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性之善恶的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人性善恶之辨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的人的社会性本质理论,"现实中的人"是马克思主义思考人性之善恶问题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观的内容主要包括:善恶观念的来源问题,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问题,善恶观念的本质内容问题,善与恶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关系问题,善恶评价的根据问题。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科学性、实践性、辩证性、前瞻性。要科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内容和特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作家白桦的《蓝铃姑娘》通过蓝铃姑娘一人饰演白昼为残酷、喜怒无常的部落头人,夜晚则回复温顺如羔羊的女儿身的两个角色的从表现题材到创作技巧的创新,将人性中两个矛盾对立面(善或恶)的其中一面独立出来,外化为另一个人(或其他形式的存在物),使一个人分裂为两个具有不同品性、乍分乍合的人,借助于分离出来的人与原来的本体之间的斗争及融合,更好地表现和诠释人性中善恶两面的冲突和搏斗。在人性善恶斗争的结局处理上,取消了善恶之间的绝对界限,超越了传统文学对假恶丑的理想主义抨击和对真善美的理想主义褒扬。  相似文献   

3.
龚平 《文教资料》2012,(12):25-26
余华在中国当代先锋派作家中独树一帜,对苦难的叙述一直是其小说创作的重大母题。在余华看来.苦难可以折射出人性的两面:丑恶与美善。他的八十年代的小说主要表现苦难中的人性之丑恶,而九十年代后主要表现苦难中的人性之美善,前后期的创作出现了转型。余华认为苦难永远是人类不可超越的生存状态,呼唤人性中的美善是他现在也是以后小说创作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生活在第二世界大战期间,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作品中或多或少都有关战争因素。通过对张爱玲众多文学作品分析研究发现,她的文学作品中很少有关战争宏观画面描写,同时也缺乏对于抗日救亡、民族兴盛等等宏观主题的深刻描绘。张爱玲文学作品对于战争描写主要是通过描写战争环境之下众多寻常人物日常表现来体现战争,体现人性的善恶美丑。由此可见,张爱玲对于战争看法已经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界限,已经站在了人类高度理性看待战争,她的作品带来的是历史穿越感,分析人性在战争中的善恶。  相似文献   

5.
康德认为人既有向善的原初禀赋,又有趋恶的倾向,人性是善恶并存的统一体.其价值体现在超越于单纯的善恶观,指出人性的理性本质;其局限表现为忽略了经验习惯对于人性的培养性与贬低感性情感对于人性的作用性.  相似文献   

6.
人性,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创造了社会所具有的特性。在文学史上有过较大影响的作家,都是透过历史的、物质的、精神的层面去解剖人性的善恶,在作品中表现出对崇高人性和卑劣人性的褒贬。而当今的某些论者,硬要把人性等同于物欲、肉欲,并在这种“人性化”的幌子下把文艺创作引向了误区。  相似文献   

7.
纳萨尼尔·霍桑是十九世纪美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家,他的文学成就使他成为了“美利坚民族第一位伟大的小说家”。他擅长揭示人物内心冲突和心理描写,充满丰富想象,惯用象征手法,且潜心挖掘隐藏在事物后的深层意义,带有浓厚的宗教气氛和神秘色彩。对于人性,霍桑在其作品中表现出了极其敏锐的洞察力。本文拟就其佳作《年轻小伙子古德曼·布朗》进行赏析,进一步了解霍桑的创作倾向与写作特色,探讨霍桑的“人性之恶”和他这种思想的根源,旨在更充分的理解其作品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8.
方方是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优秀小说家之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方方曾以世俗立场“原生态”地描写普通百姓粗鄙化的生存现状,以及僵化庸俗的现实对人的愚弄、迫压和异化而享誉文坛,成为“新写实”派代表性作家。在新世纪小说创作中,方方实现了对自己的超越,体现为叙事的变化,即从描写入的生存困境和人性异化到表现“人的生存命运”、“人性之困”和“人道主义”等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9.
王晴 《师道》2008,(6):23-23
人性,即人之本性也,人之为人之本质属性者也。古人多谈性之善恶,然善恶判断主要依传统儒家之三纲五常等伦理规范,合于此规范者即为善,否则为恶矣。然人性果真有善恶之分乎?已有之伦理规范是发于人之内在之性而成,还是以统治之便而外加于人——即对人的一种外在规定乎?纵观中国传统思想之流变,尤以儒家为重,足觅,  相似文献   

10.
李明洋 《海外英语》2012,(22):205-206
在学术界,人性善恶在过去的许多年一直是人们热议的一个话题。特别是当著名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发表之后,人们对人性善恶这个话题更是探讨不断并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纵观前人的相关研究,以《蝇王》为依托进行人性善恶的探讨为数不少。而他们都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外部环境。在此,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通过详尽的分析,探讨《蝇王》中环境对人类行为影响,驳斥人性善恶说。  相似文献   

11.
张奕智 《考试周刊》2015,(10):14-15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小说《窗》以"窗"为焦点,讲述了一个狭窄病房中的两位重病人:靠窗病人和不靠窗病人,对他们所持态度的描写,表现了美与丑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批判了自私狭隘的心灵。这篇小说反映的不仅是美与丑、正和反等问题,更引人深思的是人性。透过这扇《窗》,写出人类的心灵之窗,折射心灵之窗的病痛。在作者看来是一篇拷问人性的佳作,是一篇真实反映人性弱点的力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在不同国家的不同作家的两部作品中,处在不同背景的两个复仇者—《呼啸山庄》中的希克利夫和《红字》中的齐灵沃斯进行比较:1.外表是内心特征的综合反映,他们同是相貌丑陋,心灵邪恶的复仇者;2.他们都是三角恋爱中失败的男主角,而复仇并没带给他们任何的快感;3.他们都因为恨而复仇,但表现了不同的特性;4.他们都表现出一丝人性。  相似文献   

13.
张载认为“人性”本于“天性”。他把“人性”分为两个层次,即“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气质之性”是善恶混杂的低层次状态,“天地之性”是久大永恒的完美状态。要达到理想的人性就应该从“变化气质”出发,不断祛除“气质之性”中的恶,使“天地之性”充分发展。由“气质之性”向“天地之性”发展的过程就是“成性”的过程。从实践层面讲,这一过程的主要途径是“知礼成性”和“学至成圣”。  相似文献   

14.
《呼啸山庄》和《金锁记》是两部闻名于世的怪异之作,有着很多相通之处,却展示着作家对人性的不同思考,本文试从两位主人公入手寻找两部作品达标相同点、不同点,所体现的人性差异,从而也展现了两位作家不同的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15.
短篇小说《鼻子》是日本近代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塑造和客观环境的描写,作品对近代日本社会人与人间的冷酷的人际关系进行冷静的解剖,把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等人性中的阴暗面一一暴露。文中表现了和存在主义哲学类似的思想,具有20世纪欧美现代派的思想内涵,并传达出作者对整个世界的悲观态度。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和张爱玲,两位孜孜不倦探索人性的作家,同样是以人性作为创作切入点和衡量尺度,但是在人性表现上,两人的侧重点却向两极化方向延伸。沈从文侧重于表现人性、人情的真善美的一面,对人性的回归、人的人格价值尊严的发掘和张扬。张爱玲侧重于表现人性的假恶丑、人的异化、人的人格价值尊严的扭曲和泯灭。  相似文献   

17.
钱钟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人性恶最关注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对人性恶的表现非常自觉、深刻和彻底。这一创作旨趣反映了钱钟书对恶在伦理道德和审美上的深刻认识,也表现出他对时代命题的高度关注和思索。钱钟书的创作实际上构成了对中国现代文学主流启蒙主旋律的一种偏离和反动,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景观和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18.
爱情、人性是文学创作中富有恒久魅力的两大主题。《蛇神》与《呼啸山庄》的作家蒋子龙、艾米莉·勃朗特分别以对爱情的演绎为切入点,把探索的笔触直接逼近人性的深度,在作家出色的描绘中,我们发现作品中两位不同时代、有不同性格、甚至分属不同国家的主人公身上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即都经历了人性美好,人性扭曲、人性复归的过程,构成了一曲跌宕起伏、震憾人心的人性三部曲。  相似文献   

19.
道德与人性的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人性与道德具有本质上的相通性,这种本质就是视人之为"人"。在一定意义上,人需要道德来反映和表现人性,而道德的产生和存在又必须以人性为根基。人性之善是道德的本能体现,凸显精神之性是道德的人学追求。  相似文献   

20.
《雷瓶儿》以人性的种种弱点凸显一种现代社会的伦理强力观念:叹惜传统人性伦理体系的崩盘和呼唤久违的人性复归,表现出一种人性的缺憾之美,将人性的弱点视为一种塑造人物的活力元素。作者理性地将对人性的观察与反省融入人物刻画之中,以一种诗情来过滤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将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和敏感贯注在字里行间,打造出一个具有轻喜剧色彩的艺术世界,于平静的审视中释放情感的热量和进行道德的评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