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四行孤军四百余名官兵号称"八百壮士"的原因,在于蒋介石的战略目的不在军事上而在造成国内外舆论上,即迫于形势宣布对日寇开战,对绥靖主义者抱有幻想,既定的战略方针因政治的需要而临时变动,违背了军事指挥原则.前线将领在面临战场实际时,只好"君命有所不受",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牺牲,权宜变动军令,将蒋介石要求留守一个师和若干据点的命令,执行成了仅留守一个加强营、一个据点的事实,但对外不得不隐瞒实情.这便是号称"八百壮士"的缘由.  相似文献   

2.
艾米莉·勃朗特长篇小说《呼啸山庄》,以批判现实主义艺术手法,揭示了西方社会人性弱点与文化矛盾,也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文明冲突进行了细致、深入批判。文章通过"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两个"庄园"象征意象的刻画,阐释其象征意义与深层意蕴。同时,通过比较两个"庄园"意象之深层意蕴及其内在关系,挖掘小说表达出来的维多利亚时代物质文明与人性本质复杂化之间的艺术建构形式。  相似文献   

3.
民族主义作为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是一种与历史文化变迁相关,根植于人类深层意识的心理的建构,并被赋予政治色彩,想象为拥有主权.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欧洲认同的建构不可避免,并且与民族认同的建构模式有相似之处,它推动了一体化的进程,朝着超国家组织的目标前进着.但与此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主义却越来越陷入困境之中,并成为欧洲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因此正确认识民族主义与欧洲一体化的联系对于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先觉者都以教育为培养民族主义最重要的途径,所提出的民族主义教师观呈现政治和文化两种取向。从梁启超与陶行知的政治取向,到余家菊的文化取向,再到梁漱溟兼具政治和文化两种取向,这一民族主义教师观价值取向的流变与融合过程是民族主义理论在近代中国产生发展及完善历程的具体体现。这些具有不同取向的近代民族主义教师观都强调教师应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培养新国民,以图民族国家的独立与富强。  相似文献   

5.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由观念而成为现实。但对于新生的政权来说,它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塑造新的国家形象,以强化国民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而在国家形象建构中,文艺被赋予了重要使命。它对"新中国"故事的形象化书写,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政治宣传中简单化的痕迹。此外,国家仪式和历史话语也以一种特殊方式加入了想象、创造和记忆国家的过程。新政权在建国初完成对国家形象的初步建构,并赢得广大民众的普遍认同,正是上述"合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徐小斌的小说创作经常被称为"寓言化写作"、"亲吻神秘"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大部分小说通过一些奇特的意象穿插勾连,建构了很强的象征意义。其长篇代表作《羽蛇》也不例外。但是这部小说中除了单个象征性意象外,还有由几个象征性意象构成的子象征,以此共同支撑小说的象征意义。在此体认下,论文意图通过对《羽蛇》中象征性意象的分析来解读小说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7.
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在淞沪会战结束之后似乎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而他们的后半段故事,直到七十年后,才为更多人所了解。壮士们由抗战孤军沦为租界俘虏,又成日军俘虏,彻底失去了自由,散落在世界各地,其中一部分甚至长眠异域,魂不得归。借此新契机,千千万万散落于海外各地的二战中国士兵遗骸的下落,引起了国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晚清民国时期,"红头阿三"的形象广泛流行画报之中。晚清时期,画报对印度巡捕的塑造与想象呈现出"执法者"与"犯法者"的双重面相。"五卅"运动爆发后,在反帝民族主义运动之中,"红头阿三"代表的印度巡捕这一群体的普遍化形象,广泛流行于漫画报刊之中,并被赋予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政治内涵。在革命阶级话语之下,它被塑造为"帮凶者"与"亡国奴"的政治形象,成为对大众进行革命动员的象征性的殖民人物,形构了民众的耻辱记忆。这一形象在上海商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被抽离了政治化的内涵,逐步渗入民众日常生活之中,日趋滑稽化,成为供大众娱乐与调侃的消费符码,同时这一过程又反过来促进了"红头阿三"形象的大众化传播。  相似文献   

9.
政治合法性是全体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威的承认,对政治统治行为的认可,它是执掌政权的前提和基础。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重塑成为一个值得重视、关乎大局的动态的时代课题。目前党内"四群教育"活动新形式,可以视为旨在政治合法性增益的重大举措;政治合法性是开展"四群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内在动因。以"四群教育"活动为视野,政治合法性增益问题涉及到宪政建设的整体推进和中国共产党利益代表机制的科学建构,因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0.
玛丽安·莫尔诗中的中国元素俯拾即是,"龙"意象多次入诗。莫尔摒弃西方"龙"意象的传统,大胆客观再现东方"龙"意象的象征意义,影响颇广,推动了东方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为美国新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以国家构建理论为基础的我国国家政权与乡村关系相关研究的梳理发现,国家构建在不同的历史情景下有不同的体现形式和完成路径,历史的发展则赋予了国家构建理论新的元素,并使之不断地发展、完善。笔者根据我国在各历史时期对农村的控制管理方式的不同将古代中国归结为"士绅—文化"国家,将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归结为"干部—动员"国家,将改革开放以来归结为"能人—市场"国家,并以这三个历史时期国家政权对乡村社会的不同制度安排为特征,来分析中国国家构建的现实演进。  相似文献   

12.
"鱼尾狮"是一头由狮首鱼身组合而成的异兽,脱胎于新加坡"鱼尾狮传说",经过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位主体共同参与的实体性和想象性的建构实践,以及具象化和符号化的发展历程后,现已成为新加坡的城市标识和国家意象,在强化国族身份认同中起到重要作用。"鱼尾狮"的成功转型是原生文化形态与现代化语境的有机对接,"鱼尾狮传说"的传承、保护和发展经验,是活态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3.
《星星变奏曲》是现代诗人江河的代表作,被选入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对本诗的"变奏"进行了概念化的解释,尤其是本诗的最后四行,是本诗极重要的一段文字,然而包括《教师教学用书》在内的诸多的解读与赏析无一例外的将其忽略,导致读者对本诗的"变奏"的理解过于肤浅。这首诗的核心意象"星星"的象征意义及内涵的变化,直接建构了本诗"变奏"的本质,诗歌主题在"变奏"中得以含蓄的表现。本文拟从本诗中"星星"这一核心意象入手,探幽其象征意义,分析其内涵及变化,从而正确解读本诗"变奏"的本质,进而准确理解把握诗人表达的感情。  相似文献   

14.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更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意"是诗人主观的思想和情感,而"象"则是具体的物象或形象。在漫长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许多事物或形象都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本文拟从古诗中"桃花"的意象为例,来解读中国古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象之美。  相似文献   

15.
在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中 ,白鹿作为一个被赋予了美和善的终极意义的象征意象和中心意象 ,支配着整篇小说的布局谋篇。因而对白鹿的象征意义的探索就成为文学批评的重要内容。笔者主要从白鹿在小说中的四大象征意义 :与白鹿———太阳神有关的人、与“白鹿”相关的文化实体———“白鹿精魂” ,“白、鹿两家的你争我夺”、“仁义道德”着手构思该文。  相似文献   

16.
唐宋时期诗词中"雨"被赋予了各种不同的意象。文学翻译要尽量保持原文的文化意象,译者应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准确解读诗词中的"雨"意象,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尽可能传达中华经典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17.
姚玮 《考试周刊》2013,(52):18-19
陶渊明和杜甫都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两人风格各异,但在诗歌中都选择"鸟"作为表情达意的意象。同为"鸟"意象,诗人所赋予它的意义却不同。陶诗中的"鸟"意象是诗人处于不同人生阶段心灵的写照,杜诗中的"鸟"意象是诗人生活状态的体现。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8.
张玉春 《考试周刊》2013,(49):79-79
颜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它的物理属性对各民族都是一样的,但不同语言对颜色的反应,特别是赋予它的象征意义却不尽相同。本文以"黑色"和"BLACK"为例,分析颜色词象征意义的异同,探究出隐藏在颜色词背后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这些颜色词汇。  相似文献   

19.
"赋比兴"是诗歌意象的结构方式,表示的是诗歌意象各组成部分的构成关系;象征是象征意义的表现方式,表示的是诗歌意象与象征意义的显示关系。就总体结构而言,"赋比兴"沿水平方向结构意象,意象呈现为横向结构特征;象征以暗示的方式显示意义,既具有意象的横向结构,又具有象意的纵向结构,二者为不同层面的问题。"赋比兴"本身并不存在是或不是象征的问题,象征与是否用"比兴"没有直接的必然的关系;但就"赋比兴"意象构成而言,却存在着是否便于表现象征意义的区别。"比兴"的意象构成方式决定了其喻本和应句的中心地位,这种侧重使得"比兴"在表现开放性的象征意义时受到较多的制约,从而增加了象征意义附加的难度;"赋"体意象相对平衡,直接以其整体性意象表现意义,象征意义的附加相对容易,更易于被重述而获得象征性。  相似文献   

20.
在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中,白鹿作为一个被赋予了美和善的终极意义的象征意象和中心意象。支配着整篇小说的布局谋篇。因而对白鹿的象征意义的探索就成为学批评的重要内容。笔主要从白鹿在小说中的四大象征意义:与白鹿——太阳神有关的人、与“白鹿”相关的化实体——“白鹿精魂”,“白、鹿两家的你争我夺”、“仁义道德”着手构思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