家人生态度的折光,而且,随着社会环境的不同,汉代道家的人生观也就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具体地说,就是由批判现实的愤激进而转向了“明哲保身”式的淡泊。  相似文献   

16.
素以文论著称于古仿的《文心雕龙》,即论外史内,论中含史,完备地具有文学史的丰富内容,显著地具有文学史的诸多特征。同时,在文体论、文学变迁论和作家、作品论这鼎足而三的建构中蕴含着一部上古至晋宋时期的文学发展史。《文心雕龙》充分示和描述了文学的历史,全面评价和诠释了历史的文学。史论合一而无专史,这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特色,是其所长而非其所蔽。  相似文献   

17.
素以文论著称于古今的《文心雕龙》,却论外史内,论中含史,完备地具有文学史的丰富内容,显著地具有文学史的诸多特征.同时,在文体论、文学变迁论和作家、作品论这鼎足而三的建构中蕴含着一部上古至晋宋时期的文学发展史.《文心雕龙》充分展示和描述了文学的历史,全面评价和诠释了历史的文学.史论合一而无专史,这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特色,是其所长而非其所蔽.  相似文献   

18.
"语丝"杂文在我国现代杂文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分析《语丝》周刊作品尤其是前期作品,可看出其具有两大突出的审美特征:一、具有坦率而真诚的情感,并熔铸了现实主义精神;二、在论证的理趣化过程中形成了幽默之风。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总是有意无意地透露着那个时代的一些文化现象。作为志人小说的《世说新语》实际上也是魏晋文化具体而微的一部百科全书。从当时人的言谈举止以及生活琐事中,我们可以窥视到在严格的等级门第婚的外壳下,蕴藏着宽泛而自由的婚姻实质。与此相关联的婚姻中奇特的文化现象——妒性发达,更让我们深思这一时期女性地位的“名高实低”。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二、三十年代,进入小学课本的新文学作品绝大多数是经过改写的,作家以自己的改写实践着小学国语课本的”儿童文学化”,从而帮助儿童体认“国语”的美感,养成“信仰新文学的国民心理”,这是从根本上确立新文学的合法性;进入中学国语课本的新文学作品内容比较丰富,从选目上能见出编选者对新文学文学观的遵从,包括对“语体文”的捍卫,对被奉为典范的外国文学作品的隆重推荐;教材中大量地选入新文学作品,明显地有利于新文学作品的传播,同时也培植出学生新的“文学感觉”与“文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