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胶州湾危机之后,面对日本透出的联结之意,张之洞萌生联日的念头,他奏请总理衙门,主张结盟日本,但总理衙门从均势外交出发,否决了张之洞的主张。张之洞联日主张根本目的是为维护清政府权益,抵御列强侵略,在当时清政府积弱的形势下,所达到的效果是微弱的。但客观的评价其联日主张,这是他在慎思局势下所做的最实际的抉择。  相似文献   

2.
李鸿章与近代唯一的平等条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鸿章一生中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但他主持签订的中日《修好条规》,则是近代唯一的平等条约。1870年日本向清政府提出订约要求,目的是要攫取与西方列强同等的侵华权益。李鸿章一开始就赞同与日本缔约,主张签订平等的中日条约,“联络东洋以牵制西洋”,表明他当时已经具有初步的近代外交观念,其外交思想具有一定的主动进取性。李鸿章等人经过多方努力,终于成终地挫败了日本的侵略意图,取得了谈判桌上的胜利。然而,一纸条约却难以有效地遏制日本急剧膨胀的侵略野心  相似文献   

3.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次战争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影响,而且对日本与远东格局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教材中没有系统的论述,笔者拟作一简单总结。  相似文献   

4.
一、台湾民主国的败亡 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因的“甲午战争”,大败清军。次年,清廷被迫派北洋大臣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日本政府派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为代表。3月20日,在日本马关(今下关)春帆楼开始谈判。24日会后,李鸿章返寓所  相似文献   

5.
发生于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中国战败并签订《马关条约》告终。关于中国在此次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历来是认为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所导致;又因为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使之成为国人唾骂的卖国贼。而历史事实是否如此,本拟对这两个问题再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清政府统治晚期,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外交政策发生了多次变化。由李鸿章等朝廷重臣主导下的晚清政府,最初采取的是"联东制西"的外交政策。但是,随着日本的崛起,侵华野心很快暴露出来,李鸿章便放弃了"联日"的想法,改为"联俄制日"的策略。清政府允许俄国"借地"修筑中东铁路,俄国侵略势力趁机渗透中国东北。由于俄国为首的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高层人士终于从"联俄"梦中清醒过来。直至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清政府的决策层认为美国才是值得信赖的国家,于是采取了对后来产生极大影响的"联美英制俄日"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7.
1907-1909年的"间岛"交涉是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其交涉结果对东北时局及近代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在交涉过程中调整外交策略,以"间岛"为筹码,向清政府发起了一场外交总体战,迫使清政府在东三省五案交涉上作出让步,攫取了大量路矿利权."间岛"交涉展示了清政府外交形象有新变动,清政府以积极有为的抗争姿态与日本展开了斗争,并试图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开放东三省地区,引进美资,限制日本侵略势力的发展,希望通过加快东三省建设逐步挽回各项主权.总体上看,"间岛"交涉的结果得失参半.  相似文献   

8.
甲午战争的主要策划者之一,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战后不久所写的《蹇蹇录》一书中,多次引用了汪凤藻(任清政府驻日公使期间)、李鸿章(在马关和约谈判期间)和清政府的来往密电,如数家珍,对清政府内部虚实,了如指掌。这对日本政府确定战争决心以及在马关议和期间对清政府放手施加压力等都有重大关系。人们对此不免纳闷:陆奥宗光当时究竟掌握了清政府多少密电?又是怎样掌握的?有人揣测说:“盖吾之四码电本,苟以算学研究之,无不能得其秘密者,而况无心肝之徒,少许金钱即可出卖国家机密,日人或以此种手段获得密本,亦未可知。”并举出一般所说天津某电报生泄露高升号开船日期为证。这种揣测终难令人惬意。《机密日清战争》一书,内载日本政府当时掌握的清政府密电三十七通。书末附载山边健太郎为此事所写的《资料解说与增补》中,又根据《陆奥宗光文书》,对上述三十七通作了增补,计甲午  相似文献   

9.
试论《马关条约》对中国近代航运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甲午战争中,中国被日本打败,清政府被迫于1895年4月17日与日本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本文拟就《马关条约》给中国近代航运业造成的影响作一初步探讨,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马关条约》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895年11月8日,由于“三国干涉还辽”,中日两国又签订《交还辽东半岛条约》及《议定书》。1896年7月27日,中日两国再签《通商行船条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侵略朝鲜、要求清政府割地赔款,是日本政府的既定国策;李鸿章奉派赴日,是清政府两次求和失败后由日本政府点名决定的;李鸿章还未出国,清政府就已被迫答应向日本政府割地赔款;李鸿章在马关谈判中的策略是正确的,谈判中的表现基本方面也是应当肯定的。因此,李鸿章在马关谈判中的所作所为不但不应当受到谴责,相反应当受到适当的肯定,这以翔实的史料为据。  相似文献   

12.
1874年的日本侵台事件是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第一次武装侵犯。在这起事件中,清政府对日外交方略经历了抗议交涉、备战求和、外交谈判三个阶段,而贯穿其中的主线是清政府寄希望于通过谈判途径解决冲突的妥协态度。清政府的妥协让步助长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侵台事件拉开了近代日本侵略中国的序幕,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及中日两国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当中日两国在马关的“议和”谈判大局已定,中方被迫同意割地赔款之际,日本明治天皇和首相伊藤博文之间有一段对白: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前,中国的外交政策极为软弱,对列强屈辱妥协;日本推行强硬的侵略政策。九一八事变后,南京政府的对日政策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日本国内停止了对华政策的争论,政府与军部一致推行强硬的扩大侵略的方针。  相似文献   

15.
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同时开始走上自强之路。明治政府在其立国之初,就追随西方列强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从而破坏了日中两国源远流长的友好关系。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并利用其军事上的胜利,迫使软弱无能的清政府订立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攫取了在中国的许多经济特权,强割台湾全岛、澎湖列岛及辽东半岛。并勒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一个世纪以前,中国正处在民族灾难极为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毛泽东诞生后的第二年,一场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正式爆发。战争的结局是中国遭到了惨痛的失败,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双重的深刻影响:一方面是瓜分危机更加严重,国家民族进一步向半殖民地的深渊沉沦,  相似文献   

17.
一八九四年,日本帝国主义肆意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一八九五年迫使腐朽卖国的清政府签定了割让台湾、辽东半岛,赔偿日本军费银二万万两等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马关条约》是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空前严重的浩劫,从此俄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帝国  相似文献   

18.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为迫使日本投降,分别向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了一颗原子弹。可事后有人发现,其实美国向日本投了三颗原子弹,其中长崎有两颗,一颗没有爆炸,最后神秘失踪。美国退役陆军中将格罗夫斯,是美国原子弹研制和生产的组织者。他在回忆录中明确写道,当时,"广岛是第一目标,小仓是第二目标,长崎是第三目标"。在用一颗原子弹轰炸广岛之后,美国又积极地进行了轰炸另外两个目标的准备  相似文献   

19.
1895年春,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等联合了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对“公车上书”,  相似文献   

20.
甲午战争时期清朝京师的安危是时局的关键。日本的战略目标在于攻占北京,压迫清政府投降.马关议和时又以进攻北京相威胁,旨在挟制清政府签订城下之盟。清政府从“宗社为重,边徽为轻”的观念出发,以“保全京师根本”为目标,屈辱求和,终以割地赔款的惨重代价换来京畿安全和“十数年无事”之“和局”。以至丧失天下人心,自取败亡之道。康有为等人的“迁都”之论代表了当时士人关于都城问题的普遍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